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当前播报:苏轼的徐州纪事(三):苏轼闲庭信步,心情大好,填写了一首极富乡村气息的歌词

时间 2023-06-01 10:54:14 来源:顶端新闻  

苏轼仕宦一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北至定州、密州,南至惠州、儋州。眉州是苏轼的故乡,杭州是苏轼两次担任地方官的地方,人们亲切地把他称为杭州市长,杭州等同于苏轼的第二故乡。

# 顶端作家造星计划 #

黄州的重要性无需多言,那是苏轼初次贬谪之后来到的地方,黄州虽然是苏轼人生的低谷,却成就了他诗文艺术上井喷式的发展;儋州、惠州是苏轼最后的谪居之地,也成就了他文学上的高峰。


(资料图片)

苏轼在晚年的诗歌《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曾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轼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顶端夜读#

其实,在苏轼工作过的许多地方中,徐州也是苏轼人生旅途中重要的心灵驿站。徐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苏轼来到徐州后,他曾对这里的山川河流、风俗民情,做过详细考察。

苏轼有一套治理徐州的方略。他曾蓑衣草鞋、舍家忘身,和徐州人民一起在雨季抗洪抢险,他组织有方,且经常奋击在第一线,与徐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徐州时期的苏轼,不仅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而且他的诗词风格也为之一变。苏轼在徐州的词作,可以说无一不是因人、因事、因景而作。

苏轼热爱徐州,热爱徐州的百姓,流连徐州的山水人情,他用真情赞美徐州的山水风景与人物风情。

白发老翁、顽皮孩童、采桑女子、络丝姑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节日习俗甚至各种农作物,都成了苏轼诗词取材的对象,也成为了他寄托思念,抒发情感的素材。

在徐州任职的两年时光里,苏轼一首首纸短情长的词作,不仅是对徐州的赞美,更是对徐州的眷恋,他的诗词,被徐州人民广为传颂。

苏轼在徐州的任职时间虽然不长,只有两年左右,但他在徐州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他深入田间一线,考察农桑,发展生产。

当徐州天旱影响农业生产的时候,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忧心忡忡。他心系百姓生活,亲自前往石潭为民求雨。甘霖普降之后,徐州的旱情及时得到了缓解,这真的是一场及时雨,人们带着雨水到来的喜悦和热情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田间耕种中。

苏轼又按照民间风俗,前往城外的石潭村举行谢雨仪式。他将谢雨沿途见闻和乡村体验融进笔端,一连写了五首反映乡村生活与风光的词作《浣溪沙》。

徐州求雨

苏轼的这五首反映乡村生活与风光的词作《浣溪沙》,在整个词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因为苏轼首次将乡村风光和乡村生活以细腻的笔触填成歌词,成为考察宋代徐州民风民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苏轼之所以写下这五首乡村词,与他在徐州经历的一件事情是分不开的,原来,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到徐州担任知州。次年早春时节,徐州的雨水比以往少了很多,经春历夏,雨水还是很少,田地里生长的庄稼是需要充分的雨水滋润的,这对于徐州一带的春耕春种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当时的旱情,苏轼这样描写道:“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作为一方父母官的苏轼看到干旱的天气,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作为徐州的知州,苏轼决定带领大家求雨,这在古代的农耕时期,是一种普遍的做法。汉代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中就写道:“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令民祷社稷山川,家人祀户。”

古代求雨代表着人们在干旱时期对雨水的渴盼,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降雨只是自然界的天气现象,与求雨是没有关系的,求雨的现象表明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在认知上的不足,是不科学的认知。

由于时代原因,苏轼也对降雨的认知停留在人力可为的迷信层面上,于是他带领大家来到徐州的石潭龙王庙求雨,当然,久违的雨水甘霖随后还是普降大地,徐州的旱情得到了缓解。雨过天晴,苏轼又来到了石潭龙王庙举行了谢雨的仪式。

沿途经过乡村,苏轼看到盎然的景色,看到生机勃勃的田野,看到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耕种的人们,欣喜中写下了五首《浣溪沙》,用以记录他在谢雨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苏轼在第一首词中始终没有正面描写谢雨的情景,只从锣鼓声鼓声里间接透露了一点消息。然而苏轼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落日、乡村、石潭、树林等自然景物,各具情态的游鱼、飞鸟、猿猴、麋鹿,以及乡村的孩子们和老人,还有呼之欲出的忙于养蚕采桑的农家女主人。

苏轼这次的谢雨活动是在石潭举行的,虽然此行的目的是谢雨,但是他的视野却没有停留在谢雨这件事上,而是将视野投放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

苏轼用词作的形式将谢雨途中的所见所闻投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叙事当中去了,第二首《浣溪沙》写的就是谢雨途中的见闻。

闲话家常

正如前面所说,苏轼将此行的视野投放到更广阔的乡村中去了,他还要看一看乡村人们的生活以及农事活动,第三首写的正是他在村中的见闻,原词如下: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这首词开篇句写的就是田间地头的农作物。檾俗称青麻,田间的青麻长势喜人,叶片在雨水的滋润下泛着光泽。这两句描写雨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可以看出这是春末夏初的时节,这时也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

初夏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碌着煮茧,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只有懂得体会生活的人,在他们的眼中,煮茧的味道才是清香的,而苏轼就是这样一位将自己真正融进生活当中的人。

在村头,苏轼就嗅到了煮茧的香味,这在无形中又传达出一种新鲜的好奇感,词人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这一声询问让行文如流水一般,又如行云一样,摇曳多姿,欢畅明快,读来毫无板滞的感觉。

“一村香”三字很具有乡村生活的特征,说明村子里的人都以农桑为主,这三个字富有烟火的气息和味道。苏轼走进村来,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隔着篱墙,他的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优美动听。很明显苏轼将“络丝娘”的词义给借用了,用来指养蚕煮茧的女子。

进入村庄后,苏轼看到的是双眼迷离的、须发已白的老人拄着藜杖,他们从新收的麦子上捋下颗粒,炒干后捣成粉末食用。从这句中可见,人们对新鲜的食材有着天然的钟爱之情。

于是苏轼情不自禁地询问:豆类作物什么时候成熟?粮食能否接上?这简单地一问,包着着苏轼对人们生活的关切之情,在亲切的交流中,苏轼与乡亲们建立了良好的情感。

苏轼所询问的也是他们最关心的,如果苏轼和他们谈论诗词的话,就大煞风景了,由此也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知州,也是一位非常关心农村生活的人。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