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江苏 >

中国的戏装是全世界色彩最丰富最绚丽的 把这项艺术瑰宝传承下去

时间 2021-09-09 16:31:57 来源:北京日报  

一场大戏,大幕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唱念做打,而是舞美行头。讲不讲究,行家一望便知。因此,戏曲行当里有句话:“宁穿破,不穿错。”

“不穿错”靠的是对传统的坚守。在前门外、中轴线东侧的“剧装一条街”西草市胡同里,有这样一家老字号一直坚守着“骨子老戏”的规矩。

“我爷爷叫许新一,河北人,十几岁时就到前门外廊坊二条的永茂盔头铺当学徒,不仅给皇宫里的演出机构做戏衣、盔头和把子,也给当时的名伶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谭鑫培等做行头。”说起爷爷的历史,许振海滔滔不绝。

许振海今年61岁,是剧装一条街上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德昌号”的经营者。“德昌号”是许振海的父亲许寿昌创办的。许新一有六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学做盔头,老二、老五、老六学做“把子”。许寿昌是老二,1912年出生,14岁就入了行。

“把子”,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使用的兵器,如刀枪剑戟等。早年间,由于“把子”过重、没有弹,易裂、易断,演出时常闹笑话。

怎么能让刀剑更结实耐用?许家兄弟潜心琢磨。他们在竹子做的刀剑外面包上骡马皮,容易断的地方用竹钉加固。皮子外面还要刷三遍红土,刮腻子找,用砂布打磨整;然后刷上骨胶,立刻撒上锡粉,行话叫“摆锡”;再用串成手串一样的碾珠反复碾压锡粉,有了亮光以后再刷三遍水银,行话叫“出亮”。这样做出来的刀剑寒光闪闪,十分逼真。

“把子许”的美名从此叫开。许寿昌给叶盛章做的宝剑、给李万春做的青龙偃月刀,历经60余载仍完好如初。

后来,许寿昌来到北京,创办了“德昌号戏衣庄”。1955年,德昌号并入北京市盔头合作社。1972年,盔头社并入北京剧装厂,许寿昌在把子车间当技术指导。1981年5月,轻工业部在大连召开全国剧装行业产品质量评比大会,由许寿昌指导制作的单刀获单项评比第一名。

许寿昌去世后,留下全套制作盔头、把子的工具,还有一大盒老图纸,许振海视若珍宝。1993年,许振海兄弟开起了剧装店,传承“把子许”,盔头、把子、戏衣、靴帽、髯口等全套的行头都做。

“‘宁穿破,不穿错’就要按老规矩来,不能为了省钱省事就偷工减料,把一味简化说成是创新。”许振海说。

“德昌号”前店后厂,店面临街,拐过弯胡同里还有工作室,五六位工人大都是开店以来就一直在的老师傅。手工刺绣、白面做浆、粉袋打线……他们的制作工艺都是传统的。

2019年,剧装店迎来新机遇。东城区天坛街道对西草市街进行整治,私搭乱建拆了,恢复了灰墙青瓦的胡同风貌。许振海找到了“德昌号”老牌匾的照片,重新制作牌匾挂了起来。

借这股东风,许振海创办了“京剧剧装体验馆”,吸引年轻人来体验。“告诉大家这些服装盔帽是怎么穿戴上去的,这些把子在舞台上怎么使用,包括怎么化装、练身段等等,还可以教大家唱两句。”许振海说。只有年轻人喜欢,戏装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目前,中轴线正在申遗。剧装一条街也是中轴线上亮眼的文化景观。“中国的戏装是全世界各种表演艺术服装中色彩最丰富最绚丽的。我们就想竭尽所能,踏踏实实地把这项艺术瑰宝传承下去。”许振海说。(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于丽爽 )

 

 

 

标签: 中国的戏装 色彩最绚丽 艺术瑰宝 传承下去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