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焦点 >

环球热头条丨​敬字亭见证泉州“敬文惜字”古风

时间 2023-02-13 10:43:29 来源:东南早报  

■本期执行 记者 赖小玲 通讯员 连键刚 陈光日 占冀源


【资料图】

在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记者在“走基层”活动中,在泉州市区及部分县(市)区,发现一种遗存数量不多的古建筑。它类似寺庙的“金炉”,名“敬文亭”“敬字亭”“文亭”“字纸亭”“惜字亭”或“焚字炉”等,是专门用来焚烧带字的纸的。

“敬字亭”是敬重文化的一种象征,见证着泉州文脉。那么,泉州人记忆中的敬字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现存的敬字亭状况如何?在当今电子化时代,人们如何看待“敬惜字纸”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仍有其存在、发扬的价值?

今日《最闽南》,就为你细细道来。

芦朴村敬字亭上的浮雕

芦朴村敬字亭

泉州市区花巷天主教堂大门对面墙壁上的迷你型敬字亭

泉州市区白耇庙敬字亭,被贴上“敬字亭禁止烧金纸”字样。

记忆

珍惜字纸敬重文化之古风

泉州流传这样一句俗语:如果亵渎了孔夫子,就会变成“青冥牛”(眼睛会变瞎)。而相传,泉州清末进士黄抟扶从小喜欢读书,对文字十分敬畏,常背一纸篓沿街拾字纸,拿到文庙“惜字亭”焚烧。

泉州著名书法家林汉宗老先生曾提及,过去泉州曾有善心者,雇请一个人,每日挑着竹箩筐沿街巷捡拾废弃字纸,然后放入“敬字亭”烧毁。在他眼里,曾经很多父辈都不识字,但活得很可爱、很可敬、很可亲,比如他们对文字的尊重,包括报纸不可以坐;有字的纸张不可以随便扔;不可以用有字的纸张做卫生纸;家里都备有纸篓……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也在《中国文脉》一书中描述道:“老家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

敬字亭,启蒙了许许多多孩童爱惜字纸。泉港区史志学会会长黄建聪回忆到,他小时候常常跟父亲远足和走亲访友时,听父亲介绍坝头溪畔下墩村、涂岭芦朴村、南埔柳厝村、枫林坑村等地的敬字亭。父亲告诉他,要敬畏字纸。“父亲很重视子女教育,一直培养我们兄弟俩读到大学。我母亲不识字,但也常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不要像她们一样成为‘睁眼瞎’,因为她们那一辈的乡下女子,几乎没有机会读书的,尽管外公外婆家也是大户人家”。

《燕京旧俗志》记载:“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泉州敬字亭的存在,是泉州“满街都是圣人”另一种见证。

泉州市区白耇庙敬字亭上的图案栩栩如生

南埔村文亭

福水村敬字亭

天湖村敬文亭

走访

成为当地文化独特风景线

走访中,记者发现,泉州至今仍遗存不少敬字亭。

泉州市区曾经有多处敬字亭,如玉犀巷文昌宫、涂门街关岳庙、胜得铺崎头庙、白耇庙等处均有。记者在白耇庙,发现这里的敬字亭(上世纪90年代重建),被贴上“敬字亭禁止烧金纸”字样。据介绍,很多市民把它当“烧金炉”,所以,有关工作人员才加以提示。

在花巷天主教堂大门对面的许厝埕54号旁边的墙壁上,有一座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迷你型敬字亭,因为小,加上经常被车辆挡着,人们很容易忽略了它。

在泉港,也留存几座敬字亭。这些敬字亭造型别致、风格各异,多数还镌刻有碑文,构成了泉港城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包括:芦朴村敬字亭。亭始建于明代,清光绪甲申年重修,曾经被毁,2003年10月,由龙济宫文保小组倡议重修;凤山村敬字亭位于凤山村龙凤宫前,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后重建。亭坐东朝西,分三层,高约5.7米,六边形;南埔村文亭位于南埔村三脚桥旁的文昌庙左侧,建造年代不详,曾被损坏,1997年,由南埔旅马来西亚华侨捐资重修;柳厝村敬文亭位于柳厝村枫林坑自然村永兴宫旁,始建于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曾遭破坏,亭上石雕石刻被丢弃,后经乡民多方寻找,终于寻回部分构件,但仍有缺失,乡民便邀请能工巧匠,于1982年依原样重修;天湖村敬文亭在天湖村打厝自然村长灵宫前,建设年代不详,但规制、尺寸与柳厝村敬文亭相似,推测为同一时期所建,即清光绪年间……

在南安市康美镇福水村,也有一座三层的敬字亭较显眼。其高约5米,拱形的小门上书“敬字亭”三字,第三层设绿色花格窗,有消烟作用。一面玻璃窗内供奉魁星神像。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表示,魁星爷是读书人的保护神,亭子是早年村民用来焚烧纸字的。人们认为有文字的纸张是不能随便丢弃的,必须经过焚烧还原上天,从而培养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在惠安、安溪等地,也有少量的敬字亭遗存。据悉,敬字亭最早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期已相当普遍。

柳厝村敬文亭上刻录的诗歌寓意深远

天湖村敬文亭上依稀可见的图案

柳厝村敬文亭

专家

保护敬字亭有深远社会意义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社会文化心理学研究者刘以榕表示,敬字亭是对“敬惜字纸”外在物质形态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是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在映照,也是重要的文化理念之一。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敬畏与理解达到一种新的生命形态。达成新的中国文字、中国人生命意识、中华传统价值取向、中国人生活状态的融合。

字,在古人看来,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魂的。中国文字,是中国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具有生命勃发的体验与文化生成的力量。有些地方的敬字塔里还供奉着与文字相关的神灵,比如创造文字的字圣仓颉,传播中华文化的圣人孔子,有的地方供奉文昌帝君,赋予神格的力量以强化“敬惜字纸”。

刘以榕认为,理解敬字亭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文脉的传承,是青少年中国传统教育的良好载体。懂得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敬畏之心,对中国文字深厚内涵的理解,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成长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中国人。其次,理解敬字亭的文化意义,对青少年学习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三,有利于克服当前比较浮躁的社会心理,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其四,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联系。有华人的地方,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敬字亭文化,可以有效地加强与海外侨胞文化时空的联系,记住乡愁,理解乡愁,寻找乡愁。

标签: 敬惜字纸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