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迫切希望发挥自己所长,改变中国的通信现状。这个想法从我走上科研路起,就没改变过。”坐在科技日报记者面前,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信息工程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季新生目光炯炯。
从2G到3G、4G、5G,在推动信息技术迭代的征程上,季新生始终没有缺席,为国家通信网络筑起牢固的安全盾牌。
近日,季新生因在通信网络安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获颁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初出茅庐参与“04机”研发
1988年,当得知研究所要招一个数学基础好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从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后,本已考上原空军气象学院研究生的季新生在父亲的支持下,转学来到河南郑州。
“部队的需要,就是我科研的方向。”季新生回忆道,这个选择做得非常仓促,总共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他就下了决定。许多年后,季新生依然清晰地记得,当他推开研究所机房大门的那一刻,满满几个房间的机架上几万支电子管闪耀着色彩缤纷的光。
当时的季新生不知道,他将要加入的团队正面临着一次重大考验。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展翅高飞,却被一根无形的绳索缚住了“翅膀”——在这个“顺风耳”神话流传千年的国度,作为现代化标志之一的通信基础设施发展得并不充分。
为国家经济发展、信息安全保驾护航,同样是保家卫国的生死之战。季新生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研究所所长邬江兴临危受命,挂帅出征。
他们要攻下的一个高地,是研制大型程控交换机——“HJD04”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以下简称“04机”)。这是个高技术、高门槛的任务,一般需要花费数亿美元,而当时季新生所在团队的经费远不足以支撑此项研制工作。
“搞这类高难度科研,如同打大仗、打硬仗。没有硬骨头要啃,难显军人本色。”季新生对邬江兴的话深表认同。
当时刚刚硕士毕业留校的季新生,承担起了“04机”营业厅业务的软件设计任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计算话单、打印话单。
3个月后,团队人员发生变化,“04机”整体软件框架也发生了调整。在经过基本的考察和小任务的磨练后,邬江兴让季新生独自把“04机”系统计费软件的开发工作承担起来。从“小跟班”到在项目中独当一面,年轻的季新生深感责任重大。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工业和信息化巡礼——辉煌与成就活动中,“04机”与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与氢弹、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远洋货轮等一起,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28项“第一”的工业成就。
对于邬江兴当年的这份信任,现在每每谈起,季新生都有些“后怕”——对困难估计不足。“也许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才是科研中最不能缺少的吧。”季新生说。
把创新作为第一要务
技术跟随,是许多国内研究人员在投身世界科学前沿领域时,最为“稳妥”的选择。其优势是避免大方向打偏、短期内容易“见效”,但缺点是竞争者众多、成果被重复可能性高。
“不安分”的季新生,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我们不断地转换研究重心,用新思路引发新突破。”他说。
季新生和他的团队成员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要务,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在攻关某项目时,团队成员提出,传统研发路线对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的认识很“僵化”:交换机下面只能接基站控制器,基站控制器下面必须接基站,交换机和交换机则永远“不见面”……
在所有的科技创新中,体系结构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能否在最本质的地方开辟新路,从源头上走出一条捷径?
“完全可以!”季新生斩钉截铁地说。不久后,他和团队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基于全IP的分布式移动通信”设计思路。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基于IP族协议网络,所谓“基于全IP的分布式移动通信”设计思路,就是把电信网看做一个计算机网:基站是服务器,是一台计算机;基站控制器也是一台服务器,也是计算机;所有接入这个网络的设备都可以是一台计算机,通过IP网连接起来。
为了做好全IP架构的移动3G项目,2001年,季新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带着团队“集体消失”,投入到封闭式科研工作中。那段日子,他们“南征北战”、风餐露宿,搬机架、拉线缆、架设备……所有任务都是由团队技术人员手拉肩扛完成的。
2003年,在国际最大规模的3G技术实验中,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全IP移动通信系统,季新生团队研制的产品在与美国、韩国等国的顶尖公司产品的对比中,各项性能指标均排名靠前,大容量呼叫等核心指标排名第1。在移动通信领域运用全IP技术方面,他们一度领先国外其他厂商5年左右。
处处为年轻人搭舞台
“科学家最大的悲哀是后继无人、事业断线。”一直以来,这句被历史反复验证了的至理名言“刻”在季新生的心底。
“科技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只有多给年轻人创造机会,才能让科技的大树硕果满枝。”他说。
在今年6月的师生聚会上,季新生半开玩笑地说:“我已经53岁了,以后就不能说自己是青年专家了,要转战新的战线喽!”
季新生深知,要想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就必须建立一支不断进取的科研团队。他特别善于给团队的年轻人压担子,处处为年轻人搭舞台,创造一切机会,要求他们要具备“自编”“自导”“自演”的本领和能力。
在季新生的团队里,不搞论资排辈那一套,不以学历论高下,也不拿职称高低分三六九等,只以科学精神、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工程技术成就论英雄。季新生延续了邬江兴的做法,提倡“得理不让人”,“头脑风暴”一旦搞起,大家会吵得一塌糊涂。
“学术争鸣不仅能碰撞出思想火花,也能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相互间的激烈交锋往往能为解决疑难问题打开新思路。”季新生如是说。
如今,说起自己的团队,季新生由衷地感到自豪。这里既有和自己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也有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新生力量。他们是自己思想最迅速的执行者,又是自己灵感的激发者。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现在,许多团队成员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记者想请季新生多谈谈自己,但他却总是把话题转到了工作上,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自己的研究计划。记者没有打断他,因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的目光应投向未来……(刘 强 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