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星空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 将视线投向少数群体

时间 2021-10-15 14:24:02 来源:北京日报  

“星空艺术节”(由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国内外各种机构共同创建)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这个倡导“包容”的艺术节,将视线投向少数群体,致力于残障与非残障人群的连接和融合,试图唤起我们对都市他者的关注,提升人心的温度和都市的温情。对艺术工作者而言,也加深了对艺术如何面对当下,如何以新的感经验和生命态度参与社会、参与都市文明的思考。这是今年看了艺术节展映的两部片子之后受到的触动。

可感的人之差异我看到的两部片子中,一部是新加坡的一个团体与英国残障艺术家凯特·奥雷利(Kaite O’reilly)合作创作的《突然间我消失了……新加坡‘d’之独白》,这是一部以残障人的视角和经验创作,通过讲述、舞台行为和影像架构起来的当代剧场作品。

该剧作者凯特·奥雷利认为,残疾人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审视世界的视角以及独特的生活体验,这个独特可以构成某种美学特色,也能挑战所谓正常人对残障群体的固定认知,甚至质疑正常人的慈善方式。她期望用剧场作品让观众意识到这些,给予残障群体以真正的等和尊重,并希望这种人的差异能为社会带来活力。

作品正是以残障人为主体展开的对这些议题的呈现。舞台现场有聋哑的黑人——他用手语和人交流,有天生异形的歪着身子的英国女人,还有一个盲人女子、一个坐轮椅的男孩子、一个很晚才出现的坐轮椅的女人、一个拄过一次拐杖的女人、两位看似正常的男女,还有一位只在屏幕里出现的似乎有精神疾病的女人等。这些人显然属于时会被我们忽略的、会突然“消失”的社会群体。每一次聚光,就是一次特别的讲述,就是对一个具体生命的凸显,而这些人同台亮相,则传递他们作为一个另类群体普遍遭遇的困惑、挣扎,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质疑和期望。他们以各自独立、坚定的身心状态叩问我们自以为是的“正常”偏见以及尚须完善的社会机制和环境,呼唤包容,呼唤等。这体现在那位黑人聋哑演员对水的模拟手势以及对水所象征的绵延不绝、迂回曲折的某种生命状态的信仰,体现在那个身体天生歪斜但接受自己、坦然面对不同生活际遇并散发自信光芒的女的讲述当中,也体现在屏幕里那个再苦涩也要努力微笑的女人的坚毅面孔上。对于观众而言,是否真的能够理解并尊重这些少数群体的生命经验,是否能真正包容地以差异的方式接纳差异,显然是这部作品通过剧场的可感给我们提出的尖锐问题和考验。

可感的都市我看的另外一部片子是德国里米尼剧团创作的记录剧场作品《重启,百分百柏林》。据说这是该团成立20周年的纪念作品,也是对该团十二年前作品《百分百柏林》的一次重新排演,这是作品名称里的“重启”之意。十二年前排演这部作品的人有的搬走了,有的去世了,有的不再愿意参演,最终只有37名原来的柏林人参与,其他人则是此次招募的演员。

此剧令人好奇的地方在于如何能够在舞台上让人感受和认识作为一个城市的柏林?这恰恰是该作品让人赞叹不已的地方,也是该团享誉世界的原因所在。该剧直接以某种统计学思路让100个柏林人站在了舞台上,以具体可感的方式体现了柏林的文化丰富和多样

这些上台的柏林人根据统计局手册上的别、年龄、国籍、婚姻状况、居住区等统计方式选出。从外表的高矮胖瘦、肤色装扮的不同到职业、爱好、别、政见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人在舞台上构成了一个柏林多棱镜,折射出这个都市特有的包容和丰富。演出开始,由十二年前参演过的统计局职员介绍自己在统计局的工作和柏林手册上的社会调查结果,以及十二年间一些统计数字的变化,具体到如今增加了对使用电动滑板车这种交通工具的调查。接着,100位柏林居民一一在聚光灯下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并出示能够代表自己的物件,比如帽子、围巾、乐器、玩具、酒瓶、瓷器、咖啡杯、瑜伽垫等,舞台后面的屏幕上有一个大的圆形投影,同步凸显这些做自我介绍的个体。

柏林的包容、气度和历史被创作者以几大板块的若干问题贯穿而成。这些问题是个人的、社会的,比如婚姻、爱好;同时也是文化或文化间的,比如各种亚文化特色;也是一个国际都市所代表的社会问题,比如别权利和国际政治问题,移民、难民和环境污染问题等。

作品采用举牌子让观众来回站队的方式回答问题,或者采用舞台黑灯、在屏幕上投出手电光的方式来呈现答案,或者让每位观众站在舞台中间撑开一把伞来陈述个人观点,或者用屏幕提问,参与者选择不同颜色来回答。各种问题、各种分类以及每个人来回不断地选择和站队,让文化、宗教、政治、社会等各种因素复杂交织出的个体命运和都市样态得以显现,让统计数字活了起来,让都市带有了人的活力和动感。

剧场的公共

这两部作品之外,此次展映播放的另外两部作品——青年编导宋欣欣的《悠悠视界》拍摄记录和法国编导杰罗姆·贝尔的国内复刻版本《盛会》,以另外的方式涉及了素人演员和舞蹈的权利问题。使用素人演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现代表演艺术普遍采用的具有等诉求的艺术策略,旨在打破艺术和生活的边界,让剧场与观众亲起来。这个做法是此次四部作品共有的突出特点,都指向了剧场如何介入社会,体现了剧场特有的公共

在一个社会结构大转型的时代,一个文明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剧场如何在感层面建构起与时代和文明的有效勾连,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因为它关乎现代人的自我构建,关乎社群和亚文化体验,关乎都市的文明进程。剧场应培养一种现代的感受力,一种让不可见之物可见的都市公共。可以说,这几部作品代表了这样一种努力,以剧场特有的可感,传递了星空艺术节所期待的包容特质。(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卿青 )

标签: 星空艺术节 连续举办三年 视线投向 少数群体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