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南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了农历五月初五为何裹粽子。 书中记载,最初,五月五日,楚人把米装在竹筒中投水祭屈原。东汉建武年间,长沙人区曲遇到一个人,那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生前的官职),对区曲说:“你们祭给我的米都被蛟龙偷吃了,若再有祭,应该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畏惧的。”这就是端午裹粽子的起源。 无论是竹筒装米还是蓑叶裹米,都是端午节的标配,这是无异议的,但是端午节是否起源于屈原,历来有不同说法。 首先,划龙舟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这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龙是吴越部族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上古百越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 据考证,端午节最初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图腾祭的节日。源头是对龙图腾的崇拜,原始先民在端午节,以划龙舟敬神而自娱,舞龙灯祭拜而自乐。因而古代又称端午节为“龙日”。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且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 第二种说法也把端午节的起源和越国紧密相连。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第三种说法认为,端午节产生于吴国人纪念伍子胥。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和伍子胥生活的时代比屈原早了200年,所以,屈原很可能自己也过端午节。 从人生经历上,伍子胥因为劝谏吴王夫差,不被理解,然后被夫差赐剑自尽。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屈原是因为劝谏楚王,同样不被理解,投江自尽。 吴人善泳,食鱼米,故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虽然通常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公认的现象是,端午节是一种南方普遍的风俗、早在屈原之前就有,只不过被寄托在了忠君爱国的屈原身上,被赋予了高尚的意义。 以此往前推,端午节与伍子胥有关系的可能性就很大,因为伍子胥不仅比屈原早,吴国也正处江南腹地,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 那么,为什么端午节起源于屈原的说法流传更广呢?那是因为伍子胥这个人性情暴戾,富于智谋但杀戮之气太重。他为了报杀父之仇,攻陷自己祖国楚国的国都,将自己去世的杀父仇人楚平王掘坟鞭尸三百。伍子胥还是吴越争霸的主角,是他主导了吴国会稽山之战的胜利,让越王勾践不得不卧薪尝胆十余年。如果吴王夫差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将越国灭掉,就没有后来的勾践复仇。 跟郁郁不得志、窝囊加憋屈的屈原相比,伍子胥的经历更加传奇、复杂,其快意恩仇的性格、机智无双的权谋,读来十分过瘾。 关于伍子胥逃离楚国,经过昭关时,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他为一个渔父所救,渔父谢绝了他赠送的价值一百两黄金的宝剑;另一说是,昭关守将抓住了伍子胥,伍子胥说:“楚王抓我的原因是要找回我身上的一颗宝珠,现在宝珠丢了,如果你抓我回去,我就说宝珠被你私吞,到时候你拿不出宝珠,肯定掉脑袋。”守将吓了一身冷汗,就把他放了。 第二个说法无疑更符合伍子胥的狠辣性格。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