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朱元璋如何打造大明软实力?亲自编纂书籍,苦口婆心培养子孙

时间 2023-08-05 07:20:04 来源:顶端新闻  

一、龙椅上的农民,一生始终保持农民本色,堪称大明最朴实的样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最底层出身的农民到皇帝,朱元璋的转身虽然传奇却并不华丽。从农民出身的他,转身治理帝国,朱元璋一直保持着特有的色彩,在历史上独树一帜。刚刚建国之初,百事俱废的情况下,首要抓住的确是如何培养子孙教育,目的在于保证这个基业永远巩固下去,亲手打下的帝国基业,在他手中显得异常沉重。为此他像一个兢兢业业的农民一样,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般的固执和坚决。很大程度上他非常看重留给子孙的两份遗产。

朱元璋标准像

一份是在朱元璋看来最宝贵的《皇明祖训》,在他看来,这是能保护大明王朝的看家法宝。从洪武二年(1373年)刚刚建国不久,朱元璋就投入了大量精力组织编纂《皇明祖训》。前后历时六年,七易其稿,并严肃告诫: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目的就是告诫子孙后代该如何做皇帝,如何管理好这个国家。

第二份是用制度强化儿孙特权。按照朱元璋规定,藩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大臣无论位置多高,也都要对亲王行拜礼,对此《皇明祖训》明确记载:“凡朝臣奉使至王府,或因使经过见王,并行四拜礼。虽三公、大将军,亦必四拜,王坐受之。” 朱元璋还是觉得不够,又在此后规定:“若使臣道路本经王国,故意迂回躲避,不行朝王者,斩。”甚至从“如何行政“、“如何执法” 的大章法到“如何安排日常起居”“如何管理后宫”等微末细节。

风格不一的朱元璋画像

在保证这个庞大家族的基本权利后,朱元璋同时提出了对子孙管理培育的具体措施。首先重视学习,对此他说:“人有积金,必求良冶而范之;有美玉,必求良工而琢之。至于子弟有美质,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也?”《典故纪闻》与此同时,在他亲自主持下精挑细选几位名师教授皇子读书。特意“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伴读。”同时他亲自参与检验学业水平,常常借古喻今,对孩子们加以训诫。

朱元璋书法

从始至终,朱元璋都把农民作风甚至农民的一切习惯表现在了帝国的细节上。太子朱标十三岁的时候,代表朱元璋回乡扫墓,朱元璋特意嘱咐他要体察民情:“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宴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山野,其因道途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明史》这些都朴实地表明了朱元璋希望儿子能够学习到基层的苦难,由此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二、大兴学习之风,朱元璋为何极端重视学习?

争议巨大的朱元璋画像

由于从小没有学习的机会,在建立完帝国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知识分子的尊崇和重视,最终促成了他搭建帝国的战略布局。朱元璋深邃的目光里透漏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他本人十分反感“以无知役有知”的可笑做法。刚刚建国后,他就在诏诰中说:“朕统御以来,随所善而应是职,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无知而役有知,朕不知为何。”《明太祖文集卷三》朱元璋深刻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与管理的知识分子相差太多,为此他决心用后天努力学习,努力赶超这些知识分子们。

他听过很多因为没文化被刺激自尊的故事。老对手张士诚到处招贤纳士,附庸风雅,有的儒生利用他目不识丁,想方设法对他进行侮辱。张士诚原名九四,起兵后,自感名字拿不出手,儒生建议他改名士诚,他自以为很好,其实这话本出自《孟子》:“士,诚小人也。”张士诚缺乏文化的例子就是他的教训,为此这个富有强大意志力的人开始了漫长的自我文化建设,掀起了一阵阵学习之风。

此后朱元璋读书生活非常庞杂丰富,涉猎极广。从建立初期南京政权开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岁去世,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学习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经常为此“日晏忘餐”,每天处理日常政务后,就是读书,有时更是在“万机之暇”挤出那么一点时间也要把当天的书读完。“太祖……身在行间,手不辍书”《明史纪事本末》描写的就是非常生动的读书画面。

徐达画像

“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流览神解。”《国榷》不光如此,朱元璋还叫儒臣把古人做事成功失败经验书写在皇宫大殿壁间,以供他“随时省览”。与此同时让身边这些知识分子轮流给自己讲课,开展广泛学术讨论。读书已经成了朱元璋最大的快乐享受,“不昵于声色之好,绝游畋之娱。”《国榷》记载:“上……侈靡,绝游幸,却异味,罢膳乐,泊然无所好。”和文人学士在一起赛诗讲学,再继续夜读,有明一代,从始至终,最善于学习的皇帝,唯朱元璋一人而已。刘基形容朱元璋学术水平时说:“钦惟皇帝……万机之暇,作为文章,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赵翼饱含深情地概括朱元璋一生的学问境界说:“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通古今,……此固其聪明天亶,然亦勤于学问所致。”《廿二史札记》学以致用是朱元璋最大目的,此后所作的如诏、诰、勅、谕以及一般散文、骈文和箴、铭、跋、诗歌等既规范又创新。

争议中的朱元璋画像

有这么一道圣旨,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员请示如何处理。朱元璋发下一道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中国的封建帝制实在漫长,浩如烟海的圣旨大多千篇一律,唯有朱元璋的圣旨能让人眼前一亮。

三、接班人到分封的制度设计,朱元璋未曾预料到的结局。

整个明朝是二百七十七年,而这个运转国家机器的制度设计都是朱元璋一人在把持、设计。即位的第三天,他就告诫大臣们:“忧患之来,常始于细枝末节。明智者能从无踪无形中嗅出危险的味道,而愚昧的人在事情已出现苗头时还毫不在意。”他为此“寝不安枕,忧悬于心。”

朱元璋画像

虽然早就知道长子朱标性格柔弱,但是传统思维让朱元璋坚定立嫡长子的原则毫不动摇。为了把这个资质平庸的长子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在朱元璋的眼里,凡是有可能阻碍朱标前路的“刺”自己必须都要亲自拔掉,以此达到“一劳永逸”。

他的《皇明祖训》絮絮叨叨,反复强调如何要守成,细化到子孙的日常规范。概括起来,朱元璋的精神遗产主要是强调子孙们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生活和思想建设,时刻保持警惕,确保绝对安全。他反复给子孙们讲警卫安全、讲后宫秩序,讲防备宦官等等,在朱氏家族,他一直以仁慈、不放心的形象出现在他的子孙面前。他甚至希望自己的一生提前把整个帝国的无限事业全部打理好,规范好,只要后人严格遵守,便能实现长治久安。

朱元璋画像

与此同时,他加大对其他皇子的分封制度设计,告诉他们千万不要觊觎皇位,甚至用哄小孩的语言对他们说:“你们的日子比天子要好过的多,要安于自己的地位“,觉得不够,又进一步引申说:凡自古亲王居国,其乐甚于天子。何以见之,冠服宫室车马仪仗亚于天子,而自奉丰厚,政务亦简……”朱元璋从享受和安逸的角度阐发了做王侯比做皇帝舒服的理论,看似有理,然而从权利和欲望人性的深层解读来看,他的解释多么的经不住推敲,甚至作为皇帝的他,这样解释皇帝这个职业自己都感到自欺欺人。于是不得不再次举出一些警告性的话来说:“凡古王侯,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最后骨肉相争,外人有隙可乘导致本家族被连根拔起的惨痛教训。

或许,在身后出现的燕王夺权的事件,他已经有了充分的预见,只不过是不肯承认罢了。对于这种制度安排,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朱元璋的错误设计,是一种严重的倒退。强藩镇必然挑战中央权威,平遥县训导叶伯巨的看法十分典型,在洪武九年(1376)上书朱元璋指出“分封太侈”:“臣恐数年之后,尾大不掉,然则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极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现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

皇明祖训

叶伯巨的谏言可谓一言中的,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导致危害极大,然而朱元璋却恼羞大怒,认为这是离间骨肉亲情,要亲手射杀叶伯巨,后经群臣劝阻,才没亲自动手,最终叶伯巨因此死在狱中。朱元璋何尝不知道这种设计的无奈,然而这份家业只能这样交,农民思维一生的朱元璋,始终没能跳跃出传统分家式的思维。他比谁都知道分封的弊端,然而站在手心手背都是肉上思考帝国政治,再英明伟大的政治家也会被血脉亲情所干扰,朱元璋大而言之是进行国家体制改革,小而言之就是一个农民给儿孙们平分家业,再选出一个大掌柜而已。

明孝陵

然而天算不如人算,洪武二十五年(1392)被朱元璋苦心培育的接班人朱标因病猝然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那一年朱元璋六十五岁,老泪纵横后,他依旧坚持既定接班人制度,抛弃所有从年龄、阅历、能力都有很大优势的儿子们,去选任朱标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也恰恰因此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导致了叔叔辈的王权与朱允炆皇权的利益冲突,由此导致燕王朱棣造反,短短时间就推翻了朱元璋的既定方针和制度设计。朱元璋对大明帝国的制度设计完全围绕这个家族的核心利益去开展,无论进行重大管制改革还是司法改革,甚至大幅度诛杀实权人物,都本着维护本家族的长治久安作为出发点。包括明代此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朱元璋都要负一定责任,这个“始作俑者”做梦都没想到,那些为儿孙们苦心孤诣的设计,在短短离世几年后,就被他的儿子亲手推倒,这或许成了朱元璋生气所有努力的最大遗憾。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