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中国古典音乐行业开始又一年的“内循环” 中国音乐家撑起一片天

时间 2021-10-25 10:38:07 来源:北京晚报  

“音乐节还办不办了?”2020年,不管走到哪里,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总会被这样提问。问题延续到了今年,在全球疫情持续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音乐行业开始了又一年的“内循环”。在国外大师名团不能造访的情况下,北京“国际”音乐节该如何保持调和视野?让人欣慰且惊叹的是,中国音乐家撑起了一片天。

致敬大师

让东西文化等“对话”

“我们不仅要纪念那些西方的、远去的大师,也要纪念我们自己的、在世的大师。”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指挥家余隆一直坚持的观点。2021年,圣-桑、马勒、斯特拉文斯基等西方音乐巨匠以及丁善德、陈其钢等中国作曲大师纷纷迎来诞辰或去世的整数年,在“大师与纪念”的主题下,本届音乐节为一贯坚持的“中国概念”赋予了新的阐释空间。

10月10日晚,“心灵的远游”专场音乐会上,4部由郭文景创作于21世纪的作品涵盖了多种体裁,全面展现着关于现代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探讨;随后,“如戏人生”圣-桑与陈其钢交响作品音乐会、“生活的歌唱”马勒与丁善德艺术歌曲音乐会接连上演。

共通的音乐语言搭起了等对话的桥梁,同台对比中,东西方文化的特质被彰显到了极致。比如,在指挥家景焕看来,圣-桑的音乐中“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陈其钢则在深沉的旋律里交织着中国审美的厚重底蕴;马勒与丁善德的“对话”则为中国艺术歌曲吸引了更多关注。谁说艺术歌曲只有舒伯特?女高音歌唱家黄英认为,她演绎的丁善德《滇西诗钞》就是“特别有意境,特别有味道”的作品,仿佛疏朗清淡的中国山水画。在国际舞台上闯荡多年,黄英由衷感慨,“这才是中国艺术歌曲该有的走向。”

当中国人早已对圣-桑、马勒的作品驾轻就熟,余隆认为,是时候让“西方对东方的理解进入更高的层次”。10月24日,又一场“对话”将为本届音乐节收官,作曲家谭盾将执棒中国爱乐乐团,在与斯特拉文斯基的碰撞中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全新可能。“在尊重、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发展传统。”郭文景说。在他看来,身处如今的文化交流语境中,理解“中国概念”一定要“解放思想”。

后浪崛起

年轻一代注入全新活力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汹涌的“后浪”也迎来了破茧成蝶的时机。

10月18日晚,三里屯北区红馆,勋伯格《升华之夜》的旋律恣肆洋溢,舞台上,演奏者们精湛的技艺与他们青春的面孔间形成了奇妙的反差。这支被授予本届音乐节“雀巢杯-BMF青年音乐家奖”的新古典室内乐团今年才正式亮相,担任指挥的组建者金郁矿和乐手们是00后的同龄人。在疫情重创古典音乐的时代,他们带着蓬勃的生命力闯入了行业视野。

“成立乐团的初心是不想碌碌庸地虚度时光,想和朋友们一起做点什么,挑战一下高难度作品,这就是年轻人的‘冲劲儿’。”乐团的另一位创始人、小提琴首席之一李秉璋介绍道。首演音乐会上,新古典室内乐团就瞄准了斯特拉文斯基《降E大调协奏曲“敦巴顿橡树园”》和科普兰《阿巴拉契亚之春》,两部极难演绎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作。相比职业乐团,新古典室内乐团显然更加自由,金郁矿将之比作一辆“跑车”,“启动更快,转向也更快”。他们想勇敢做出更多尝试,为“新古典”赋予自己的解读,“在不断精进演奏技术的同时,也把在国内不常上演的作品介绍给更多观众。在当代的‘古典’音乐行业里,我们期待为大家带来一些‘新’的体验。”

年轻人对音乐的赤诚热爱,总是让邹爽非常感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音乐会,新古典室内乐团认真策划了半年之久,也始终没有停止排练。“排一百次和排两百次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金郁矿展现出了精益求精的执拗。“这种心气儿,真的不是在所有乐团都能看得到的。”邹爽坦言。

“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以为新生力量搭建展示台为己任。”余隆说,“当年,我们从李德伦等老一辈音乐家手中接过火种,现在火种要传递给更年轻的面孔。”邹爽同样感慨后生可畏。她有时会回想起,在去年音乐节的舞台上,10位青年小提琴家联手奏响了贝多芬全套小提琴奏鸣曲,在全球古典音乐陷入停滞的至暗时刻,中国音乐家献上了致敬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的“壮举”。

年轻一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已经可以接过“挑大梁”的重任。邹爽觉得,新古典室内乐团的到来像是一个信号,“我们一直在等这样一支乐团。”中国音乐家的全新时代,已然拉开了大幕一角。

对接国际

坚持展现先驱视野

“5G、流媒体等技术让我能看到世界各个角落的音乐会,特别是在疫情开始以后。”金郁矿说。与世界前沿高度接轨的新古典室内乐团是一个缩影,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定位和使命。

10月16日和17日,位于繁华腹地的三里屯北区红馆,被巴洛克音乐剧场《自然颂歌》变成了填满黑色垃圾袋的“垃圾场”。巴洛克时期亨德尔创作的《九首德意志咏叹调》与比利时作曲家亨德里克斯谱写的现代器乐作品行对照,和谐与嘈杂、自然与科技的极端对照,引领着观众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邹爽为《自然颂歌》担任导演,据她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开始于2019年底,那时,“自然”“环保”是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疫情发生后,音乐节依旧没有放弃国际合作:邹爽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完成了《自然颂歌》在比利时克拉拉音乐节的世界首演;舞美设计丹·波特在澳洲隔空建模,中国团队1比1完成落地;关键道具“圆白菜”在比利时制作,每片叶子都有编号,寄到国内时还经历了一番隔离……

女高音歌唱家李晶晶见证着这届音乐节对中国音乐家提出的极致挑战。在完成“没有任何休息和躲藏机会”的独角戏《自然颂歌》前几天,她刚刚参演了斯特拉文斯基歌剧《浪子的历程》。世界首演70年后,这部作品终于借助音乐节的台来到北京。“如果不是邹爽导演一再坚持,我想我绝对不会排这样一部作品。”从10月2日开始,每天10小时的高强度排练让指挥家张洁敏嗓音沙哑。女中音歌唱家韩音培和男低音歌唱家张文巍甚至一度认为,他们根本无法用一周时间啃下《浪子的历程》这块硬骨头。佶屈聱牙的英文唱词、复杂的和声、极具层次的音乐层次,让大家吃尽了苦头。

“在整个东亚,《浪子的历程》也没有上演过。”邹爽说。然而在欧美地区,这部作品年被搬演的频次却很高。“我们希望,北京国际音乐节可以一直发挥先驱作用。”邹爽和音乐节始终坚持把中国观众拉入世界赛道,去看看国际舞台上正在发生什么,这个宏大的愿望,正在一代代中国音乐家的努力下被践行和实现。(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高倩)

标签: 中国古典音乐行业 内循环 中国音乐家 撑起一片天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