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消费 >

农业持续朝转型升级的方向不会变 助推农业向现代化不断纵深延拓

时间 2021-09-03 09:23:00 来源:大河网  

“农业重金属,谁能比我土?”阿宝的《农业重金属》里,有这么一句歌词。“农业”和“土”,两个词的搭配浑然天成。农业,很土。说起来,这已是很多人的惯有印象。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锄禾日当午”的劳作,“看天吃饭”的收成……连在一块,合成了他们三农认知的镜框。这不是偏见。长期以来,务农确实是个既“苦”又“土”还不挣钱的体力活。

“带月荷锄归”的写意背后,或许是“汗滴禾下土”。“田园牧歌”式的想象,分分钟被“农家耕作苦”的现实上一课。可如今,情况不一样了。以上,只能归为“传统农业”。

时下的农业,画风早就变了。靠天吃饭?Out了。“3.0版”大棚、卫星遥感监测大田技术和农业云,了解一下?

靠人力耕种?不好意思,咱们有农业传感器、大载荷农业无人机植保系统、智能拖拉机、农业机器人等。

没有抗风险能力?数字农业已经提供了“农业生产环境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一揽子方案了。

拼多多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研讨会。 现代风,科技范,数字化。插上现代化的翅膀,农业自然也就能摆脱“匍匐而行”。

输入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导航定位输入的“现代化代码”,输出的是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是智慧种植养殖、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等。

回看整个演变历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阶梯度”,已清晰可见:1.0版本,是传统农业,对应的是小农经济时代的产业形态。2.0版本,是机械化农业,对应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方式。3.0版本,是自动化农业,对应的是信息化时代的生产技术模式。4.0版本,是智慧农业,对应的是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D(大数据)i(物联网)+5G+机器人加持之下的新型农业模式。

从1.0到4.0的升级迭代中,的确穿插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线,而农业现代化的转型,脉络就是拾级而上。

当下农业的进步,已是肉眼可见。可进步从来都不是自然而然的。农业现代化摁下加速键,离不开谋局、布局。谋局需要格局。站得更高,看得更宽,望得更远。

几个背景可以交代下: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包括智慧农业在内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谋局之后就是布局。推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农机、农业机器人等新装备在规模种养领域率先应用;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智能化改造……

诸如此类,都是布局。

善作善为,奋发蹈厉,而后能破局。国家及政府层面高瞻远瞩,一些科技企业都在这方面不断发力。

如华为,在无人农场开设5G站点,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带来海量原始数据和机械设备控制能力。

安,就在卫星遥感监测大田技术和智能养殖台上有所发力。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政府可以全域监控大田的生长状况,做好天气预报,做出灾难预警和产能预判。

互联网企业中,作为全国最大农产品上行台的拼多多,则依托其独有的“农地云拼”技术和“拼”模式,直连1600万农业生产者,促进产销对接,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端的数字化变革,也是靶向发力。

进步没有止境。

多年前,袁隆老先生曾发出“明天谁来种地”之问。如今,这道问题仍盘桓未消。某种程度上,中国农业要直面的问题,不只在当下,更在未来。

这些问题,一言以蔽之:

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是否还能抓住更多通往未来的船票?

农业已经不“土”了,但农业还要产出更多“价值”。

破题方向,还得是在技术、模式创新上继续发力,着力突破农业发展面临的劳动生产率低、资源利用率低、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等掣肘。

对于这道大题,各方都在试图作答。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度,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系统部署。里面面向未来的谋局、布局动作一拎一大堆:

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

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

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

回答袁老之问,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社会企业的身体力行。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农业能像现在这样,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就在8月24日,拼多多在发布其第二季度财报的同时也宣布,将出资100亿元成立“农研专项”。其董事长兼CEO陈磊强调,专项将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进一步有动力和获得感为目标。

据悉,这笔可能是年来投向农研领域的最大一笔社会公益资金,将在食品稳定供给、食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食品技术方面发力,帮农民建立更具弹、效率和盈利能力的经营空间,帮他们改善农产品体系的标准,帮他们用上更多Alot(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技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普惠。

拼多多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台,一直以来都毫不掩饰他们对于参与并且助力中国农业的志趣。农业是其出处,更是其未来。

年来,从助农抗疫,到多多买菜;从对农产品零佣金,到建设以农业为重点的物流基础设施;从帮助超过1600万农户参与到数字经济中,到再培育 10万“新农人”;从持续举办“农货节”,到连续加持多多农研大赛……拼多多的农业逻辑一直是恒定的,毫不迟疑的。

来自科技企业的努力与尝试,值得鼓励。中国农业的进步与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这样愿意以“腿上有泥”来自我标榜的企业。

以农业科技成果来解答“明天谁来种地”之问,也许会是最好的方式。无论如何,农业持续朝转型升级的方向不会变。

政、企、学、研等多主体,也应围绕助推农业向现代化纵深延拓形成同心圆,最终凝聚起合力,让中国农业面向未来获得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遇。

农业要的不只是不“土”,更是有利益共创空间、有普惠民生价值、有裨益生态效应、有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仲鸣)

标签: 转型升级 农业现代化 纵深延拓 方向不变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