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儒学重地:长垣学堂岗圣庙遗址儒学上著名的典故“四子言志”,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被孔子学生及后人记录在传世经典《论语》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位于河南省长垣满村镇的学堂岗圣庙,是后人为纪念孔子在此讲学而兴建的,可谓是儒学重地。一、重读经典,体验儒圣的温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是《论语》中篇幅较长、文学性较高的一篇,内容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言志”的一段佳话,以及孔子给出的评价,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人生理想的动人情景。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四位学生的各不相同、个性特色鲜明的人生愿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周游列国来到蒲地讲学,他的4位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侍,意为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就是4人围绕老师孔夫子环坐,聆听教诲。孔子因材施教,教无遗类,诲人不倦的思想,在一问一答之中充分得以展现。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是抱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思是,子路不假思索地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经常面临大国的军事威胁,加上内部尽饥荒,让我来治理,不用三年,可以使得国家富强,人人善战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和礼仪。由,是子路的字。)夫子哂之。(意思是,孔子不以为意,报以微微一笑。)孔子又问:“求!尔何如?”(孔子又问冉有的志向。求,是冉有的字。)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回答说,如果有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可以让国民富足。至于修明礼乐,得等待高明的君子来推行。)“赤!尔何如?”(孔子接着问公西华,“你怎么样?”赤,是公西华的字。)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些什么事,但是我愿意学习去做。比如,宗庙祭祀,或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点!尔何如?”(意思是,孔子又问曾皙怎么样?)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意思是曾皙正在抚琴,听孔子询问,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对答说,自己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宽慰他说,没有事,不过是各自谈论一下自己的理想志向罢了。)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春衫,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去。莫通:暮)”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观点呀!”)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三人走后,曾皙在后边未走,问孔子道,“三个人讲的怎么样?”)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孔子说,只是各自讲讲自己的志向罢了。)曰:“夫子何哂由也?”(曾皙问,老师为什么笑子路呢?)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需要以礼治国,子路毫不谦逊,因此笑他。)“唯求则非邦也与?”(孔子反问道:“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反问道:“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唯赤则非邦也与?”(孔子反问道:“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评论道:“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四名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孔子问志,子路就“率尔而对曰”,抢先发言,宣称自己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显得很直率,也很自信好强。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说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子路的直率刚猛,冉有的谦虚谨慎,公西华的曲致婉转,曾皙的淡泊脱俗,四人个性都很突出,令人印象深刻。二、最精彩之处是“曾晳言志”曾皙谈吐洒脱,他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师生暮春郊游踏青,流连山水,寄情自然,说明他的性格恬淡洒脱,不慕名利。不像其他三人热心于仕途,曾皙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只想在礼乐教化上发挥点作用,因此志向高洁,洒脱高雅,安贫乐道,不求闻达,卓尔不群。曾皙充满想象力地描绘了好一幅师生春游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正是孔子理想中的小康大同社会场景么?引起孔子的情感共鸣,得到嘉许。先秦时期,儒家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学优登仕、积极入世。他们普遍关心国家强盛和人民安乐,无论是子路心直口快对富国手段的表述,还是曾皙对百姓其乐融融生活场景的畅想,都是对儒家学派向往“仁、礼”之治,希望实现小康安乐政治图景的向往。东汉经学家郑玄《论语注》认为,“沂水在鲁城南雩坛在其上。咏而归,《音义》归郑本作馈。馈,馈酒食也。鲁读馈为归,今从古。”意思是,回去后还要饮酒食以舒志。难怪孔子会感叹说,“吾与点也。”三、在新时代有必要刷新对孔子思想的认知从孔子师生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视野开阔,怀抱积极入世的人生理想,对政局和国计民生十分关心。他对弟子则循循善诱、和蔼亲切,能正确评价和合理引导弟子,因材施教,是一位大儒者、大教育家。孔子少年家贫,具有平民思想。55岁时担任鲁国大司寇,因他与掌实权的季桓子政见不同,弃官出走。他携弟子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卫、鲁、郑、宋、陈、蔡、楚等国,力图推广其政治主张得到实施,但未受到各国国君的重视。周游列国推广他的政治主张失败。政治上的失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晚年致力于文献整理,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孔子的伟大贡献,在于打破了教育的贵族垄断,开创了平民教育,是私学教育的先驱。孔子一生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许多为各国重吏栋梁,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便是其中佼佼者。子路治蒲,蒲即今天长垣。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是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之后并称为“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流传千古。“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三)在世时孔子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最博学者之一。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本人自己一生勤奋好学,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曾经为学音乐,“三月不知肉味”,手不释卷,韦编三绝,特别是他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他努力诲人不倦的精神,至今仍值得从事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和深入思考,有选择性地加以活化运用。四、学堂岗圣庙现状及活化利用对策浅议溯源学堂岗圣庙,始建于汉,唐、宋渐盛。元代遭兵燹之乱,明天顺三年( 1459 )重建,经明、清两代十多次增修,规模逐渐壮大,成为一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目前的主要遗存有棂星门、大成殿、杏坛亭、杏坛碑亭、春风和化雨二亭以及明、清碑刻数通。抚碑思古。孔子周游列国,在此讲学,四子言志,他们当年畅想的社会理想,如今欣逢盛世,都早已经实现了,可以告慰先贤。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新时代里的一个必答题。若欲让文物活起来,须借古开今、古新交融,润物化人。如何让类似“长垣学堂岗圣庙遗址”属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的遗址类文物活起来,切实发挥其滋养现代文明的作用,实大有可为,亦可大有作为。若能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策划将其纳入“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研学”线路,不失为一个金点子、好主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实现中国梦,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经验,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在路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之力,可以增强志气底气和骨气,助力行稳致远;文明之光,可以照亮脚下和前方的道路,坚信光明在前。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