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第四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名单的公告》,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成为目前国家一级博物馆中仅有的两家高校博物馆之一。山东大学博物馆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
展出文物中,师生考古发掘文物占比超九成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展厅入口处,一幅白色浮雕赫然在目。浮雕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山东大学师生们在进行考古挖掘、文物测绘、整理记录等考古全过程。
山东大学博物馆在原山东大学考古系文物标本室的基础上于1995年建成开放,目前在济南中心校区和青岛校区两地设馆,有文物和标本4万余件。其中,中心校区博物馆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青岛校区博物馆展览面积为9000多平方米,2020年10月底试开馆,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中心校区博物馆展馆有文物精品展、校史馆、蒋维崧书法艺术展和临时专题展等,文物精品展是最具特色的展区,包含“文明之光”“东方重镇”“邿国寻踪”和“春华秋实”4个部分。
本校师生考古发掘的文物是展览中最大的特色。
“展出的绝大部分文物都是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在历年的考古教学实践中发掘出土的文物精品,占比高达95%左右。加上未展出的,由本校师生考古发掘的馆藏生物标本有4万多件,文物标本有2万多件,国家一级文物16件、二级文物166件、三级文物234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方辉说。
走进“邿国寻踪”展区,一套规模较大、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青铜礼乐器成为焦点,这也是山东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出土自济南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这是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在1995年开展考古实习时挖掘出土的文物。当次发掘出土青铜礼乐器共有110多件(套),尤以这套礼器、乐器组合最为完整,器形硕大,铸造精美。其中7件铸有铭文,是对春秋时期礼乐文明的展现。”方辉说。
方辉介绍,根据随葬品时代特征、铭文和相关文献确定,这处墓葬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东方古国邿国王室墓地,6号墓则为邿国国君之墓。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解决了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的邿国地望之谜,获评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的馆藏中,还展示了很多山东大学考古系师生发掘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时期等多处重要遗址、遗迹和精品文物。很多曾入选当年的考古新发现,成为展示古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重要平台。
二级到一级的跨越背后是科研服务等的全面提升
据了解,博物馆的定级评估工作有一套完备复杂的体系,包括对馆藏标本的数量和质量的考察,藏品具有怎样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业务和管理人员数量,观众流量,举办展览和活动的情况,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取得的科研成果,对藏品的学术研究能否揭示文物背后的价值等指标。山东大学博物馆在这些方面都走在前列,这也使山东大学博物馆仅用了两年时间便实现了从国家二级博物馆到一级博物馆的跨越式发展。
“这两年间,山东大学博物馆在硬件设施、文化内涵、学术支撑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特别是青岛校区博物馆的建成,使我们成为目前国内高校最大的博物馆。”方辉说。山大博物馆功能设施齐备,把博物馆与考古学科的布局紧密结合,并与耶鲁大学共建有国内高校唯一一家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工作,国际化程度较高。
2020年9月,山东大学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顺利通过结项验收。该项目与2019年底通过验收的山东大学博物馆青铜器及陶器保护修复项目,是目前国内高校博物馆中唯一获批的国家文物局专项文物保护补助资金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延长了文物的保存寿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展示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书画捐赠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连琪、张维华两位老教授的最高敬意。
同在9月,山东大学博物馆受邀亮相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的线上展示,通过图片、文字说明以及动画演示等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展示了十几款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促进文物保护和利用更好地结合。
“参展的产品都选自我们举办的山东大学博物馆衍生品设计大赛中的学生优秀作品。我们已在校内举办了五届博物馆衍生品设计大赛,师生们通过走进博物馆,不断挖掘文创因素,设计出了很多创意十足的产品。”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慧竹介绍。
将博物馆融入校园文化
今年,山东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华诞。作为百廿老校,山东大学积淀了深厚的校园文化。以文化人,校园文化将对学生们的人格成长和信仰塑造影响深远。山东大学也在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博物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山东大学博物馆充分发挥在收藏、科研、展示、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功能,通过举办各类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展览和教育活动,服务社会、服务省内外的中学生团体、校友团体、学术团体以及广大观众。山东大学博物馆已连续举办八届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和五届博物馆衍生品设计大赛,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最后作为博物馆的一份子参与到志愿工作中来。
就读于山东大学国际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安一卓,是山东大学博物馆实现跨越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大一时成了博物馆的志愿者,大二时报名参加了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并顺利成为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我从一名参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甚至是记录者,感觉自己与文物、文化距离更近了,更激发了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博物馆是考古工作和社会公众的桥梁。我们作为山东大学博物馆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向广大青年学子和社会公众介绍清楚。既可以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更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方辉表示。(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标签: 山东大学博物馆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