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作业管理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厘清了在作业问题上教师、学生和家长各自的角色定位,明确了学校与家庭的责任边界,对落实作业管理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为中小学作业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通知》能够解决真问题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我认为认真贯彻落实作业管理的十条要求,不仅有助于扭转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业功能异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引导师生、家长深刻认识作业的内涵及其独特价值,通过作业管理,达到规范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先,《通知》明确了作业的功能定位和价值所在,解决了“什么是作业”和“有什么用”的问题。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科学合理的有效作业,对学生来说,可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对教师来说,可以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对学校来说,可以借此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通知》提出了作业的数量、类型方式和质量标准,明确了“什么是高质量作业”和“作业有哪些形式”的问题。作业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各个学段作业量都要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通知》提出,高质量的作业一定是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高质量的作业一定是形式多样的,而不是简单机械地“刷题”、训练。
第三,《通知》界定了作业相关方的职责,解决了“谁来干”和“干什么”的问题。《通知》提出,教师要精准设计作业、认真批改反馈作业,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学校要抓好对作业的校本教研,履行作业管理主体责任;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课余生活,激励孩子坚持进行感兴趣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不盲目加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细则,把作业管理纳入评价督导中,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二、要把《通知》落到实处
如何将《通知》贯彻落实下去,打通最后一公里?我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作为提高作业质量的突破口。作业具有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应用拓展、发现“盲区”改进教学的功能,为达到不同目的,需要进行不同的作业设计。教师布置作业,看似是一项常规而简单的工作,实则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只有吃透课标和教材,深刻认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以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为出发点,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通过布置少而精的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作业、编题命题的能力,是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把作业研究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很多学校认为作业问题没啥可研究的,不重视,或者直接拷贝某某名校的课外辅导材料给学生布置作业,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每个学校的校情、学情不同,直接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可能造成“水土不服”或“消化不良”。学校应该把作业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方向,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教师们集体研究,分工协作,以一个单元、一个学段、一个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具有校本特色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作业的难度与数量,必要时还可以依据因材施教的理念来布置个性化作业。不同学科的备课组或教研组,应该集体研讨,探索最符合本学科特点、最能体现本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作业。学校可通过设置研究课题、给予经费支持和奖励等方式,引导教师统筹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进行系统化、一体化研究,通过作业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理解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作业反馈为依据,改进教学内容设置及课堂教学方式。
三是鼓励教师创新作业形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转变育人方式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育人方式变革要求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学科割裂走向学科整合,从静态知识传授走向实践教学,从被动听讲学习走向自主探究学习。与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STEM综合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相适应,作业的布置也应该创新形式,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为此,首先,在作业类型上要多样化,比如小课题研究、艺术赏析、体育锻炼、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创意制作等都可以成为作业,特别是要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其次,在内容上要注重贴近生活,尽量将知识嵌入生活情境或学科探索情境,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学情,将统一作业与个性化作业相结合,鼓励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分层作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分析、诊断、批改和讲评,这样不仅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还能提高辅导的针对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四是家校协同,共同落实作业管理相关要求。家庭和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生很多作业是放学后或双休日在家完成的,同时多数家长给孩子报了课外辅导班,课外培训机构也会布置作业。要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家校协同机制,一方面学校在布置作业方面,要做好年级组、学科组、同一班级任课老师等各层面的协调,做好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的统筹安排。教师布置作业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出发,有大局观、整体观。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将《通知》传达给家长,还可以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等通道,向家长宣讲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家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把作业管理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既充分发挥作业温故知新、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的功能,又为学生的睡眠、体育锻炼和课外阅读腾出时间,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五是改进考试命题,通过评价改革引导作业减量、增质、转型。中小学生的作业,不可避免要受到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的影响。要改变当下大量刷题、重复训练以提高熟练程度的不良倾向,必须从考试命题上下功夫,为作业设计、作业布置树立正确导向。《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指出:“中考试题命制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性、记忆型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的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亦指出,高考应该考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这“四层”知识,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体现在高考命题中,就是要考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中考和高考命题改革趋势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小学的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的命题,也应该从考查知识走向考查能力和考查素养,进而带动作业减量、增质、转型。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死记硬背、“题型+套路+大量重复练习”的模式不灵了,作业设计和作业布置不进行相应的改革,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做无用功。只有牵住考试命题这个“牛鼻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将作业管理的十条要求贯彻落地。当然,从长远看,我们还要提倡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完成日常教学的各类小作业,更要完成好素质教育的大作业。(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王殿军)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