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复苏正当时!
【资料图】
扎根于城市街区、社区的一家家小店,如小草、嫩芽破土,展现出韧性与生命力。小店虽小,却坚如磐石,是万千辛勤工作、努力生活的中国小家庭的缩影。它们面广量大、不可或缺,或融入社区,或隐于街区、深巷之中,撑起了大街小巷的门脸,是激发城市活力的"微细胞”。小店就在身边。它们是家门口的放心包子铺、附带买菜和美食团购的小超市、收留流浪猫的咖啡店,以及为附近警察、快递员、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热水、奶茶或是半价餐食的爱心小店……它们被称为社区里的"7-11”(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是疫情期间永不打烊的"杂货铺”。疫情延宕3年,小店犹如夜间一盏盏小灯,点亮城市生活。
在这3年,我们手机里多了不少小店老板的微信,关注了不少小店的视频号。我们对街区、社区附近的小店更为依赖了。在停止堂食之时、无法出门之际,小店是释放乡愁与寄托情感的驿站。小小的店铺,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安全感,缓解了我们无法回乡、难去远方的忧思。
一家售卖鸭血粉丝汤的网红小店 潘晔 摄
如今,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没有了封控,结束了隔离,人们走出家门,发现熟悉的小店还在。进入小店,和老板攀谈几句,再来上几口熟悉的味道,感到原有的生活没有被冲刷掉,心里满是宽慰。
老板两眼放光地向你介绍,他是怎么在"一片阳”的市场里扛过了"一难又一难”,他怎么做到每天坚持定点开门、守着小店"干到干不动为止”,又是什么样的客人在他小店为40元的账单扔下200元就跑了……这样的故事,点滴入心,在你我与小店之间"生长”出让彼此双向奔赴的牵挂。这样的氛围与情义,或许就是小店的灵魂所在。
我们熟悉的小店,很多是夫妻店,两口子白手起家,守着一家小店安身立命。一家小店,托起了一家人的生计。从租房到买房,从生娃到养娃,几年、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一步又一步认真生活,直到供娃上了大学,让日子红红火火。
这样的夫妻店,走遍中国的4万多个乡镇,以及城市的大街小巷,遍地都是。包子铺、奶茶店、水果店、宠物店、理发店、废品店、五金店、修脚店、美甲店、修车店、干洗店……大多都是夫妻店、老婆店支撑起来的。
他们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不断迁徙,在资本与互联网的"洗礼”中挣扎,在疫情期间扎根在社区,被居民"养活”也"养活”居民。他们有的凌晨两三点就要出摊,去准备早间生意;有的凌晨两三点还在炒菜、烤串,招呼最后一拨客人……
生活是具体的。疫情肆虐下,时代大潮中,小店起起伏伏、潮起潮落。店主们所仰仗的,是日复一日的勤奋与耐心,他们守着自己的小店,用"几十年如一的老味道”"对手艺几近极致的坚守”,用每一天的"具体”劳作,对抗"抽象”的焦虑与不安。尽自己微小的绵薄之力,对抗无数个宏大的"不可抗力”与"不确定性”。
江苏南京卫桥新村一家包子店 潘晔 摄
高手深藏在民间。小店虽小,却内有乾坤。小店生意,看似门槛低、容易干,实则存活难、持久难。小店,是每一位有志向创业者最好的练习场。
很多人想开小店。爱读书的人,想开书店;爱美的小姑娘,想开花店;爱吃糖的人,想开甜品店;还有日常靠咖啡续命的"打工人”,都梦想过开一家文艺又有腔调的咖啡店……这种想象中的"诗与远方”固然美好,但往往真到了落地的时候,却很难走完闭环、做成生意。
商业社会从来不是静止的,机会一直都有,风险也是。小店,让创业者在真实的柴米油盐中"翻滚”,在平平淡淡中风风火火,提醒创业者在仰望星空时,也不要忘了脚踏实地。
今天的小店老板,不会永远是小老板,很多商业大佬都是从小店做起的。海底捞餐饮的创始人张勇,从串串店干起;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创始人俞敏洪最初开培训班时,只有几名学生;以及国外商业巨头,沃尔玛、星巴克、麦当劳……
巨头脱胎于小店,虽小却"五脏俱全”。就像小本买卖,与大进大出的生意本质上一样。开小店,就是一次又一次,在最小的商业闭环中去"操盘”,一步又一步,从落地到盈利,历经两轮生死考验的过程。撑不住的"旺铺转让”"择机再战”,撑得住的就在平凡的日子里久久为功,积小赢,成大胜。抑或是,于草根之时开启韧性成长,静水流深,滴水石穿。
小店虽小,却有人间真味,见天地,见众生。走过疫情这3年,你家街边的小店,如今怎么样了?眼下开春早绿,一片盎然,这些了不起的小店,是否如这漫山遍野的野草一般,正在积蓄"草根”力量,拥抱一缕缕春风,准备"破土而生”?
新一年,我们拭目以待"野草春风吹又生”。
作者:潘晔 /编辑:李建发 责编:郭艳慧 / 校对:张子晴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