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不同的样子,当大家都在感慨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时候,不妨打开一本本好书,去看看名家笔下所写的不同时期的春节“名场面”,从中感受年的氛围、品味年的习俗。
先来看看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有贾府过除夕的具体描写——到了腊月二十九,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灯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这贴对联、挂灯笼,是一直保留下来的风俗,想必现在你的家里也布置好了。《红楼梦》里还写了“正月里忌针”所以,宝钗、黛玉等姊妹一起下围棋、抹牌等。这也和现在人们的生活一样,春节放个假,终于可以不干活儿,休闲一下。
梁实秋先生生于1903年,亲历了晚清和民国之交北京的社会生活,他在《过年》一文中对中国传统“老式”过年习俗进行了回忆。很多人是在长大了以后,对过年的热情才渐渐消减,而梁先生则说自己是小时候不喜欢过年。所以,他在文中对当时年俗的描写也是以一种幽默调侃的口吻展开的,比如“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
作为老北京人的代表,老舍先生对于老北京的年俗是如数家珍。1951年,他专门写了一篇《北京的春节》,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莫言在《故乡过年》中描述:“我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跨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这段话打开许多人的共同记忆。在物质极度贫乏、民众普遍缺吃少穿的年代,小孩子盼过年,无非是过年可以享用平日难得一见的美食,还有新衣服穿。大人惧怕,因为过年需要一笔花销。(记者 黄彦文)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