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房产 >

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碳中和行动,房企如何应对?

时间 2021-11-25 12:21:53 来源:搜狐焦点  

日前,我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

的确,碳中和、碳达峰已成为全球绿色发展潮流。全球占排放总量2/3以上、经济总量70%以上的国家都已提出碳中和愿景,全球性很多贸易、市场投资、能源发展产业等将纳入碳中和新规则、新壁垒。

我国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对房地产行业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碳中和逐步影响房地产业

当前,房地产行业巨大碳排放问题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总量大。据《中国房地产企业碳排放调研报告2021》,我国房地产建筑业的碳排放总量位居全球第三。其中国内建筑部门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0%。另外,目前国内住宅的单位面积造价仅为发达国家的1/4~1/5,投入不足是限制中国建筑实现零碳的重要因素,这需要整个市场环境的改善与成熟。

二是关联性强。房地产行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与各行业也有极高的产业关联度。

三是房企运营阶段碳排放的占比较大。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是下降阶段,运行阶段排放还要持续上升,动力来自于城镇化率63.89%。消费升级也是驱动动力,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农村住宅空调和生活热水覆盖率增加等。

此外,能耗管理以及供应链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问题,也对房企经营造成了一定风险。

可见,碳中和、减碳节能已经逐步在影响房地产了。这一趋势在6年前就已经出现。

2015年

住建部更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大指标对建筑项目进行评价和星级认证。

2016年

朗诗地产的老板田明在北京一场活动中发言提出:中国房地产的碳排放占全社会总量的40%。

2017年

住建部《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国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按照相关地区要求,新建建筑100%绿色建筑。

2020年9月22日

政府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29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发布《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本质要求是: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县城人口密度应控制在0.6万人~1万人/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的“综合容积率”比值应控制在0.6~0.8。这一政策影响的是以县城拼规模的房企,比如碧桂园、中梁。

“碳中和”的概念,本质是对传统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彻底反思和检视。人们买房、住房、消费、出行,产生的“C(碳)”,都要通过节能减碳措施抵消。

未来,2050年零碳建筑将成为主流。其中零碳建筑科技和既有建筑的升级改造是重点,如加快推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零能耗建筑。

对于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及其价值链相关企业,碳中和势在必行。

碳中和融入房企经营

碳中和是一个多赢的选择。不少房企一直在践行绿色建筑理念。比如万科、万达、华润置地、中海地产、远洋集团、碧桂园、旭辉等房企躬身入局,将“双碳”目标作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具体行动上,进行节能减排,重塑人与建筑的关系,让建筑回归自然,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万科

日前,在万科公益基金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及多家单位的支持下,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发布了《房地产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指南》,为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提出了建议。

其实万科一直关注绿色建筑领域的研究,早在1999年即成立万科建筑研究中心,致力于住宅行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推广。2007年、2017年分别设立东莞建筑研究中心及雄安建筑研究中心。

2017年11月17日,首创股份与万科子公司万科建发共同设立环保平台公司,开展城市水环境治理、城市土壤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等环保业务。

2020 年,万科集团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面积 3702.7 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为 100%。其中满足绿色一、二星标准的项目面积 3607.8 万平方米,满足绿色三星标准的项目面积 94.9 万平方米。

2021年5月,万科提出未来城市计划,将探索全球领先城市发展理念,系统构建“未来城市理想单元”。

远洋集团

将“建筑·健康”作为核心理念的远洋集团,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更是首个提出“碳中和2050”目标的内地房企。

2015年,远洋集团率先将国际WELL标准引入中国。

2016年,远洋集团在内部摸排整体业务的碳排放情况,包括对外部以及行业相关内容的了解,并逐渐在产品的建筑和运营过程中加以尝试。

2020年9月,远洋集团启动了“2050净零计划”,承诺打造低能耗的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

今年4月22日,远洋集团以“建筑·健康2030”联盟成立为契机,携手上下游产业链伙伴,积极推动房地产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远洋集团还设立绿色建筑目标:至2025年,自持项目100%达到高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2020年度,远洋集团总能源消耗强度较上一年度减少约16.4%。截至2021年6月,远洋已有11个项目正式获得WELL建筑标准最终认证,是中国获得该认证项目个数最多、面积最大的企业。截至目前,《远洋健康建筑体系1.1》已应用在全国44个城市、120余个项目,覆盖面积1,990万平方米。

在办公楼打造方面,远洋集团总部办公区在建筑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到日后员工使用过程中的各类健康问题,并采用合理的设计手段和策略,降低健康风险、提高员工的健康水平,这些优势在疫情期间也得以显现。

建筑·健康“样板间”远洋集团总部办公区

在住宅产品打造方面,远洋集团对材料的选择和工艺工法持续进行优化。以广州远洋天骄为例,2015年12月广州远洋天骄项目率先将美国WELL绿色建筑标准引入中国,成为中国首个WELL健康社区。远洋在石家庄打造的首个“被动房”案例远洋晟庭项目,与传统建筑相比,节能率可达90%以上,全年累计节省碳排放数量在1500吨左右。

在商业项目打造方面,成都远洋太古里已全面使用可再生电能,成为四川省2020年度首批于业主及租户营运中实现“净零碳”用电的项目;北京颐堤港在采暖、节电等方面做了改造,使得项目节能率达到60%,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减少了环境能源的消耗。

在乡村振兴方面,远洋集团将大茅生态村1728平方米的温室改造成为集热带特色植物观赏、标本展览、昆虫饲养观察、环境教育于一体的自然生态馆,成为国内外游客接受自然体验、环境教育的目的地。

中海

中海作为国家《零碳建筑技术标准》的参编单位之一,始终在进行绿色建筑的探索。目前,中海更已将双碳工作纳入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并自觉融入到企业运营中,自上而下,细化到行动方案。2020年,中海新增64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累计达7147万平方米。其中中海商业项目实现100%认证。

近期,北京、成都两个OFFICEZIP 自由办公项目更是成功通过由国际 WELL 建筑研究所(IWBI)与绿色建筑认证协会(GBCI)协作的 WELL HSR 认证。

中海企业集团深圳后海总部基地

7月29日,中海企业集团深圳后海总部基地正式奠基,标志着中海首个零碳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该项目从规划布局、节能减排、工业装配三个维度实践落地,可以看成是“会呼吸的写字楼”。

前期规划环节,中海对深圳市常年气候、风向、光热条件进行深度分析,项目采用偏筒+中庭的布局方式,实现均质化采光需求;南北贯穿式边庭,创造良好自然对流风,全年可以减少140~16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节能幕墙及遮阳系统的应用,每年能够减少40%的太阳辐射量。

节能策略方面,项目转被动为主动,通过空调系统节能、节能照明、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手段,最大程度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工业装配环节,幕墙设计之初就把幕墙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装配式安装作为出发点,标准化单元板块占比72%,100%实现装配式安装。室内装修除大堂等特殊功能空间外,约60%的公区实现装配式装修交付。

中海商业正计划开放未来办公零碳实验室。除了从建筑耗材、施工工艺、低碳运营全面实现产业数字化升级外,在运营端,与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零碳实验室正在进行深度合作,用科技赋能,实现碳追踪、碳标签等减排措施。同时,COOC中海商务推出战略租户导入计划,优化引入符合碳中和国家战略的优质企业,评选双碳代言企业,与多家优质企业和合作伙伴共同建立“双碳企业联合会”,推出“绿色租约”理念,共创“低碳社会”。

早在 2017 年底,中海已建立全国统一的能源管理平台,截至目前已覆盖 100%。通过 100% 使用节能灯具、节水器、排风回收等措施,自持商业项目年节约用电量8%以上,整体实现年碳排放量同比下降 16% 。

由此,中海逐渐摸索出低碳与发展平衡并重的新模式,即低碳设计、低碳运营和低碳生态构成的全生命周期的低碳之路。

碧桂园

碧桂园总部大楼也是碳中和的特别代表,大楼以生态环保理念为主题,外部种满绿色植物,采用立体城市设计理念,融入垂直绿化和多维度生态景观系统。

在建造过程中,碧桂园还通过引进德国高性能节能建筑理念,通过改进围护结构、新风系统、高性能门窗等技术,形成了一套自有被动房体系。据称,该系列被动房项目在夏热冬暖地区,可实现建筑节能率达到90%以上,供暖能耗降低85%以上的低耗能效果。

金茂

金茂始终践行“生态城市、生命建筑、零碳运营”的绿色战略,不断追求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荣。2017年,金茂成功拿下国内建筑业碳交易的第一单,其向中节能绿碳公司出售了1000吨碳排放配额。截至2020年12月,中国金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标识219个,

截至2020年底,中国金茂已满足绿色与健康类标识或认证设计要求的项目总建筑面积共计2098.36万平方米。累计获得绿色建筑类认证或标识共计219个,所获认证中,国际类绿色与健康认证均为金级或优秀以上。金茂已投资、建设、运营城市、区域、项目级能源站54个,金茂能源站预计每年碳减排量超过37万吨。此外,金茂绿建在苏州狮山、成都东部新区等城市布局智慧能源项目,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龙湖集团

龙湖同样在以环保绿色连接人、建筑和自然,追求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作为龙湖集团打造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代表,龙湖·列车新城获得了中国首个PHI区域预认证。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被动房技术,保证同等条件下,在现行节能75%标准上,节能效率再提升60%。同时,项目也荣获了绿建三星设计标识以及中建联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识。

当代置业

当代置业20年来始终秉承“健康建筑,绿色家园,城市向美”的企业价值观,打造绿色科技核心竞争力。

2020年,当代置业在绿色科技地产等领域奖项共计一百余项,其中包括3个绿建三星设计标识和1个绿建三星运行标识。其中,当代时光里ΜΟΜΛ项目获得LEED金级认证,西安当代府ΜΟΜΛ项目获得WELL金级预认证,累计获得绿色建筑认证面积已达到775万㎡,其中全国绿色住区认证已达到28个。

旭辉集团

旭辉早在2020年ESG年度报告中披露,要求旗下所有住宅产品必须至少获得绿色建筑一星设计标识,其中高端项目力求达到绿建二星或三星标准,以及LEED、WELL等国际绿色建筑认证的相关要求。

朗诗

2020年,朗诗推出新一代绿色科技产品“自由方舟”,在人居体验和自由度方面均完成了产品的一次全面升级迭代。

据朗诗绿色生活发布7月上市后的首份中期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其在管建筑面积约1780万平方米。其中,获中国绿建星级认证建筑面积占比34.1%,拥有二星或以上认证的绿色建筑总管理面积在我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三。

近日,朗诗虹桥绿郡还顺利通过了BREEAM In-Use V6(BIU V6)评估认证,成为全球首个BIU V6认证的住宅项目。

此外,不少房企都直接或间接涉及这一领域。比如雅居乐、恒大等。

碳中和将重塑房企核心竞争力

在监管层层加码的背景下,房企融资渠道变窄,新的土拍规则更倒逼房企打造硬核产品力。而融资能力是房企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首要能力。

碳中和背景下,房企融资渠道大大拓展。ESG投资是除了考量财务回报基本面之外,考虑了社会、环境、公司治理等因素的一种投资方式。

绿色债券之碳中和债成为房企青睐的融资渠道。截至2020年12月,以绿色建筑发行绿色债券数额最大的有当代置业、首创置业、领展集团、朗诗地产等10家房地产企业。

在绿色保险方面,2018年9月,平安保险推出绿色卫士装修污染责任险,是国内首个承保室内环境污染的产品,是一个聚焦于绿色建筑的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2019年在保尔森基金会的推动下,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已在北京朝阳区和中德生态园进行试点。

此外,绿色贷款也有所发展。

提升融资能力的同时,房企土拍竞争力增强。而具有“碳中和”相关优势的房企在竞争的各个环节也开始有了更多竞争力:从供应端建设绿色供应链,产品打造上更倾向绿色、智慧、健康、科技等,从而吸引更多价值观消费人群购买,增强其资产配置能力。

结语

目前,我国碳中和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尚存在短板。房企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睿和智库认为,“十四五”时期,碳中和建筑的示范工程和项目应是房企未来调整的重点方向。

针对房企“碳中和”的发展方向,具体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关注企业自身碳资产管理;二是关注政策动向,统一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尽快启动“房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的编制工作;三是根据国家倡议,开展零碳社区、零碳商场、零碳建筑的打造及示范。比如优化光伏建筑、保温技术利用,推广低碳、健康住宅。同时,以工业化推动建筑发展。

来源 :地产资管网 

标签: 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碳中和行动 房企如何应对?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