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崇祯殉国,错失两次机会,只因一群人的耽误,将他彻底推向深渊

时间 2023-08-05 07:19:50 来源:顶端新闻  

公元进入1644年,大明如同失控的航船彻底触礁,全面陷入倾覆,被巨浪彻底吞噬。作为掌舵的崇祯帝耗费心力未能挽救帝国,最终以悲壮的自杀殉国,留下历史沉痛的叹息。关于他和明朝灭亡,后人多以同情的笔触表达遗憾,在当时崇祯更是错失两次机会,不然完全可以避免国灭身死的悲剧。


(相关资料图)

崇祯殉国处

5岁丧母,10岁丧父的他虽然性情孤僻,缺乏安全感,但却刻苦学习,不仅擅长书法、诗文,而且还擅长弹琴,内心脆弱的他从来没想过将来会继承皇位,只因其兄熹宗猝然去世又未又子嗣,大明一下子如同一座巨山压在了他的肩上。基于对大明的强烈责任感,他开始了疯狂的挽救措施,然而最终以失败告终。到最后所有的责任与痛苦都被他自己一人扛下;他把炼丹修道不上朝的嘉靖责任抗下;把万历不上朝的懈怠抗下;把他木匠天启的责任抗下。作为最后一位帝王,其身上的悲壮色彩极其浓重。与历代亡国之君荒淫嬉戏最终导致亡国不同,崇祯却是明代最为勤政的皇帝,在位17年,没睡过安稳觉,终日在焦灼之中挽救大明,由此博得了后人的同情。

相关画面

崇祯本可以不殉国, 如果迁都南下,或可挽救大明王朝,然而两次机会都因阻挠而白白错失。

甲申年(1644)的正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队人马全力攻打山西,两个月便可直取北京。大明王朝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仿佛行将就木。崇祯急忙找到大臣李明睿商量办法。李明睿劝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崇祯对他说:“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在会上,崇祯声泪俱下地说:“国家危急如此,我想亲自上前线,决一死战,你们都别拉我。”各部大臣听了纷纷热血沸腾,吵着要为崇祯卖命,就是没人提议南迁。崇祯无奈只能明确李明睿草拟报告,研究南迁,倒逼各部大臣。会上崇祯对众臣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将何往?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言外之意就是我现在已经决定往外走,并让太子先去南京,话说的已经很明白,一向强势的崇祯此刻变得婆婆妈妈,欲说还休。

李自成

内阁官员陈演明确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这份义愤填膺的措辞严厉的反对意见在当时很有市场,仿佛他是最大的大明忠臣。其实这里面的算盘只有附议的同僚们清楚,南迁成功还好,万一失败,出主意的,附议的,都要付连带责任。最重要的是,几十年在北京好不容易经营的权力纽带,利益集团,和巨大家产怎么办?直到二月末,当李自成的军队打下居庸关和昌平后,北京已经危在旦夕。崇祯这时候终于果断根李明睿说:“不管他们听不听,这事我决定了,现在就南迁!”李明睿愁眉苦脸地回答说:“来不及了,沿途我军已经被打散了,北京现在已经被全面包围。”

明代官员

在此绝望时刻,李自成还是要给崇祯一条活路。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人马都已经打到复兴门了,他亲自给崇祯帝写信,要求和谈。并且没有漫天要价,只要西北一带送给他,由崇祯政府拨款100万两,作为慰问金,他还会替崇祯打击各地敌军,包括关外满洲。凡是不弱智的人,对明朝最后判断稍微用点脑子都知道这个协议起码不亏。

但谁都不表态,因这对于这些官僚们来说,将是割地赔款、丧权的大帽子,了解崇祯性格人知道,将来也有可能被崇祯来个秋后算账砍头冤死的风险。接下来各部大臣慷慨陈词,义愤填膺,发动了所有雄性壮烈词汇,表达坚强立场,最后表示要与大明共存亡。至于李自成的最后“请求”根本不在此次会议的考虑范围。崇祯就是这样情况下,万念俱灰,在众大臣的“支持下”选择煤山自杀,为大明王朝殉葬。

大明亡国的偶然性,如果袁崇焕不开空头支票导致辽东占据持续恶化,洪承畴几乎就将李自成捉拿之际被突然调离远赴辽东,历史必将改写。

早时,洪承畴开始负责剿除地方起义,大致提出“以抚愚之”“计善后擒”,“必尽灭乃止”的战略部署。崇祯四年(1631)九月,洪承畴被崇祯提升为陕西三边总督,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洪承畴便剿灭了“不沾泥”,“可天飞”等两股地方势力。崇祯由于求治心切,对洪承畴越发器重,将他提升到总督五省军备的高位。

形势图

此刻的洪承畴确实拼死报效,将势力最大的闯王高迎详擒拿,紧接着许多分散势力开始主动投降,在洪承畴强势镇压下,各地起义开始走向低迷,甚至呈现出被彻底被肃清的趋势。高迎详被杀后,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被迫转战四川、甘肃一带。洪承畴为了一举荡平残余势力,看准李自成从川返陕之机,大举截杀。李自成被追得东北西窜,损失惨重,但他始终不接受招抚,最后只剩下18骑残部逃出重围,躲入四川、山西、湖广交接的密林之中。洪承畴自信满满地给崇祯上疏研判说:“秦中各股大贼,节次剿降将近,可以渐见廓清”,“闯将同零伙散贼,暂尔逃命,臣已督催各镇官兵急图围剿,计擒斩于官兵之手,不则,亦困毙山林之间。”

按照洪承畴的预判,只要官兵细心追缴,李自成的残兵游勇必然在劫难逃,那么明末清初的历史必将转向。可就是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清军突然加紧攻势,并于九月入关,纵横河北,直驱京师。崇祯急调大批军队进行堵截,两军于密云发生持续胶着对垒,结果明军被击溃。崇祯迅速调集各路兵马勤王,洪承畴也奉命离开西北,率十多万人马出潼关,火速回救京师。至此明军主力撤离西北,李自成得以喘息休整。

吴三桂剃发易服

从这个角度来讲,洪承畴对明朝的早期功劳不小,历史几乎被改写。这种偶然性非常巧合,如果辽东局势稍微能遏制一下,李自成或许将会走投无路,这种偶然性在传统的词汇就是“气数”,在哲学概括为:“过程就发生矛盾,而且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变化。”纵观来看,大明几乎在一步步走错中丧失所有机会,甚至如果袁崇焕能够实现他对崇祯许下的”五年可平辽“的诺言不当玩笑,或是不擅自诛杀毛文龙这一犄角之势,崇祯完全有时间腾出手处理各地起义军,遗憾的是,这些机会都被丧失。

四个、崇祯临死前最恨的一群人竟然不是李自成和后金兵,希望他们被“尽行杀死”

崇祯在煤山上吊,在其身旁留下一个血书遗诏:“朕自登极十七载,三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官尽行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流寇长编》。这种亡国之君的惨烈与愤恨让人为之心惊。

崇祯到死还是不能原谅他的文官集团,就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拖住后腿,反对南迁,反对与李自成提出的议和条件,崇祯也深知这些文官表面义正言辞,说要捍卫大明祖宗社稷,其实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巨大家业和担心承担南迁及议和的罪名,崇祯恨他们,希望被李自成“尽行杀死”。

李自成进京受到明朝遗老”热情欢迎“

果然不出所料,李自成进京后被这些投降文官弄得不胜其烦。

当时据目击者说:“贼驰而进,皆白衣青帽,张劲弓,挟修矢,每人栓短棍数条,衔枚疾走”,“百姓门俱开,有行走者,避于道旁,亦不相诘,寂然无声,惟闻甲马之音《甲申纪事》。与老百姓平静冷眼旁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达官贵人如同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暴露自己的身份,纷纷乔装打扮,“恐衣冠贾祸,悉毁其进贤冠”,或是“俱穿极破青衣,戴破毡帽”,一时之间“破衣破帽重价求之不得”《启祯纪事》。这些达官贵人家族丑态毕出,“是日,大小官僚俱以重价购极破青布衫裤并破帽,混稠人中,低头下气,惟恐人觉。”甚至有的人以多件华丽衣物换一个破衣服都不能得,最后竟然把衣服脱掉裸奔起来,“赤体狂奔,随路跧伏”《再生纪略》。

明代官员

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使得明朝官僚系统迅速瓦解,除了一小部分皇亲和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和兵部、刑部、督察员等等二十人自杀外,其余纷纷变节投降。大学士魏藻德、陈演等大臣在亡国的第二天就来拜见李自成,表示自己要更换门庭,理由是,自己虽然想做个忠臣,无奈崇祯帝不听自己的,致有今日之败。李自成训斥说:“你既然是崇祯重用的臣下,他对你又特别有恩,你就应该为社稷自杀,为何还要偷生?”魏藻德跪着连忙磕头说:“陛下赦臣,自当赤心以报。”李自成看他这样就越烦他,命令士兵把他囚禁到刘宗敏处。魏藻德仍不死心,透过窗户缝隙还喊着说:“如果用我,无论给个什么官都可以,为何拘押我?”《国榷》。

总督京营襄城伯李国桢被押入,李自成呵斥说:“尔身任重任,宠信逾于百官,义不可以负国,既未坚守,又不死节,今日又舔脸见我,为什么?”李国帧谄媚地说:“陛下应运而兴,愿留余生以事陛下。”李自成听得鸡皮疙瘩,恶心地说:“汝负若主,我何用为,误国贼尚求生耶?”《国榷》。

其他相关一千二百多人按照榜文,青衣小帽奔赴会极门,报名参加李自成的“招聘”会,这些昔日威风凛凛的官僚们,平素趾高气昂,如今形同囚犯,坐在地上任凭大顺军的任意侮辱。平时那些看似稳重老成的,机关算尽的各个官僚要命蜷缩于地,要么站着如同木偶,不敢出声,还有把头发剃了扮作僧人的,还有把手巾放脑门装病的,种种丑态毕露。从早上到黄昏 ,这些人都没有受到召见,饥渴疲惫,最后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流寇长编》

从性格来讲,李自成属于典型粗暴直接性格,最看不惯的就是这种投降贰臣,这也解释了当他看到崇祯吊死后充满敬意的原因。他对牛金星等人说:“各官于城破日能死便是忠臣,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削发之人不忠不孝,留他怎的?”牛金星命人用手摸着降官的头,一双双核实人数,点完后,选拔九十多名送往郊外听候派遣,不入选的送到刘宗敏处等待审理,此时的刘宗敏正在“挟妓欢呼”,根本无暇审问。这些明代投降官员连饭都吃不上,往往是捡拾士兵丢弃的食物往嘴里塞《明季被略》。

李自成抓住崇祯的太子时,厉声诘问太子说:“汝父皇何在?”太子答:“崩于南宫”。再问:“汝家何以失天下,若父何以至此?”回答说:“我何知,问之百官”。李自成见他挺立不屈谈吐自如,口气顿时温和起来,轻声问:“汝父在、,我必有以尊养之,汝毋虑也。”太子反问说:“何不杀我?”李自成说:“汝无罪,我岂妄杀!”太子说:“真能这样,请听我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吾百姓。”《国榷》

崇祯自杀

三天后,当发现崇祯帝遗体后,太监奉命买了两口棺材,以土块当枕头,安放帝后尸体。大臣中前往哭临的不过二三十人,不少昔日信誓旦旦效忠崇祯的大臣,此时摇身一变,成了李自成的大忠臣。

李自成下令将崇祯棺材刷上红漆,为他换上上好服饰,一切规格按照帝王规格办理,李自成还到祭坛,向崇祯的棺椁四拜流下了眼泪,一些降官对崇祯这头已经没了一点投资热情,纷纷忙于“劝进”新皇帝,崇祯若地下有知,当年这些人对他义愤填膺阻止南下和议和的人如今已经重新找到了靠山,未能被“尽行杀死”可谓除了亡国之外的最大遗憾。

参考史料《崇祯传》、《明季北略》、《明清战争史略》、《明史》、《简明清史》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