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汤臣倍健宣布与平安健康达成合作后,方正证券在近日发布研报,公开表示对健康行业的看好,以及对汤臣倍健的重点关注。
然而双重利好消息的刺激,并没能止住汤臣倍健自7月初股价闪崩后的持续低迷。尽管研报发布后的7月25日,股价轻微上涨1.1%,但第二天又再度下跌0.33%,短时间内预计仍将挣扎于21元区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更关键的是,仔细观察资金流向,很难排除是否存在“多头陷阱”的风险。
例如研报发布后连续两个交易日中,主力净流入额分别为-295.8万元、37.3万元,超大单净流入额分别为-418.4万元、-535.5万元,主力动态仍未摆脱避险姿态。而两个交易日中,小单净流入分别为1363万元、775.8万元,也可能意味着散户正在集中进场。
健康板块集体抬升,汤臣倍健依旧原地踏步,藏在业绩预告里的“心虚”,似乎已经成了投资市场的“眼中刺”。
一、中报预告玩“文字游戏”,汤臣倍健重演“狼来了”?
回顾汤臣倍健股价闪崩的导火索,7月3日发布的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的确有着一丝不自信。
表面来看,汤臣倍健2023年上半年业绩表现称得上优秀。归属净利润13.63亿元-15.72亿元,同比增长30%-50%;扣非净利润12.68亿元-14.87亿元,同比增长18.55%-39.09%,盈利水平显著提升。
然而在业绩报告中,汤臣倍健并没有提及上半年的营收数据,只是笼统表示“多个品类产品市场需求增长”“线下渠道经营情况较上年同期有所改善”“境内和境外业务收入均实现快速增长”。
考虑到业绩预告还提到,上半年非经常性损益金额0.85亿元-0.95亿元,相比去年的-0.21亿元有着大幅增长。可以判断汤臣倍健上半年受到了不小的场外因素影响,预计2023年中报数据可能也不太好看。
在银箭财观看来,汤臣倍健是在通过“文字游戏”式的表述,提前给投资市场打预防针。而且业绩预告中的净利润上下限数据相差20%左右,似乎是在掩盖今年二季度业绩表现不佳。
按照预告数据进行粗略计算,如果最终盈利数据偏向下限,汤臣倍健2023年Q2很可能是近5年来盈利表现最差的一年。如果偏向上限,最多也只是勉强回复到2021年的水平。
业绩预告的不自信,并不是导致汤臣倍健丢失投资市场信任,引发股价闪崩的全部原因。这背后,还藏着一个“狼来了”的反转故事。
今年3月中旬汤臣倍健公布2022年报时,随着营收增长迟缓、利润大幅下滑20.99%、分红方案缩水75%等信息的披露,以及创始人梁允超在致股东信中怒斥业绩下滑,导致开盘后股价大跌9.37%。
然而不到半个月,4月初2023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布,汤臣倍健业绩表现大幅反转,营收利润同比增幅最高达到了50%,股价立刻暴涨7%。等到4月末2023年一季度财报正式公布,业绩表现甚至远超预告上限,股价继续暴涨10%。
如今7月初又经历了一场跌幅12%的股价闪崩,如同坐过山车一样情绪跌宕了半年的投资市场,自然不敢再度轻信汤臣倍健的业绩预告。避险心理影响下,“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投资倾向逐渐走高。
除了业绩预告外,汤臣倍健2023年一季度财报中透露的问题,也仍在持续消磨投资市场的信心。
例如一季度财报中,汤臣倍健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出现了大幅度缩水,由2022年Q1的0.55亿元,降至2023年Q1的-0.51亿元。导致此项亏损的原因,主要在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由0.61亿元降至-0.53亿元。
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同样明显,由同期的0.02亿元降至-0.11亿元。在如今国际经济变幻莫测的环境下,汇率波动造成的收益影响难以预测,进而导致投资市场对汤臣倍健排险能力的预估不足。
此外,近些年汤臣倍健频繁提及“科技营养”战略,2022年创始人梁允超还发布了名为《再用八年时间,打造强科技型企业》的致股东信。但2023年一季度财报中,研发费用却由0.31亿元降至0.28亿元。
相较于本就不富裕,又惨遭削减的研发投入,汤臣倍健2023年一季度销售费用高达7.65亿元,同比增长约1.75亿元。
轻研发、重营销的战略倾向跃然纸上,不得不令人怀疑,梁允超有关“强科技”的豪言壮语,是否遭到了汤臣倍健管理层的“阳奉阴违”?
而且放眼消费市场,一味通过营销手段换取销量短频增长的经营模式,正在丢失底层逻辑。如今“反向消费”当道,消费频次下滑、质量需求上扬,商业包装的溢价空间将开始萎缩。
前段时间汤臣倍健YEP系列品牌代言人蔡徐坤“塌房”,导致的股价动荡和品牌形象反噬,想必也能成为最好的佐证。
二、阿斯巴甜成“不定时炸弹”,平安健康转型“带偏”汤臣倍健?
汤臣倍健的不自信,并非只表现在财报之中。
随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等多个机构,今年7月在日内瓦宣布非糖类甜味剂“阿斯巴甜”被列入2B级致癌物质,国内食品健康相关企业一片“风声鹤唳”。
据不完全统计,受阿斯巴甜负面影响的上下游企业和产品,包括但不仅限于蒙牛酸酸乳、百味佳水果饮料、康恩贝维生素C、果维康维生素C、健康元苯丙氨酸等等。
和同类维生素C产品一样,汤臣倍健也没能置身事外。目前在百度健康等平台中,仍可以搜索到汤臣倍健维生素C片等相关产品,以及带有阿斯巴甜的成分表。
目前通过网络渠道追溯到的信息中,阿斯巴甜在2019年前后频繁出现在各大保健品上市企业的披露信息中。例如知名维生素产品产销商新诺威,2019年招股书中就曾提及其主要原材料包含阿斯巴甜。
不过抛开剂量谈毒性毕竟是流氓行径,只要品牌方表现出足够的诚意,阿斯巴甜致癌的短暂阵痛过后,并不会动摇其在消费市场的根基。
而且维生素C等保健产品制作工序中,阿斯巴甜定位于药用辅料,发挥改善或屏蔽药物苦味的矫味剂功能。即便有不少替代,但修改配方、调整工序都需要不短的时间,企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剥离阿斯巴甜带来的负面影响。
简单来讲,大家都理解企业的不容易,也愿意给企业排险的时间,但至少表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足的。
然而汤臣倍健的应对,却多少有些进退失据的“心虚”。
就像是投资交流平台中,汤臣倍健董秘7月22日面对投资者提问,以环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逃避正面回应。不免令人猜测,汤臣倍健为何这么“怕”阿斯巴甜?
银箭财观认为,涉及食品安全问题,言论谨慎些也不为过。但舆论发酵始终是延时的,一旦汤臣倍健业绩达不到预期,阿斯巴甜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股价动荡“导火索”,与其回避不谈,倒不如敞开了说清楚。
除此之外,汤臣倍健与平安健康的合作固然是极大的利好消息,但在中报业绩预告“翻车”的情况下,也要预防被平安健康“带偏”。
根据财报披露数据,平安健康自2014年至2022年,连续8年亏损接近70亿元。尽管2022年报中,平安健康的亏损出现收窄势头,但总营收却下降16.01%。
汤臣倍健必须要认识到,平安健康的服务模式是建立在不盈利基础上的。自2018年从平安集团拆分出来后,至今仍离不开平安集团的“输血续命”。
同时自2021年启动战略2.0深化转型后,平安健康逐渐将业务重心从包含零售业务的C端健康服务,转向B端的医疗服务上。与之相应的,2022年报中平安健康的健康服务收入同比下降25.3%。
汤臣倍健与平安健康达成的“商品+服务”战略合作,是否会受到平安健康转型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希望汤臣倍健不会成为压力转嫁的承受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在2023年预计将达到3282亿元,2026年或将突破4000亿元。汤臣倍健在拥抱更广阔市场前景的同时,也要做好竞争对手持续增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准备。
天眼查的竞品信息中,可以看到汤臣倍健的市场压力不仅来源于国内和单一赛道,多元化市场竞争之下,汤臣倍健应当继续深化核心竞争力。
想要维持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营销手段已经难以带来更多的增长空间,今后的健康行业竞争逻辑,会逐渐升维到高科技、强生态的综合竞争。
对汤臣倍健而言,或许只有秀出“真肌肉”,才能真正挽回市场信任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