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消费 >

电商预售时间为何越来越长? 针对预售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如何规范?

时间 2021-11-02 14:44:00 来源:法治日报  

秋衣冬收,电商预售时间为何越来越长记者调查电商预售模式乱象

● 随着互联网电商快速发展,为争夺消费者市场,减少库存损耗,快速回笼资金,越来越多的电商开启预售模式

● 预售商品发货时间长、不退不换“霸王条款”、无货被退款、消耗买家期待值等,成为预售模式备受消费者诟病的几大问题

● 有必要由市场监管总局或一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对预售模式中存在的乱象进行规范

9月份下单购买的一件预售款镂空针织毛衣至今未发货,这让在北京工作的穿搭博主貌貌很是无奈:北京已经降温,即使到货了也穿不上了。

更让她无法理解的是,预售商品发货时间越来越长的情况在电商台上似乎越来越普遍了,“春季衣服可能夏季才能到货,秋季衣服可能要到冬季才能收到”。

这种情况让貌貌和一大批热衷于网购的人都很堵心,为了追求新颖款式,他们选择购买预售款,可动辄一两个月的等待时间也磨掉了他们的兴致,更有甚者可能遭遇“霸王条款”。

预售,是指商家提供一个商品或者服务方案,通过台预售产品工具聚集消费者订单,按照事先约定将商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种销售模式。

年来,随着互联网电商快速发展,为争夺消费者市场,减少库存损耗,快速回笼资金,越来越多的电商开启预售模式。尤其到了每年“双11”,这种模式更加成为电商“攻城略地”的法宝之一。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日调查发现,预售商品发货时间长、不退不换“霸王条款”、无货被退款、消耗买家期待值等,成为预售模式备受消费者诟病的几大问题。

买家:发货时间长备受煎熬

卖家:寻找合作方颇费周折

作为一名穿搭博主,貌貌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社交台上更新内容了,原因是她所购买的预售款衣服都还没有到货。

“这些店家是还在建厂选址吗?是棉花没收?羊毛还没有薅完吗?为何一件普通衣服竟然要等一个半月?”貌貌吐槽说。

她认为,适当的预售等待时间可以理解,毕竟部分商品的生产、运输确实需要花一定时间,但如果预售时间太长就很难接受了。“衣服还好,如果是一些生活急需品,就可能误事了,我还得再购买一些别的商品来替代,需要再花一笔钱。”

23岁的韩丽也有类似困惑。她从读大学开始就频繁使用电商台购物,最她发现越来越多电商实行预售制,原本三五天便可以到手的商品,现在至少需要两周甚至一个月,“等东西到了,我也快用不上了”。

韩丽的朋友曾给家里的宠物狗买了一件衣服,收到货时,小狗已经长成大狗,衣服成了摆设。

除了发货时间长导致商品无法发挥实际作用外,漫长的等待也让一些消费者“备受煎熬”。

在北京读研的陈默曾经对网红店铺的衣服很是青睐,但一次购买预售款等待45天的经历让她彻底放弃了新颖别致的网红款。“等拿到手穿在身上,估计也快过时了。”陈默说,更让人懊恼的是,天天都要去查看订单,看看今天有没有发货。

对于预售时间设置过长这一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做女装生意的卖家周颖解释说:“一款女装的生产周期约为7至10天,部分商家设置时间较长,一方面是为了过滤掉买后又退款的用户,减少商品的退货率,提高成交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生产、运输等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商家赢取更多时间寻找更合适的代加工厂。”

电商服装生产商爱园在广东省东莞市做生意多年,她对预售时间延长深有体会。据她介绍,卖家根据商品预售量组织生产前,既要花时间找原材料供应商及代加工厂,又要比较合作厂家,挑选出价格最合适、盈利最大的上下游合作方。

“如果上下游厂家没有现货,则需要给他们一定时间来备货生产。如此一来,耗费的时间层层叠加,衣服生产周期便会延长。”爱园说。

不过,周颖也提到:“为了一件衣服愿意等待60天的顾客非常少见,部分商家之所以设置过长的预售时间,其实也是一种噱头,实际发货时间可能没那么长。”

在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看来,如果在消费者购买前,商家已经明确告知预售时间,发货时间也没有超时,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既然选择购买预售商品,就说明双方已经达成合意。消费者如果想缩短预售时间,需要和商家协商,是否能够实现协商,主要取决于商家是否接受。

“但如果预售时间过长,对消费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有可能在预售商品发货时间届满之前,商家‘跑路’或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导致他们无力履行预售合同。”赵占领说。

买家:不退不换是霸王条款

卖家:退换率过高影响评分

除了预售商品发货时间长外,不退不换的“霸王条款”也是消费者的吐槽点,有的还遇到过因为无货直接被退款的情况。

记者在某电商台上搜索10家以预售为主的店铺发现,这些店铺的“购买须知”里无一例外写着:“一旦拍下,不接受任何无理由退款、换款、换色以及更改尺码,中途退款者强制发货,恶意退款、跑单、中差评一律不再交易。”

这项规则,在陈默看来就是“霸王条款”。“本来等待的时间就长,还不能退换货,只要交了钱,不论大小是否合适、质量是否优质,必须自己承担后果。卖家规避了风险,可消费者的利益谁来保障?”

陈默告诉记者,她还遇到过卖家强行退款的情况。有一次,她网购了一件预售款衣服,等了20多天,结果突然被卖家告知没货了,要求退款给她,对方也没有给出任何赔偿。

对于这个结果,陈默“自认倒霉”并选择忍气吞声,因为“如果给卖家差评,卖家就会把我拉入黑名单。我是冲着衣服的设计师去的,如果被拉黑了,可能以后就买不到这个设计师设计的服饰了”。

预售商品无货被退款的情况,貌貌也遇到过。此前,她网购了一件预售商品,卖家承诺几天后便会发货,结果货没收到反而收到了卖家的退款,对方的理由是“暂时缺货,工厂做不出来”。

对于此类现象,周颖解释称:“这是商家为了规避风险,减少投入的方式。当预售的商品足够多可以投入批量式生产时,商家才会选择生产并销售,若预售商品数量较少,商家无利可图便选择让消费者退款。”

而如果预售商品过多,超过商家所能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导致消费者被退款。

据周颖介绍,有时商家在直播或促销时对商品进行打折售卖,低廉的价格虽然能招揽消费者,但也迫使商家让出一定利润,而一些商家承受损失的能力有限,如果因为价格低廉导致预售商品过多,那么商家就会要求消费者退款或者压缩选材、加工厂及人工等支出以控制成本、规避风险。

“当利润无法覆盖投入的成本时,商家只能选择停止生产以及时止损。”爱园说,预售商品是按需生产,一方面商家可能没有额外的库存可供换货;另一方面,如果店铺退换率过高,会影响店铺评分,甚至可能无法继续经营,再加上部分恶意退换货的消费者及同行因素,所以很多预售商家便选择不退不换。

在赵占领看来,消费者下单购买预售商品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买卖合同成立,商家就需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及时交付所预售的商品,除非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事先有明确约定,约定在无货或者某类情况下,商家可以单方解除合同,要求消费者退款,否则商家若以无货、厂家不生产等理由不发货,就属于单方解除合同,构成合同违约行为。

此外,赵占领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对于商品质量、售后服务或其他方面有评价的权利,商家不能删除消费者的评价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则指出,如果消费者选择退货、退款被商家拒绝,或被商家拉入黑名单,那么商家的行为涉嫌违法。“消费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此时商家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交易权。”

卖家:实行预售制规避风险

买家:消费者权益谁来保障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预售模式,一面是消费者频频吐槽,另一面则是卖家趋之若鹜。背后原因何在?

“商品生产周期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代加工厂的供货及加工能力密切相关。不论是原材料供应商还是销售方,为减少库存带来的消耗和成本支出,大多选择以预售形式先确定订单,再联系相关厂家和供应商组织投入生产。”爱园发现,整个行业链条的相关方对于商品销售量都没有预期,导致不敢囤积材料或货物。

“此外,厂家倒闭、交货延迟、物流运输较慢、市场不稳定等也是商家考虑的因素,而实行预售模式、定量生产能恰到好处地规避一定的风险。”爱园说。

直播带货风靡也是推动预售模式盛行的原因之一。据爱园介绍,现在各类直播带货繁多,一场直播或许可以卖出几万、几十万件商品。对于厂家来说,短时间内难以生产出如此量大的商品,只能采取预售机制并增加预售时间。

爱园的上述观点遭到韩丽和貌貌的反驳——采用预售模式对商家有利,风险却转嫁给消费者,那么消费者的权益又该谁来维护?为何消费者要被动分担商家的风险?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博士魏旭博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预售模式就是针对不同消费意愿的消费者所设置的价格模式,消费者购买期间可自愿、自主选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预售模式从本质上来看是厂商在剥削消费者。

“商家在定价过程中,利用台地位、数据等优势,对台受众根据其消费意愿进行细分,根据不同消费意愿人群设置出不同的销售价格。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并没有参与其中与台和卖家共同协商制定价格,只是被动接受商家所设置的价格及等待时间,由此商家成功把风险转移至消费者,实现追求零库存或库存极低的目标。”魏旭博说。

专家:台履责商家要守约

买家:选择信誉高店铺购买

针对预售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如何规范?台是否应该担责?

在赵占领看来,对于商家有没有明确告知预售时间、有没有在预售时间内发货、预售商品是否合规合法、是否遵守法律规定等问题,电商台会进行监督和管理;但预售商品时间较长,而消费者又接受这一时间设置,选择购买,此时台也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对商家监管或进行处罚。

“电商台不是行政管理部门,但由于台自身的质和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其对商家有管理的责任,同时台也具有管理的能力。这种管理是基于合同约定、基于台的交易规则,台也有权设置相关规则。因此,可以要求商家在选择预售模式时遵守台规则。”赵占领建议。

刘俊海也提醒,关于预售商品的有关法律规范,在我国电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已有明确规定,电商台也应进一步加强自律,承担相应责任,整治不良商家,和不良商家“割袍断义”。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赵占领认为,有必要由市场监管总局或一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对预售模式中存在的乱象进行规范。

消费者擦亮双眼、做好选择也不可或缺。刘俊海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预售商品时,一定要注意理消费、科学消费、安全消费,要学会躲开壁垒,明明白白看广告,认认真真签合同,淡定从容存证据,依法理去维权。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的规定,部分预售商家不退不换或以无货为由要求消费者退款的行为,可视为对承诺条约的违约。除退款外,消费者有权向商家提出赔偿。如果商家明知自己无法交货还故意预售商品,就涉嫌欺诈。若商家存在欺诈行为,则需三倍赔付。”刘俊海说。

作为卖家,爱园对于买家的吐槽深表理解:“买家在购买预售商品后确实会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成本,也会面临无货被退款的风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减少购买预售商品,或者选择品牌较硬、信誉度较高的店铺购买。”

(应采访对象要求,韩丽、陈默、爱园为化名)( □ 本报记者赵 丽 □ 本报实生 杨轶男)

标签: 电商预售时间 越来越长 规范预售模式 带来问题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