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清官告老还乡,拉上十几箱子砖头,乾隆派人截住:给他装满黄金

时间 2023-08-05 11:22:09 来源:顶端新闻  

“孙嘉淦闯祸了,这回恐怕是要砍头了!”

“是啊,姓孙的也太狂了,蹬鼻子上脸,竟敢妄议朝政,他以为他是谁?”

“就是,皇帝上任伊始,不拿他开刀就怪了,这个倒霉蛋,混到头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雍正元年的一天,早朝时分,皇上还没有来,大臣议论纷纷。

孙嘉淦是谁?他是如何得罪皇上的?

孙嘉淦,山西兴县人,出生家境贫寒,穷得叮当响。但他非常有志气,决心考取功名,出人头地。

孙嘉淦学习非常刻苦,他白天给地主打工,晚上秉烛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康熙五十二年,30岁的孙嘉淦终于考取进士,从此踏入仕途。

中国封建王朝是官本位,能通过科举考上进士,就等于是踏进了官场,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而孙嘉淦一家竟然出了三个进士,孙父扬眉吐气,多年来被乡亲们津津乐道。

孙嘉淦还是进士中成绩比较优异的,一般会被安排到翰林院任职。这里是清朝官员的后备库,高官大多都是从这里诞生的。

后来他果然被安排到翰林院,不久改庶吉士,授检讨。庶吉士是个临时职务,任期很短,属于实习生性质。

打个比方,庶吉士就是个跳板,距离高官只有一步之遥。

清朝名臣年张廷玉、年羹尧、曾国藩、李鸿章都是从翰林院到庶吉士,一路走来,成为国家重臣。

曾国藩从庶吉士到主考官,只用了五年时间。

年羹尧也大抵如此,很快就受到重用。

然而,孙嘉淦的仕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而是充满坎坷,好事多磨。

也许是康熙晚年的名臣太多了,也许是康熙把孙嘉淦给忘了,又或许是孙嘉淦本人太老实不懂官场规则。总之,孙嘉淦兢兢业业工作,苦等了九年,没有出头之日,老是在原地踏步。

一直等到康熙归天,孙嘉淦已经在庶吉士岗位上整整呆了九年,也没有得到重用。年羹尧在第九个年头上已经是四川巡抚,曾国藩熬到第九年的时候,已经是礼部侍郎。

都说板凳要坐十年冷,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中滋味确实不好受。想必是孙嘉淦等得着急了,急于受到重用,在雍正登基之后,向皇上递交了一份很另类的奏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奏折写得太锋芒毕露,就像是丢了一颗重磅炸弹。

奏折的具体内容是:“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什么意思?

请亲骨肉——雍正上台之后对自己的兄弟们有点过分,要改变对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优厚待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停捐纳——清朝从顺治时期开始公开卖官,只要家里有钱都可以捐官。不过捐到的官职大多是虚职,没有太大实权,是一种荣誉职务,只是面子上好看而已。

清政府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是增收的一种渠道。孙嘉淦认为这样助长了歪风邪气,损害了清朝官员的形象。

罢西兵——雍正即位后,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

青海局势顿时大乱,西陲再起战火。雍正为了维护大清统一,任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总督各军,在西宁坐镇指挥平叛。

雍正不看奏折倒还罢了,看了之后,气得浑身发抖。

西部叛乱事关大清统一大业,寸步不让,你却让我罢兵,完全是馊主意。

至于捐纳制度更是先辈留下的宝贵经验,废除之后我大清的财政怎么办?你孙嘉淦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两项也就罢了,最可气的就是这第一条——请亲骨肉。

民间都在议论,说朕的皇位是抢来的,得位不正。你让和朕“请亲骨肉”,这分明是坐实了这个传言,说朕迫害朕的兄弟,用心何其毒辣?

总之,在雍正看来,孙嘉淦的奏折根本就是不自量力、瞎胡闹,别有用心,目无君上,如果不严惩的话,朝廷就乱套了。

于是雍正召集文武百官,公布了孙嘉淦的罪行,打算严厉处置。大臣们有的幸灾乐祸,有的落井下石,有的认为孙嘉淦是咎由自取。

即使内心同情的,也不敢发表意见。只有大学士朱轼硬着头皮说了一句:“孙嘉淦确实是够狂的,但他敢于直言进谏,为臣很佩服他的胆略,皇上应该鼓励才是!”

朱轼之所以敢在大家沉默的时候,站出来仗义执言,是有一定底气的。

主要是因为他大公无私,深受先皇帝康熙的重用。

朱轼在浙江督修海塘的时候,清正廉洁,不偷工减料,他修的堤防工程极其坚固,不是豆腐渣工程,洪水怎样都冲不垮。

他担任检察院负责人(左都御史)的时候,执法如山,惩治贪官污吏毫不手软。

他负责赈灾时,把关很严,把皇粮一两不少都发放到了百姓手中。

雍正对他极为赏识,刚登基就任命他为礼部尚书,还赐给他"朝堂良佐"匾额。不仅如此,还让他担任秘密储君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的师傅。

正因如此,朱轼才敢站出来,为孙嘉淦说句公道话。

雍正一想,自己刚刚登基,正是树立良好形象的时候,如果惩罚了孙嘉淦,不是堵塞了言路,给敌对势力提供口实吗?于是他顺坡下驴,说了句:“朕亦服其胆!”

就这样,雍正不但没有责罚孙嘉淦,反而提拔他为国子监司业。

由此看来,雍正还真是有点气度。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不久后,孙嘉淦又摊上事了,差点被砍头。

原来孙嘉淦曾经向雍正推荐过一个人,说此人德才兼备,值得重用。可是后来他推荐的这个人犯了错误,孙嘉淦又改口说这人能力不行。雍正一听就火了,说他行的是你,说他不行的也是你,你也太信口雌黄了,左右都是你的理。

一怒之下,雍正将孙嘉淦交给刑部治罪。刑部一看是皇上亲自交代的案子,就讨好皇上,给孙嘉淦定了个死罪。

这时,雍正却出人意料地又对百官说:“孙嘉淦是有缺点,但是他有个难得的优点,那就是对钱不感兴趣。”

雍正不但赦免了孙嘉淦,还让他到户部银库去上班。

一打一拉,本来是皇帝驾驭大臣的技巧,是入门级的,孙嘉淦却感激涕零,更加努力表现,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

也许雍正刚登基,正是用人之际,他这样折腾孙嘉淦也是一种考验。要降大任于斯人,必须要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对其进行考验。真金不怕火炼,孙嘉淦果然经得起考验,把银库工作做得有条不紊,没有出一点差错。

皇上终于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任命他担任河东盐政。

盐政是古代公认的肥差,无数人梦寐以求,也有很多人因此发家,曹雪芹的祖上曹寅就担任过两淮盐政。

雍正让孙嘉淦担任这一要职,本身就是对他的信任,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时候的孙嘉淦已经51岁“高龄”,应该好好捞一把,然后退休,回家安享晚年。

朝中很多人也等着看孙嘉淦在这个高危岗位上如何腐败,久在河边走,就不信你不湿鞋。可是事实啪啪打脸,孙嘉淦担任那么久的肥差,硬是没有以权谋私,没贪污一两银子。

不久,当了13年皇帝的雍正驾崩了,孙嘉淦迎来了自己的新老板——乾隆皇帝。

乾隆登基上位的时候,孙嘉淦照例向乾隆上了一道奏折,语气更狂。他在奏书中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告诫乾隆,千万别养成“喜谀而恶直,喜柔而恶刚,喜从而恶违”这样的坏毛病。

不过这时候没有人为孙嘉淦的安全担忧,也没有人等着看他的笑话。因为前面交代过,孙嘉淦是乾隆皇帝的老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身为皇帝的乾隆虽然不会认孙嘉淦为父,但起码的师道尊严还是要讲的,如果他对老师不好,天下百姓怎么看他?

因此,乾隆看到这3条告诫以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表示要听从师傅的建议,兢兢业业,当一个好皇帝,把国家治理好。同时,乾隆还提拔孙嘉淦做了刑部尚书,以表彰他的清廉务实作风和勇于进谏的精神。

得到了新皇帝赏识和重用的孙嘉淦更加努力工作,更加大公无私、嫉恶如仇,再接再厉,又立新功。

孙嘉淦担任刑部尚书不久,就有人到刑部大堂喊冤,他出门一看,是个40多岁的农妇。这名女子来自河南郑州,亲人被陷害,判处了死刑,就要秋后问斩。

她到多个部门喊冤,都被打了出去,官员官官相护,根本就不让她开口诉说冤屈的机会。听说刑部新上任的官员孙嘉淦公正廉明,她就击鼓喊冤。

孙嘉淦仔细看了诉状,觉得里面有蹊跷,然后看了卷宗,果然里面漏洞百出。于是,孙嘉淦就决定亲自前去调查审理。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孙嘉淦终于查清真相,为女子的亲人洗脱冤情,将贪赃枉法的官员和陷害他人的小人绳之以法。

如此一来,“孙青天”的名声传扬出去,百姓纷纷诉冤,孙嘉淦现场办公,洗脱了十几个人的冤情。

在这之后,孙嘉淦更加敬业,仕途也是越来越顺,屡屡被提拔。1738年,孙嘉淦已经做到了直隶总督的位置。

他一上任就做了一件好事,受到好评。

什么好事?——放开酒禁。

酒是粮食的精华,遇到灾年的时候酿酒是个极大的浪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了节约粮食,朝廷推出禁酒令。

然而灾荒过后,禁酒令还没有取消。所以禁酒令就形同虚设,酿酒行为屡禁不绝。

孙嘉淦上任后,就给皇帝上书,阐述实情。他说酿酒的原料是豆皮、大麦、谷糠等,这些东西在灾年确实可以食用。但是在丰收年,这些黍谷之类老百姓都扔了,非常可惜。

还不如用来酿酒,创造附加价值,酒糟还可以喂猪,有百利无一害。

孙嘉淦还说,因为皇上禁酒,导致酒价上涨,吃亏的还是普通消费者,还不如放开酒禁,这样酒价肯定下跌,能让百姓受惠。

乾隆一看老师说得有理,当即对禁令作了修改。

其实这并不是说满朝官员就孙嘉淦一个人独具慧眼,看到了禁酒的弊端,而是他心系国家。其他官员都看出来了,但是谁都不愿意说,有官员是怕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

有官员则是从禁酒令中可以牟利,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

总之,孙嘉淦爱国爱民是发自内心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只有利国利民的事,自己就不顾一切说出来,不怕得罪人。真正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可是这样一个好官员,在退休回家的时候因为做了一件事,给自己再次惹事,惊动了乾隆,搞得满城风雨。

孙嘉淦退休返乡时,他突发奇想,找来十几口箱子,在里面装满砖头,雇了十几个农夫挑着箱子上路招摇过市(这一幕似曾相识吧,在某清宫剧中被采用过,不过主角却被换成了刘罗锅)。

如此一来,引起坊间轰动,因为满箱子的砖头沉甸甸的,把挑夫累得满头大汗。过往的百姓看了,用脚趾头想想也认为里面是宝贝,不是金锭就是银锭,或者是元宝,总之是值钱的东西。

因为箱子的主人身份不一般,曾经在朝中担任要职多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嘛。

孙嘉淦为什么要这样炫富?难道是虚荣心吗?有那么一点。常言道衣锦还乡,当官是为了什么,就是用来光宗耀祖的。

但是孙嘉淦是个清官,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就这样回家,确实没面子。同时孙嘉淦也怕乾隆没面子,给朝廷带来负面影响。

自己是皇帝老师,在朝政当官多年,结果像个乞丐一样灰头土脸地回家了,传出去的话谁还愿意当官?大家肯定会说知识分子待遇差,乾隆不爱惜人才。

很快就激起了汹涌舆情,百姓纷纷斥责孙嘉淦是伪君子,假青天,廉洁是装出来的。被孙嘉淦得罪的官员也纷纷起哄,说孙嘉淦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应该调查清楚,严惩贪官,以正官场风气。

乾隆一听也满腹狐疑:知人知面不知心,搞半天,我老师是个戏精?于是乾隆专门派骑兵骑着快马追了过去,打算来个人赃俱获。

结果大跌眼镜,大箱子里面全是砖头。问清缘由之后,乾隆感慨万千,被孙嘉淦的优良品质所震撼。

乾隆随即命令骑兵拦住孙嘉淦,不让他走,让和珅从国库里取出金锭和元宝,将砖头替换掉箱子里的砖头。孙嘉淦推辞不掉,只好沿途向孤寡老人发放。

走一路发一路,到家还是空空如也。

史家在为孙嘉淦作传时,对他一生的为人处事作了这样的总结:

“嘉淦居官为八约,曰:‘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收。’用以自戒。”

大意是说:

孙嘉淦虽然跟乾隆关系特殊,但为人低调,不咄咄逼人,不恃宠而骄。他非常务实,淡泊名利,不夸夸其谈,不好大喜功。不交朋友,以免以权谋私,受到连累,坏了一生清名。

同是乾隆身边的红人,孙嘉淦与和珅一个青史留名,得以善终;一个声名远扬,身败名裂,这种强烈的反差,愈发让人对孙嘉淦更加敬仰。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