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停止高颅顶审美PUA了》。前两天,我关注的一个“变美”公众号赫然打出了这样的标题。没等戳开文章,我就如机器人一般,脑海中自动浮现出了“高颅顶”的概念,其制造“头包脸”效果的美学原理,以及几位明星经典的高低颅顶对比图。虽然不太想承认,但这正是近几年自己被社交媒体规训的结果:我不仅知道高颅顶,还知道直角肩、精灵耳、漫画腰、筷子腿……
有时候,忽然发现没用的“知识”知道太多,也会有些恍惚。因此,这篇推送的真正冲击性倒不在于“高颅顶审美是不是PUA”,而在于陡然意识到:这些年,我们实在被灌输了太过冗杂、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审美概念。
从颈纹深浅到“头秃”与否,从小腿粗细到肩颈姿态,在越来越巨细靡遗的审美标准下,人们心底的容貌焦虑永远蠢蠢欲动,我们离真正的“自我感觉良好”,似乎总差那么几步。2021年2月,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063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就显示,近六成的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
面对市场愈加庞大的“颜值经济”,一些医美机构也热衷于推波助澜,变容貌焦虑产生消费需求。值得警惕的是,当下的医美整形中存在不少行业“跑偏”的乱象。其中最受人诟病的,是有意迎合畸形的审美偏好,开发一些令人瞠目的项目。比如,在头顶打洞,注入骨水泥,以实现“颅顶增高”;通过“小腿肌肉阻断术”,让不够纤细的小粗腿秒变“小鸟腿”。
这些“自残式”医美整形项目,有着不小的并发症和后遗症风险,一旦实施后也往往具有不可逆性。现实中,一些医美机构热衷于夸大术后效果,对相关风险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为了充分榨取容貌焦虑的市场价值,不少机构还会在营销时将颜值与个人品质、未来前景等强行挂钩,宣扬扭曲的价值观。例如,把容貌不佳污名化为“低能”“懒惰”“贫穷”,将容貌出众等同于“高素质”“勤奋”“成功”,炮制“人生苦短,早做早美”等广告文案。
不难发现,当下无处不在的容貌焦虑中,并不只是单纯的、自然生发的审美文化的体现,而是充满着利益驱动的消费主义泡沫。商家对审美伪概念的滥用,对容貌焦虑的人为制造,不仅容易造成追悔莫及的医美事故,还在渲染着愈发窄化、单一的审美标准,宣扬“颜值至上”的价值观。更为严格、细化的监管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不得制造“容貌焦虑”,生活美容机构等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医疗美容广告宣传等。希望在这些更加明晰、严格的监管规定下,医美机构的业务开展能够回归理性,多提供科学意见、满足合理需求,而不是随意忽悠,把兜售容貌焦虑做成一项生意。
当然,归根结底,对于各种奇葩的审美概念,买不买账还看个人。尽管对于一阵阵汹涌而来的流行风气,一句“不要在意”有时不足以按下心底波动,可盲目追风前,多一番质疑,多想想后果,却不失为逃离容貌焦虑的有效途径。
正如颜怡、颜悦在一场脱口秀中所讽刺的:女性练成那么细的腰有什么用,难道是要组团去地铁逃票吗?仔细想想,其实很多莫名其妙火起来的审美标准,根本经不起推敲,也没多少道理可言。因此,对个人来说,要想不为其所累,不妨多一些较真精神,在解构中充分揭示这些标准的狭隘和荒诞。
李康尼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