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冬天洗澡的十几分钟里,这些“危险”随时可能发生……_热门看点

时间 2022-12-01 20:04:13 来源:顶端新闻  
气温越来越低,能在睡前洗个热水澡,缓解一天的疲劳,再舒服不过了。 但是,你可能没想过,就是这样让身心愉悦的事情,在冬天却容易变成一种"伤害”。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告诉你冬天洗澡时有哪些危险因素,并总结一份"安全沐浴手册”。

受访专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陈明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 李利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江海涛

冬天洗澡的4个危险因素

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洗澡时若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导致体温变化过大,血压就会大幅波动,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

时间太长

洗澡时间过长易引起身体疲劳或心脏缺血、缺氧,甚至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尤其是老人更要当心。

!

水温太高

冬天洗澡时,热水突然从头浇下来,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可能造成心脏缺血、缺氧,导致头晕,诱发摔跤,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

!

房门紧锁

门窗紧闭不通风,室内会越来越憋闷,尤其是老人易发生晕厥,加上浴室地面相对湿滑,一旦摔倒,身边又没有人,呼救声无法被门外的人听到,不能及时获救。

!

电器太多

电热水器、浴霸、电吹风、电热丝取暖器等,都要接触电源,浴室中水源多,易漏电、触电。此外,浴霸发出的光线属于强光会伤眼,长时间对着眼睛易发生黄斑变性。

洗澡常见的几个疑问

洗澡选择晚上还是早上?搓澡对皮肤好不好?为什么淋浴时总想小便?这几个疑问一次为你说清。

早上洗还是晚上洗?

什么时间洗澡,取决于具体情况,从皮肤类型到接触的污染物等因素,都会对洗澡时间产生影响。 油性皮肤、早上需要剃须、习惯早起、夜间出汗多等人群,可以选择 早上洗澡。 干性皮肤、白天化妆、锻炼出汗、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睡前需要放松等人群,可以选择 晚上洗澡。

到底要不要搓澡?

搓澡搓出的"泥”,是人体每天新陈代谢产生的脱落细胞以及身体分泌的油脂等。 皮肤表面的角质层、脂质膜共同构成了皮肤的屏障保护层,使劲用搓澡巾搓的确会破坏这层保护膜,增加感染风险,还可能造成皮肤瘙痒。 建议勤洗澡,而不是"攒着洗,用力搓”。可以每次用柔软的海绵,蘸沐浴露轻轻擦洗。

用沐浴露还是香皂?

洗澡时用沐浴露或香皂都可以。一般人用中性的清洁产品即可,不需要使用强碱性、强力去污的产品。如果洗完澡后觉得皮肤干,可以涂保湿霜或身体乳。

为什么洗澡时想小便?

生活中很多情景下会建立条件反射,在洗澡的时候,流水声和我们排尿的声音有点相似,大脑就会把这种声音和"排尿”建立联系。 当周围环境变冷,膀胱逼尿肌会收缩,这会让膀胱内的压力变高,也容易产生尿意。

一份冬天安全沐浴手册

因洗澡不当导致的意外时有发生,这份冷天洗澡的正确"姿势”,每个人都要知道:

前后注意保暖

冬季室内和浴室温差大,容易着凉,建议冬季洗澡前最好先热热身,比如原地踏步、扭腰、搓脚,并提前5分钟打开浴霸,确保浴室温暖。 洗完澡出来时,从温暖的浴室回到温度相对较低的室内,更要做好保暖工作,披好浴巾,或在浴室里提前换好衣服。

时间别太久

洗澡时的热水会对皮肤产生很大的刺激性,洗澡时间越长,皮肤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建议洗澡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 洗澡时间过长,易使人疲劳,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易引起心脏缺血、缺氧,严重者会致使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

水温别过高

水温过高会使全身皮肤血管明显扩张,使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导致心脏缺血缺氧。 特别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水温过高可使血压降低、心率加快,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引起休克。 一般来说,洗澡水温以40℃左右为宜。

注意顺序

冬天洗热水澡,温热的水突然从头而至,会使大量血液集中到血管扩张的皮肤表面,导致心、脑等缺血。 洗澡前先用热水冲冲脚,待脚部温暖后再慢慢往身体其他部位淋水,让身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空腹时不要洗

空腹容易造成低血糖,脑部供血不足,会导致晕厥。此外,酒后也不宜洗澡,否则会导致血压下降,出现头晕眼花、浑身无力,甚至引起心脏病或脑中风。 洗澡时间应在饭后1小时左右为宜。

老人带个小板凳

长时间站立洗澡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容易晕倒、滑倒。老人可以带个小板凳,站累了可以坐着洗,既省体力,又不用担心会滑倒。 若自己洗澡也不要锁门,以免发生意外时影响及时救助。如果条件允许,老人洗澡时应有人在浴室门口等候一下,以防发生意外。

洗完澡补点水

洗澡前喝杯白开水,可以补充因毛细血管扩张而导致的水分大量散失;洗澡后尽快补水,可更好地补充体内丢掉的水分。 喝水以少量多次为宜,这样有利于心脏有规律、平稳地吸收水分。▲ 本期编辑:王晓晴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转载咨询:010-65363791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喜欢,就点个"在看”

标签: 心脏缺血 可以选择 危险因素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