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一部叫作《织梦年代》的微电影 五个故事串起老纺织人青春

时间 2021-07-13 16:32:38 来源:北京晚报  

位于东三环的CBD国际商务区车水马龙,穿梭在这里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这繁华的地界曾经是一片纺织厂。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八里庄,三个大型棉纺织厂拔地而起,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斗转星移,纺织厂已经成为历史。然而周边取名为“印染厂”的公交车站、以光华染织厂命名的光华路等信息依然透露出当年纺织厂的丝丝痕迹。日,因为一部叫作《织梦年代》的微电影,老纺织工人们又聚在了一起。在影片中,他们穿越时空,重返青春年华。

这车间跟当年一模一样

放映机闪烁,电影开场:一位老人拉着孙女的小手漫步在莱锦文创园区,这里曾是北京棉纺织二厂。老人向孙女讲述着:“爷爷以前就在这里工作,高高的机器、一排纺锤转着圈,这么一接,就成了细细的纱线。”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轻纺工业被纳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八里庄地区随即被确立为北京的纺织工业区,也是首都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起点。银幕上,煤油灯下,青年杜茂恒正在收拾行囊,首都要新建第一个棉纺织厂,他要为建设新中国出力。

观众席上,望着年轻演员扮演的自己,已白发苍苍的杜茂恒眼圈泛红。虽已过去68年,但纺织厂中的悠悠往事,依然浮上心头。“当时新工厂有1100台织布机,年产5万锭棉布,大大弥补了当时北京物资的短缺。”说起过往,杜茂恒的眼中闪着光。二厂、三厂接连建成,棉纺城规模初现。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升级,一厂的高级府绸、二厂的“铜亭”纯棉精梳纱、“花蕾”牌细纺,以及“景山”棉纱、“灯笼”牌氨纶纱、“珍珠”牌坯布等产品,在国际上声名渐起,成为创汇大户。

“50年前,我就在这里工作,穿的也是这种时髦的翻领连衣裙。”

“这车间跟当年一模一样。”……望着银幕,在座很多老人仿佛回到了过去,他们脸上有笑,眼中带泪。

五个故事串起老纺织人青春

神奇的光影,将70年的悲喜和三代棉纺织人的青春,织补在一起。微电影共五个单元、五个故事,呈现了老纺织工人们精耕细织、艰苦奋斗的岁月。

“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家国情怀。这些人也许很凡,他们的故事也正随着一代人的老去而逐渐消失。但这样动人的故事,不应该被忘记。”电影导演兼编剧朱修阳说,为了力求真实,影片拍摄前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走访调查,采访了百位纺织工人。

“招工面试的时候,就问身高多少,然后抓着手转着看一圈,我当时想,难道这招工还看手相?”原京棉一厂的杜玉芬说,进了车间,她一下就明白了“看手”的原因——纺纱机有高有低,矮了够不着机器,高了也不好操作,另外手指还得灵巧,棉线断了要赶紧接上。

年已七旬的韩俊然最难忘的是哨子声。1969年国庆阅兵,纺织工人作为群众游行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无上的荣耀,咱得展现出纺织工人的风采来。”韩俊然回忆道,演练时很热,衣服能拧出水,可没有人喊苦喊累,咬着牙一遍遍地练……伴随练的一阵阵哨子声自此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记忆中。

这些细节被青年演员演绎还原,并穿插于真实历史资料画面中。

将安排上百场放映

电影从拍摄到最后观影,也是这些老纺织人的一次聚会。

当年的纺织工人,很多如今已至耄耋,他们中不少人仍生活在八里庄的老宿舍区。“辖区的老年居民,大多是当年的纺织工人或后代,组织居民参与拍摄微电影,是一次新鲜又大胆的尝试。”八里庄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主任许蔷说,“年来,我们通过专项课题研究、采访老职工撰写八里庄纺织口述史、举办社区老物件展等形式,不断梳理地区特色,将深藏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唤醒。”

“不少年轻人看完电影都表示非常受触动,他们说看到了那个时代工人们的意气风发。”许蔷介绍,接下来这部电影将在各个社区陆续上映,或者在社区文化室或者以露天电影的形式与大家见面,总共播放100多场。

(原标题:织梦芳华)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可心

流程编辑:u026

标签: 织梦年代 微电影 五个故事 老纺织人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