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四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多名涉海领域院士、专家汇聚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展海洋科普活动,并分别从不同层面向青年学子介绍了我国海洋科考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
海洋卫星组网了,海量数据怎么用?
“海洋卫星已成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进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中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当前和今后海洋前沿技术的主要领域。”
中国海洋学会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协主席蒋兴伟作题为《星辰大海——海洋蓝色家园的星空卫士》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我国海洋卫星的规划和发展现状,以及卫星在海洋遥感监测中的实践应用。
海洋卫星能快速覆盖全球海洋,而且能够进行大量多要素的探测,以其高、快、宽、全的优势,成为不可替代的有效掌握海洋环境信息的高技术手段。
“目前在轨的海洋一号系列卫星与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已分别组网运行,行成每天对全球的海洋动态环境要素快速覆盖。这个能力目前国际上是不多见的。”蒋兴伟院士同时透露,今年10月份,海洋监测卫星的业务卫星将发射,进行第三个系列组网行动。
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在2025 年之前部署完成三个海洋卫星星座。第一个是海洋一号卫星组成的光学卫星星座,第二个是运用微波遥感技术探测海洋动力环境的卫星星座,第三个是结合具备高分辨率与雷达监测能力的雷达卫星、高轨地球同步卫星的监视星座。三个星座将形成对全球不间断的每天多频次探测。
“海洋卫星对航天器的测定轨能力已经达到平均2.7厘米。这是海洋卫星对国家航天事业和海洋高精度测量的一大贡献。”蒋兴伟院士说。
“经历了从业务化、系列化到组网的发展过程,海洋卫星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巨大的挑战来了,海量的数据收集回来后怎么去用?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蒋兴伟院士呼吁,希望更多青年学子关注海洋卫星发展,并积极参与研究探索。
全海深装备体系初步建立,无垠深海等你来探索
“上天容易、入海难!”
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深海所科技处处长向长生作《中国载人深潜实验历程及未来展望》报告时讲述:“1968年的12月24号,在阿波罗8号绕月飞行的时候,一位叫威廉的潜航员拍了一张十分惊艳的照片,叫‘地球升起’。我想,威廉拍这张照片并凝视着美丽的星球的时候,他是不是在想,我们虽然已经走出了地球,但是我们对自己的家园了解吗?蓝色海洋下面的世界,我们清楚吗?答案现在是否定的。”
地球71%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洋平均深度是3795米,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达到11034米。自1960年人类第一次到达马里亚纳海沟之后,截至目前,极限载人深潜次数大约只有30次。而全球进入外太空已经大约有600人。
“海洋科学界有一个判断,人类对海洋的认知还不到5%,也就是说,我们对深海的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向长生说。
人类为什么要去深海?毛主席说是“抓鳖”。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理解伟人的意思,向长生概括为:一是探宝考古,二是生物资源勘探开发,第三是海洋科学研究,第四是水下观光探险猎奇,还有援潜救生,甚至逃离陆地……
“中国的载人深潜事业集中发力时间是在21世纪的前20年,三台潜水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陆续研制成功。”
从2002年——2012年“十年磨一剑”,我国打造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实现了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2010年——2017年“八年艰苦奋战”,制造了国产化率达到95%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完美完成多个“首次”作业;创造了连续19天下潜20次的世界纪录;建立了国际上唯一的夜潜模式;截至2021年6月7日,完成390个下潜任务,深海勇士号从作业频次、作业成本、作业能力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成绩突出。
再到大众熟悉的,8次突破万米深海,刷新中国深潜记录10909米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全海深装备体系。
向长生表示,中国对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特别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极限设计、制造、应用,促使研发和应用团队得以发现系列材料、结构、通讯、能源等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并跨专业、跨领域引入基础研究力量,协同攻关,这将为我国在部分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提供罕见的契机。
“数据显示,美国有3.3亿人口,6000万人持有潜水证书,而中国14.1亿人口,目前持证的是200万人,差距极其大。海洋科普、海洋教育在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最根本、最重大、最艰巨,从某种程度讲也最危险,这个事业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前途无限!”向长生这样总结。
合理利用水下声波,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卫星可以覆盖整个海面,但是非常遗憾,到了水下就没招了,这时候怎么办?轮到声波上场了。”“水下声波是实现水下信息传递的最有效的一个渠道。”
中船集团首席专家、中船重工海目测试技术(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帅选择了一个神秘又有趣的话题进行科普——水下声波应用以及跟海洋生物的关系。
“曾经有学生在深海做实验,听到一个奇怪而又有规律的声音,怀疑来了侦查船,于是就咨询我。我说,你数数时间间隔,如果是8秒钟一次,那就是利用声波在探油。声纳侦探是探远距离,会有一定时间差,几秒钟频次是不可能的。这个方法大致可以区分声纳是民用的还是军用的。”
“如果当年有声纳,泰坦尼克号肯定不会撞到隐没在水中的冰山。”刘文帅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听众意犹未尽。
同样的,水下声波对海洋生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许多生物都是靠声音来传播信息、寻找猎物和导航。而船舶航行产生的噪声,声纳设备的频繁活动,对鲸鱼、海豚等海洋生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造成群死群伤的悲剧。“嘈杂环境下生存,我们都受不了,何况海洋生物!”刘文帅说。
声波在水下是弯曲的,声波还有午后效应……通过进一步研究,研究人员还发现,声速与温度、压强、盐度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于是乎,发现规律,修正规律,利用规律,人类的科技就是这样迭代更新的。
刘文帅最后说道,“我们要创新发展绿色船舶、智能船舶技术,逐步规范人类在海洋上的行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