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消费 >

临期食品能否放心买、安心吃? 怎样选购才能确保品质靠谱呢?

时间 2021-10-08 09:36:53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线上线下都能买到的临期食品因此成了喜欢“捡漏儿”的年轻人的新宠。尽管临期食品的价格确实“真香”,但怎样选购才能确保品质靠谱,还是应该看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权威科普怎么说。

临期食品能否放心买、安心吃

3元一包的进口威化饼、10元一瓶的意大利橄榄油、10元3罐的德国黑啤、低于原价4至5倍的糖果等零食……这些因为堪比“白菜价”而让人有点不敢相信其可靠的食物,其实大都有明确可靠的“出身”,只是因为临保质期,身价才如此大幅缩水。

同样的产品,日期决定了售价。临期但没过期,价格便宜划算,且口感不受影响,是不少对价格敏感的Z世代年轻人选择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原因。

今年4月,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网购买临期食品,相关零食店铺达到万家;豆瓣台上,“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成立仅一年,成员就已暴涨到8万多人。

买食品时,挑新鲜的、离保质期远的,是大多数消费者的常规操作。而临期食品虽然口感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能否放心吃,很多人心中其实或多或少仍有疑虑。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专家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范志红教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临期食品还在保质期内,口味、营养及安全指标也都是合格的,并不会有安全问题,完全可以正常食用。

范志红进一步解释道,所谓临期食品,通常指即将到达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应标示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其中,保质期是指在食品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预包装食品完全可以销售和消费。

吃临期食品是否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不健康”?

范志红认为,临期与否并不能够界定食物是否健康。比如吃薯片,即便是刚出厂,也会有不健康因素。然而,吃没有变质的临期番茄罐头,仍可以增加矿物质、番茄红素和一些蔬菜的摄入量。

不过,范志红也坦陈,某些食物中的部分营养成分确实可能随着出厂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损失。比如番茄罐头,刚出厂的时候,虽然经过杀菌,但其维生素C含量大部分还在,并且比较稳定。如果放两年,含量就会逐渐下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吃刚出厂的要比吃临过期的番茄罐头营养价值更高一些。

临期时限如何计算

尽管其安全毋庸置疑,但对于临保质期的食品,国家规定销售方应严格管理。

2012年1月27日,原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换句话说,对于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经营者需要告知消费者,并单独出售。

今年4月29日公布并施行的《反食品浪费法》也明确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集中陈列出售。

那么,离过期日期多才算临期呢?

“一个离过保质期不到10分钟的东西还能不能吃?前一秒在保质期内,后一秒是不是就得扔了?”网络上的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有些钻牛角尖,但对于那些已惯把保质期限看作食品能否食用的分水岭的消费者来说,弄清这个问题其实很有必要。

范志红表示,临期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临期时限依据保质期整个时长的不同而不同。2012年原国家工商总局的相关文件出台后,北京、上海、浙江、广州等全国多地都相继发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地方管理规定。

以北京市为例,对“食品保质期临界”的界定标准分为6级:

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

标注保质期6个月到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

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比如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之类。

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一些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

标注保质期16天到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某些点心等。

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天至4天,比如牛奶、活菌乳饮料、主食品、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梳理上述地方管理规定发现,对于食品临界期限的计算,有些地方规定是将处于保质期届满日之前指定天数内的食品,界定为临期食品;还有一些则是将处于保质期届满日之前指定比例天数内的食品界定为临期食品,比如超过保质期限2/3时限的进口食品。

此外,有些地方管理规定还明确称,食品经营者可与供货商自行商议临保期,但不得低于规定所明示的期限;国家有关标准允许不标明保质期的食品,不设临保期;临期食品与其他商品一起捆绑搭售时,必须标明“临保质期食品”,且不得隐藏该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如何才能买到靠谱临期食品

事实上,临期食品并不是随时都有。

从食品行业生产、销售角度来看,出现临期食品是厂家供应链管理出现的偏差。在理想的产销状况下,产品出厂到销售完毕的周转时间应大大小于保质期。而在产销稳定而且规模足够的产品中,这并不难实现。

因此,随着所谓“临期食品捡漏儿”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范志红提醒,应警惕不法商家打着临期食品的幌子售卖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时,应尽量选择正规超市或商店,不要选择无证经营店铺或摊点。

针对如何选购到靠谱的临期食品,范志红提醒消费者注意以下3个“知识点”。

查看食品包装。应检查食品包装,确保无破损、无胀袋、漏气等现象。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确保产品在保质期内。如发现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举报此类违法行为。

留意贮存条件。临期食品须放在标签要求的条件下贮存。若发现需要冷藏或冷冻的临期食品置于常温下,则不要购买。范志红举例说,比如说一个食品规定在零下18度下,保质期是12个月,那么要是把它放在零下8度下,它的保质期就会缩短。

按需适量购买。消费者要科学理消费,不要因为折扣和低价大量购买临期食品,以免食品过期、变质造成浪费。购买后应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食用时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或出现异味、口感异常时,切勿食用。

相关链接

如何确定食品保质期

食品保质期,通常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从这个角度来说,保质期是生产者给出的一种承诺和责任担保。

国家标准没有对某一类食品的保质期做统一规定。一般来说,厂家会根据行业常规、产品特点,通过实验测试微生物、感官、理化等指标,测出哪个指标会最快变得不合格,“保质”的“质”就会针对哪个指标,以此确定保质期。

保质期不长的食品一般通过“稳定实验”,即把食品放在接真实储存条件的恒温、恒湿培养箱里,每隔一段时间测试指标,判断是否变质。

很多食品保质期都标称长达一年甚至更久,也并不是把食品放了一年后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加速实验(也称破坏实验),利用食品储存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将食品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做保温实验,通过该温度下的保质期推算出正常温度下的真正保质期。

关于临期食品的“冷知识”

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 《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食品在保质期剩下20%—50%期间,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还会迎来一轮新的销售高峰,这被称作食品的“临期效应”。其中,薯片等膨化食品的临期效应更为显著,其次是方便面和饮品。

具体到临期食品品类来看,方便面、肉干、坚果等水分含量低、保质期长的食品,更易保存,安全也相对较高。

购买渠道方面,大型商超、大型综合电商台与社区生鲜连锁店位列消费者信赖的临期食品购买渠道前三位。这说明传统的商超渠道及可触达的实体店铺,更受消费者信赖。(记者 李建)

标签: 临期食品 放心买 怎样选购 品质靠谱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