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史书,能听到那段炙热文字的喧响;漫步冶铁遗址,可看见那丛千年圣火的歌唱。
《史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中国九大名剑皆出西平。《战国策》曰:“韩之剑戟,出于棠溪。”
从西平县城出发往西,约走40多公里到出山镇,有一“冶炉城”村,便是战国冶铁铸剑之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述的就是两千多年前,此地冶铁铸剑的场面。
记者来到西平县出山镇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感受、聆听两千多年文化的厚重。
在冶铁遗址现场,出山镇李孟银村委赵庄5组村民张玉枝老人说:“大概是80年代吧,发现了这个冶铁炉,大队派赵尊青等4人负责挖掘清理。他们用铲子挖,用刷子刷。当时那炉子有2米多高,上面是喇叭形,下面也是喇叭形,中间是细腰,硬实里很。”
战国冶铁遗址管理员、出山镇李孟银村5组组长赵尊德告诉记者,“这个是目前全国仅存的战国冶铁残炉,遗址总面积2万8千多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包含物有铁渣、炉壁残块、矿石及战国、汉代的陶片。”
“只可惜,80年代,大家不懂得这炉子的重要性。当时谁家杀猪,就到这砸一块炉块回去,往猪身上一抹,毛就好褪。慢慢地就损毁了近四分之三,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据赵尊德说,相传,冶炉城最初只有几户人家,以捕鱼种田为生。忽有一天来了一个外地人,看山看水看地形,堆土圈搭庵棚,而后响起了叮叮咚咚的锤声。三年后的一天夜里他突然要走时,人们才发现他背上背了一把又明又亮的宝剑。他交给村里人一把铜钥匙说,甭叫炉火熄灭。村里人打开其土围的柴门,果见炉火熊熊,便续了木炭。以后便接下他的炉子和锤钳,铸起宝剑来。后来,外村人也来铸剑,冶铸炉就越来越多,他们取外乡人留下那院子里的泉水淬火,铸出的宝剑便铮亮锋利,冶炉城慢慢地便成了剑城。
说是不知过了多少年,那外乡人又回到了村里,银须飘飘,白发逸逸。哪家的炉子出不了汁,他手一点就钢汁哗哗;哪家铸的剑不锋利,他吹口气便削铁如泥。据说,他就是史书记述的欧冶子的化身。
冶炉城不是城池,是一道金色的长岭,和九女山相连相通,棠溪河从中穿过。
据探测,冶炉城址高处的下面是个水潭,潭有多大多深,谁也说不清。传说这高起的地方四角都有宝剑支撑,站在上面踏脚下面会发出共鸣声。每当连阴雨天,四周闪闪发光,映照十里八村,据说是宝剑在生辉放光。有人想盗取宝剑,一次又一次地挖,挖到那高起的城基处便再也没人能挖开,便留下了今天的样子。
冶炉城紧临棠溪河,挖井却挖不出水。1990年,村人用钢管一直往下打,30米以下才出水。水是有色的,一股子铁腥味儿,不能食用。冶炉城过去三面环水,现在两面环水,打不出地下水,也的确是个谜。
如今,棠溪冶铁铸剑文化已在西平发扬光大。棠溪剑在手,出鞘或不出鞘,都是一种豪迈、一种境界。而冶炉村人已不再以打铁为生,只有其村名和战国冶铁遗址,证明着那段真实存在过的历史,麦浪层层荡漾,梦中铸剑为犁。(冯占华)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