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向“并跑”“领跑”转变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科技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发展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阶段。
2013年,我国研发人员数首次超过美国,此后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2019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21万亿元,投入强度增至2.23%,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2019年,我国专利申请数为438.1万件,授权数为259.2万件;发明专利申请数为140.07万件,授权数为45.3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为58990件,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同时,我们在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生物科学等科技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量子科学、5G通信等原始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指数连年上升,目前已位居全球第14位,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找到突破经济稳态的关键因素
“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一段时间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第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实现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新供给会自动创造新需求。一旦供给周期进入供给成熟、供给老化阶段,产能和产量过剩,不但原始投入的生产要素报酬不能及时回收,而且大量生产要素无法充分利用。此时,需要实施相应举措,引导各类供给要素转移到新供给领域,推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适配性提高,是实现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基础局。在创新创业时代,科技创新创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驱动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创业实现高质量供给,提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适配性,激发强大内需市场,从而塑造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第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塑造科技创新发展新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范畴,意味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仅仅是生产内部的生产关系,而成为全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基本经济制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引擎作用的制度保障。这是塑造科技创新发展新优势的关键。
应当看到,我国还存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等问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实现途径。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塑造科技发展新优势。
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所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载体,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塑造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一些领先的科创载体已成为高新技术、创新创业企业、科技金融资源集聚的平台,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创新创业活跃,科技创新产业化成果丰硕。
科创载体驱动创业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突破经济稳态和转换发展动力的关键。其中,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创业环境有待优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融资渠道有待拓宽等问题。要塑造创新企业发展优势,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痛点、难点,通过科创载体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科创载体的服务功能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大的方面来看,要以高质量的科创载体为核心,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创新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