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韩忠林 实习生 张嘉琦
黄河之水天上来,浪沙滚滚去天边。九曲连环的黄河,在开封段形成地上河。2021年,这里遭遇了严峻的汛情。
河段里的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由13座丁坝组成。一旦“失守”,洪水就会像尖刀一样冲向大堤。
(资料图片)
源源不断的河水卷起1米多高的浪花,不分昼夜地考验着防洪工程。共同迎接挑战的,还有张飞带领的抢险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化解了194次险情,帮助堤防工程化险为夷。
刚持续抢险18个小时,又连夜接到新任务
午夜1点,繁华热闹的开封城渐渐安静下来。8公里外的黄河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湍急的河水卷起一米多高的浪花,一次次拍打着坝体。
在汽车里眯了半个小时,开封第一河务局抢险队队长张飞猛然坐了起来。
值班同事发现,刚进行过加固的7坝,再次出现险情。
尽管已经连续奋战了18个小时,作为党员的张飞依旧毫不犹豫地带领队员们跑向危险重重的7坝。
凭借丰富经验,张飞和队员们很快做出判断,丁坝底部可能受到严重冲击,若不及时“补漏”,坝体会跑位,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队长,张飞明白,越是危险越应该保持冷静、理智。必须提前把人员方案、加固方案、器械方案等通通做好,才能让队员们在抢险中事半功倍。
“补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石头对坝根进行加固。可是,在湍急的水流中,几百公斤的石头很容易就会被冲走,所以抢险队员们必须保证单个石头有足够吨位。
于是,张飞带领队员们,将铅丝网片铺在大铲车里并装满石块,然后像包饺子一样,对铅丝网进行缝合捆扎。
原本的小石头,在铅丝网的包裹下,组成了几吨重的铅丝笼。沿着坝体滑到水底后,起到更好的防冲护根的效果。
一直到早上8点,天已经大亮,在张飞带领下,抢险队员们顺利完成任务,黑下延7坝再一次度过险情,转危为安。
一个多月194处险情的有效处置,多处丁坝化险为夷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面对汛情,按照自然规律、通过科学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体现。
2021年,黄河开封段迎来严重汛情。持续一个月时间里,流量持续在每秒4000立方米以上,是平常的4倍。
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位于开封市区以北,在该工程不远处,就是比开封市区高10多米的黄河大堤。可以说,保住了黑下延防洪工程就是保住了黄河大堤。
受命于危难之际,张飞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保证人员不伤亡,洪水不漫堤,大坝不跑位。”
“我不仅要像三国时期的张飞一样勇往无前,还要学会用绣花精神精确防汛。”
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汛情,张飞带领抢险队队员,吃住在大堤上,几乎不分昼夜地巡坝查险、提前预加固、应对险情。
“单位给安排了住宿的地方,距离工程几公里,但大家基本上都没去那住。”
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成功化解了194次险情。“最多一天接到了30多次险情。”
张飞和抢险队队员们夜以继日的努力,换来了开封城的太平长安。最终,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经住了洪水考验,帮助黄河大堤化险为夷。
张飞的通话记录,显示了他在防汛抢险过程中的忙碌。
去年汛情高峰期,他曾在28天里打了2162个电话,平均一天77个。所有电话当中,有430个是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拨打,平均每晚15个。
“那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忙碌的一个多月。”坚守在防汛前线,一天最多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一个汛期下来,张飞觉得自己像得了一场大病,浑身无力。
可是能够保护好黄河,让开封老百姓免受损失,他觉得自己做得值。
放弃铁饭碗的“治黄三代”,主动请缨前往一线
不经意间,张飞已经担任了五年抢险队长。对他而言,这份汛情临时职务不仅意味着付出,更是一家三代人治黄的共同回忆。
黑岗口生态修复工程位于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上游1000米处,张飞和同事们在此修建了一处河势观测台,以提前获悉水势。
观测台所在的黑岗口险工处,是张飞姥爷那一代“治黄人”修建加固的。而旁边的亭子,则是舅舅那一代“治黄人”修建的。
每当来到此处,三代人治理黄河的点滴,就会不自觉地涌上张飞心头。
张飞的姥爷闫家贵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治黄人”,也曾经担任抢险队队长一职。1952年黄河出现严重汛情,直接威胁到郑州,他曾带队支援,在前线奋战了九天九夜。
张飞的舅舅闫庆彦曾经担任过抢险队副队长。1982年,同样是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出现严重汛情。闫庆彦带领队员们坚守在防汛一线。在加固堤防时,他的腿不小心被石头砸骨折,可他没有回家休养,而是待在帐篷里,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老一辈人们,没有什么机械设备,治理黄河凭借的就是双手,靠的就是人定胜天的信念。”
张飞从姥爷、舅舅身上看到,虽然科技发展让治理黄河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但前辈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不能丢掉。“这才是治理黄河最强有力的武器。”
作为“治黄三代”的张飞,原本没必要那么辛苦。他原来的工作是办公室文职,不仅相对轻松,而且有事业编制,是大家羡慕的“铁饭碗”。
可是他始终觉得,作为“治黄三代”,必须得到一线,才能不辜负前辈们的厚望。
2012年,张飞瞒着全家人,主动向领导请缨,辞掉了“铁饭碗”,投入到治黄一线。
从大堤养护到工程建设,再到汛期抢险,他在不同岗位上,为治理黄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去年,张飞的侄子也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治黄人”。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每次遇到家里这位侄子,张飞都要啰嗦一番,他希望年轻人能够自找苦吃,走到一线,学好本领,更好地治理、保护黄河。
相关专题
你好,黄河守护人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