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环球精选!持续培育壮大新动能 赋能现代化河南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3-01-30 16:53:53 来源:顶端新闻  

河南省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五,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大省的地位作用愈加彰显,但总的看,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河南整体经济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仍然相对不高,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仍需加强。当前,河南正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机遇期,仍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新动能培育任务仍很艰巨,只有在破解结构性矛盾上聚焦发力,全面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奋力谱写现代化河南建设新篇章。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委提出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河南省政府印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在消费、投资、产业、市场主体、外资外贸、民生等6大领域作出部署,其中特别强调要持续培育壮大新动能,为巩固提升原有优势,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明确了方法路径,对促进现代化河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资料图)

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的河南探索

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河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层次、集聚化程度明显提升,新动能培育成效初步显现。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实现“市市通高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4150亩田间试验区和350亩科研设施区已投入使用,超聚变服务器产值突破230亿元,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一期投产在即,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开工建设、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为全球抗疫开出中国“药方”、作出河南贡献。去年,河南发展经受住了多重风险挑战的考验,顶住了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高于全国、排名大幅前移,生产总值平稳跃上“6万亿”新台阶,工业投资增速是全国的2倍多,市场主体突破1000万户,跃居全国第4位,河南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作用更加明显,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河南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摆在“十大战略”之首,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取得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奋力开启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提供强大动力。《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施行,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完成架梁立柱,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做强做大省农科院,不断推动我省种业做大做强。新组建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龙门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等8家省实验室,15家省产业研究院、28家省中试基地、12家省创新联合体。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6家,国家级高新区增加到9家,对省直55个科研类事业单位进行整合设置,形成了以省级实验室为核心、优质高端资源协同创新的新格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创新”正在以集群化、平台化的方式发展。2022年,河南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万家、2.2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2%,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达到1025亿元。全年财政科技支出达411.09亿元,同比增长24.9%。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较上年度提升2个位次,创新能力与创新引领能力加快提升。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河南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出台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和专项政策,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依托龙头企业的链式智能化改造,更好发挥数字化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河南制造业规模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5位、中部地区第1位,工业品产量上升到全国前列,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到12.9%、25.9%,郑州市获批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加快。5G基站总数超过15万个,新增智能工厂185个、上云企业3.6万家,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在一些国家重大工程中,“河南智造”的贡献更加突出,“百千万”亿级产业集聚培育工程进展显著,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转型正在成为现代化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有效路径。

持续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方法路径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优势再造战略,持续培育壮大新动能,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现代化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强劲的动力支撑。

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河南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坚实,有着1亿人口消费市场,区位交通优势突出。但是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任务新要求,这些比较优势尚未实现组合发挥、倍增放大,枢纽经济尚未形成规模,交通枢纽“流量”大于“留量”,产业基础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链整体优势,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高端供给不足,内需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与人口大省地位不相匹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科学应变,深入实施优势再造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开放赋能、新技术应用以及其他外力,在原有基础上资源禀赋等优势条件进行融合聚合、能量互赋、赋能升级,使这些区位交通、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等诸多单个优势组合叠加形成一种更为强大的综合优势,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转变,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构筑新的产业发展优势,向“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转变,从而推动河南进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关键环、中高端,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河南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描绘了河南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规划图”和“路线图”。企业是市场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必须始终把企业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是建设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平原实验室和柔性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高端轴承、动物疫苗、超硬材料、光电信息等优势特色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省级创新平台;规划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发展的配套园区,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二是加快构建标准化双创载体体系,依据河南省《加快推进智慧岛建设实施方案》,以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创新载体为“样板”,在全省范围内标准化推广智慧岛双创载体,着力构建一批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智慧岛”众创空间,充分激发智慧岛对各类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作用,引领带动全省创新创业创造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开展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评审流程,积极落实研发投入税收优惠、财政奖补等激励政策,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新设立一批创新联合体,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专利布局、绿色发展等方面推动大中小企业加强创新合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点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新设立一批省产业研究院和省中试基地,高质量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一是发挥郑洛新自创区的自主创新引领示范效应。持续完善创新制度,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进一步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政策先行、体制引领等方面的优势,集聚高端优质资源,突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支撑,提升郑洛新自创区产业创新能力,构建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加快推进智慧岛双创载体复制推广,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示范引领和整体推进、借力发展和本土培育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增强各地高新区“温床效应”,提高产业化水平的核心动力。二是紧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着力营造有利于市场化基金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市场化投资基金、引入更多战略投资者。优化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行机制,引导天使、风投、创投基金与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充分发挥中原科创基金、自创区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自创区双创基金等科创类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优化“科技贷”业务,引导股权投资向天使投资及科研成果转化延伸,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资本支撑,为创新企业提供坚实的金融资本服务,提高创业企业孵化成功率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三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高质量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创新和研发是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强化主体培育、搭建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贯通产学研用,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覆盖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持续培育壮大新动能,推进现代化河南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导向作用,改革以往以数量为导向的专利奖励机制,注重以专利质量为奖励主要标准,加快技术咨询、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技术检验检测机构等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系列优质服务,着力营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和创新环境,强化理想信念、使命责任、名誉形象等的内在激励作用,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真正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和引领性。四是积极推动高校参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施“产业对接计划”,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促进政产学研用各环节相互贯通,引导和推动省属高校与以创新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规上工业企业及省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共建高质量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建设产教融合型工匠实验室、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精准对接。五是大力实施“中原英才计划”,构建引才育才相衔接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体系。注重高端引领,精准引进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造以中原学者为龙头,涵盖中原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的中原人才系列品牌,推动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努力形成人才汇聚新高地、人才创新优选地、人才活力迸发地。实施博士后招引培育“双提”行动,大幅增加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数量,提高在站博士后资助经费和出站来豫留豫博士后安家经费标准。六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继续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营造人才生态环境,持续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其在集聚创新资源、支撑自主创新、转化创新成果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从体量上看,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依然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对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我国产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从地位上看,传统产业涉及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从高质量发展看,传统产业是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来源,高端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来自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系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局。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第一,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气、矿山、盾构、起重机械、智能农机、高铁轴承等优势产业,鼓励各地通过贴息、补贴等手段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重点培育智能装备制造业并形成完整产业体系,掌握核心高精尖设备技术,坚持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端发力,加快发展以智能制造装备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全方位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第二,加快推动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丰富服装、制鞋、家居、工艺美术等终端产品供给,加快行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消费升级,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着力优化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完善产业生态,持续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第三,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生产、贮藏、流通、消费无缝衔接,增加农产品深加工附加值,促进农产品产后优质优价与产业提质增效,确保粮食安全,驱动农业农村工作走上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四,加快预制菜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各地立足资源禀赋,聚力支持预制菜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发展,培育建设一批预制菜研发生产基地。加快预制菜企业数字化改造,建立预制菜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预制菜品牌营销体系,加强预制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预制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第五,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指引,积极推进酒业、奶业振兴,加快推进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双汇(漯河)工业园、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三全食品航空港工业园等项目建设,聚焦品牌高端、生态有机、质量安全做强绿色食品产业,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第六,围绕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项目引领强化产业支撑,推进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化发展,着力扩大再生金属生产规模,加快钢铁企业装备大型化改造,组建省钢铁集团、新材料投资集团,推进开封时代新能源全钒液流电池基地建设,支持大型骨干水泥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加快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同步招引集聚产业链下游配套企业,推动石化行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第七,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完善资金奖补、节能量纳入用能权市场交易等政策,坚持科学降碳、精准降碳、依法降碳、安全降碳,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强化重点行业能效标杆管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整合优化省内汽车产业资源,加快发展电能、氢能源汽车,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加快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化替代,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引领,搭建专业化研发平台,培育一流人才、招引一流团队,探索完善更加科学的合作模式、管理机制,形成活力涌动的创新生态,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行业龙头、链主企业技改投入是支持力度,支持宇通公司等新能源企业开展智能电动客车技术攻关,“一企一策”推动产能利用率较低的汽车企业整改提升,着力打造一批新车型、叫响一批新品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发展量质齐升。

三是在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上开展探索,初步构建“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产业迭代体系,基本建成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新型研发机构、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等为支撑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新材料、智能终端及新型显示等产业能级,重点布局新材料、光通信、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及新型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及下一代互联网等产业能级,支持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龙头企业招引布局一批产业链配套项目,提高产业集群集聚水平,实现智能制造水平跃升。

四是实施生物经济重点工程,发挥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引导基金和航空港区临空生物医药园作用,加快引进创新药、现代中药、诊断检测、高端医用耗材等领域重点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基础技术和材料、关键装备以及部件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制繁种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研发水平的生物育种研究机构。对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并在我省转化的医药企业,支持生物药品研发创新,省级统筹相关资金支持其开展生物药品研发创新。布局省级生物经济先导区,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设生物产业园区,提升集群平台服务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争创国家级先导区,加快推进河南省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是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制度和政策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和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特色园区,培育一批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骨干企业,统筹推进郑汴洛濮氢走廊和郑州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加氢基础设施,建成中原油田风电质子交换膜制氢等首批绿氢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宇通客车氢燃料电池整车制造基地。积极布局发展前沿材料、卫星及应用等未来产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完善开发区产业生态体系。开发区的兴建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对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着力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产业集群,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第一,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化平台”运营模式,实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目前,全省开发区已由288个整合为184个,“三化三制”“管委会+公司”等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全部到位,用市场手段引进高级管理人员和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推动开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二,实施开发区跨越发展行动,制定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多维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全链条优化审批,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开展产业转型示范开发区创建,促进产业规模集聚向产业全面升级,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增长引擎、创新平台、开放高地的作用,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第三,科学有序推进开发区扩区调规,建立亩均投入产出综合评价体系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完成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完善生产力布局,确保产业用地不低于60%,为开发区产业长远发展预留足够空间。

作者:常战军丨顶端新闻特约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全球智库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郑州市知名社科专家,入选郑州名人档案库;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战略。

标签: 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 工业企业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