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来临,资本市场打假维权行动也在不间断进行,伴随注册制渐次深化,上市公司“信誉”越来越密切地关系着“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各级监管部门已向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下发了365件处罚文件,九成以上涉及信披违规,其中又有近二成直接触发虚假陈述、严重误导性陈述。在“零容忍”高压下,资本市场的“擦边”操作更趋隐秘,但在二级市场的演绎过程总是惊人相似——先虚假披露推动股价陡升,再天量套现致使股价大跌,起伏涨落间将中小投资者作为收割的对象。
路演变形“私人沙龙”
(资料图)
“火的时候锣鼓喧天,热度散去则门可罗雀,涨了怕问询,跌了还遭骂。”有董秘近日向财联社记者感叹资本的“滥情”与工作的为难。从投研机构到公募、私募基金,再到游资和中小投资者,董秘常常受到各路“好友”邀约,其目的则心照不宣。
有董秘曾向记者透露,自公司转型某个热点项目后,自发、应邀的路演一年下来有200场。“几乎每天都在应付这些局,有些关系不好推却。”该董秘坦言,“遇到明显冲着热点做投机交易的,一般都会想办法拒绝,以免惹得一身骚。”
资本市场对一手信息的饥渴,催生出不少闭门“沙龙”,场所常聚集在各类私密区域,或隐于林、亦或隐于市,主打一个高级氛围感。这类营造“信息差”的活动,在不少法律界人士看来,是一个较难监管的灰色地带,很难拿到直接证据,但超范围信息披露,影响公平原则及交易秩序,就肯定是违规的。
据记者了解,不乏券商投研机构、营业部将公司高管邀约到场,与其高净值客户、买方客户直接进行交流,而目的也很简单,就是通过“沙龙”信息判断买卖价值。目前,这也是不少卖方增值附带或明码标价的服务。
这类“沙龙”规模有大有小,上至券商策略会,下至私人定制,参会的人都想寻觅一串财富密码,一般都会有专属客服告诉参会者这是一场“非公开”交流。“上市公司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小范围高效的活动,是每一个金融机构、投资者都想要的交流方式。”有曾组织沙龙人士向记者坦言,这种“信息差”也撮合成了不少业务。
主赛道赋予新概念,公司的表述又模糊不清,无疑给市场留下遐想,参加这类会议的董秘也常感叹有时像奔赴一场鸿门宴,“不得不去的话,只能模糊表达,饭局一般吃不饱,酒不敢多喝,董办相对还有合规意识,最麻烦的是一些其他部门高管被约出去,而我们还不知情。”
不过,有意思的是,不少“沙龙”也有意、无意地邀请一些“李鬼”,现场由伪专家、伪高管登台,把本就扑朔迷离的闭门会弄得更加匪夷所思。此前,华创证券就曾在其组织的小规模机构投资者电话会议中邀请到“假专家”,遭到相关公司高管“现场打假”,最终监管部门对该券商及相关研究员采取了行政监管措施。
“李鬼”式调研漫天飞
“这些年遇到过激进的游资,也有做长线的投资者,甚至看到过假的调研纪要,搞得我们也焦头烂额。”一家新能源行业公司董秘告诉记者,真的太头疼了,公司股价上蹿下跳,还被监管关注了,在市场热度高的时候,雪球、淘股吧里经常会传出公司的调研纪要,没有交流双方的人员信息,内容有虚有实,即便是公司的人都难分真伪。
掐头去尾、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是炮制调研纪要的“三件套”,包装手法越来越隐秘,也是不少“市值管理机构”或“操盘手”服务客户的重要一环。如今坊间流传的“假”纪要,通常90%以上内容都是真实信息,而恰巧就是那夹藏的不到10%的私货,撩拨了投资者。
很显然这种迷惑性极强的纪要对公司舆情、信息披露都造成很大困扰,“我们为此专门委托了舆情监测公司,去帮助公司做甄别,在社群里遇到假信息第一时间抄送董办,即便由公司出函去删帖,还是会留痕。”该董秘讲道,“最离谱的是,这些纪要、小作文还经常标着‘机密’俩字,迷惑性、诱惑性真的太强了。”
此前,记者应邀参加深圳地区某公司调研活动时,就曾遇到一场“虚拟”调研,该公司业务方向为新能源,彼时锂电处于爆发期,调研活动由一私募机构发起,现场参会人数一只手就能数清。然而公司的调研纪要中,却显示到访机构数量超出现场实际情况的数倍,其中不乏知名投研机构“被站台”。
不过所幸,该公司及其相关负责人在不久后便被监管机构以操纵股价、虚假信披等给予处罚。
社群舆情的麻烦不止于此,还有部分网络大V也游走在虚假信息传播的边缘,常常是资方与信息端链条式作业。
“有相对应的财经MCN,在圈子内有资金方需要定向转发某个信息,就会进行推送,根据粉丝量和阅读量计费,一条信息价码从几千元到数十万不等。有的标注广告推送,有的不经审核直接刊发。”有私募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个圈子的套路并不高明,有的单纯做转载,也有的大V做杀猪盘。
据透露,除了假调研,坊间还有不少机构游走于上市公司、核心股东之间,兜售“真研报”,并且叫价不菲。“出资方并不一定是上市公司,有可能是资方,通过研报炒热度。”有私募人士讲到。
前述上市公司董秘也曾向记者感慨,“一场杀猪盘、一篇假纪要,都能把公司辛苦跟投资者建立的信赖整得分崩离析,这些到底谁来管,怎么管,上市公司怎么去打假,吃瘪后又怎么维权呢?”
“造谣式信披”遭围剿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全面注册制已经落地,面对监管“零容忍”,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儿戏信披,口无遮拦、敷衍了事再也行不通,越来越多的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遭到监管部门的重喝。
仅今年以来,监管层就已向上市公司下发了365个监管处罚,处罚对象包括公司及责任人,把时间轴放宽至2022年,总计有2961项监管处罚,其中违规类型直接触及虚假陈述、严重误导性陈述的575个,占比达到20%,而其他的违规类型中,在违规行为中亦充斥着财务造假、信披瑕疵等字眼。
近期最令人咂舌的“造假风波”当属奥联电子,回看奥联电子跨界钙钛矿电池的历程,去年12月,公司首次披露与胥明军的合作公告,并将后者视为公司跨界的指路明灯,公司一次次含糊不清的表述,给了市场无限炒作空间,股价一飞冲天,其间涨幅超过200%,各类深度研报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不止于奥联电子,在今年3月份被监管机构点名的还有海源复材、金浦钛业、明牌珠宝、通宇通讯、新动力、同辉信息、天创时尚等,上述公司几乎都沾染近期热点概念,有的涉及新能源、有的涉及ChatGPT,主要问题大多为存在隐瞒收入、内幕知情人登记不全、项目实际进展与披露情况存在重大差异等。另外,天喻信息也因业绩预测不准确,造成业绩暴雷而遭处罚。
除了二级市场的风波,IPO市场也同样存在“造假”,中介机构没履行尽职调查的责任,便“带病”闯关,但在监管事后巡查时,中介机构、拟上市公司多项违规浮出水面,悉数被罚。
今年初,民生证券创业板IPO保荐项目穗晶光电。问题剑指积压品销售收入、毛利率与实际情况不符,资金流水核查不充分、研发、成本、质量控制未充分核查等,最终包括穗晶光电、保荐人民生证券及两位保代、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及两位项目签字注册会计师均被深交所采取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
IPO项目在撤回后仍被事后问责,检查出多项违规问题,展现了监管部门严控带病闯关的决心,也为近两年业内高企的IPO撤单现象敲响了警钟,提醒业内“一撤了之”非解决之道。
2022年12月,中证协发布了《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对投行的执业质量设置了多个加减分项目,其中,IPO项目材料撤回成重点减分项目。
对于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监管层一直坚持零容忍态度,上市公司口无遮拦、中介机构“看门人”失责,均遭到监管重惩。如今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全面注册制改革已经实施,信息披露的及时、充分、客观、准确更为凸显,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理应迅速转变观念,切勿把信息披露当儿戏。(记者 滕飞)
来源:财联社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