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10月21日,裕安区融合课程创新课例第二阶段现场推介活动在六安市第九中学成功举办。活动充分展现了全区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成效,有力推动了中小学融合课程开发与课后服务工作有机衔接,进一步推动了“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减出成效。
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狮子岗乡杨店小学坐落于六安“五百里茶谷”的入口处,身处茶乡的学生与六安瓜片有着天然联系。基于这一独特优势,该校于 2016 年开始将“六安茶文化”引入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并实施了“茶香文化”校本课程。
此次推介的《基于六安茶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各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在一起,根据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需要,融合六安瓜片,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数学课教师设计了茶园周长、茶香小院面积、学校茶株数等问题,科学课教师设计了校园茶生长环境研究课题,美术课教师带领学生为茶香小院设计院徽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安茶•综合实践融课程”。
深度融合,有效拓展。城北小学《行走在传统节日与节气中的劳动教育》,围绕“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设计劳动课程,深入探讨“劳动”的教育意义,将其分解成食育、美育、农业、民俗、探究、家务等方面课程,挖掘“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比如,针对“立春”节气,开发了美育、食育、智育三类课程,让学生诵读春天诗文、创意镂空花、立春蛋、吃春菜;针对“清明”节气,开发了食育、农业、民俗三类课程,让学生在这一天学做青团、领养一株植物、手工制作风筝;针对“腊八”节日,开发了民俗、家务两类课程,让学生在了解腊八风俗的基础上学做腊八粥、泡腊八蒜。同时,城北小学还开发了“舌尖上的劳动实践课”,将传统美食工艺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冰糖葫芦、棉花糖、麦芽糖等传统工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其文化内涵。
一师一课,培养特长。丁集学校的《科技创新·科普教育》课程,以“创新、体验、成长”为宗旨,寓教于乐。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节、科技成果展、全国科普日、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科技活动,这些活动打开了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创新思维,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查大宝老师带领师生参加相关学科类比赛,获奖50余项。参加创新小组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2022年中考的5名创新小组成员物理成绩均为满分(包括物理实验操作)。该校科技活动室被评为“裕安区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和“六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内容丰富,成效显著。雷锋路小学聘请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六安竹编非遗传承人邹红为顾问,开设“非遗特色——竹编技艺”传统美术课程,对美术教师进行竹编技艺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以“含彩独青青”为主题开发的《传承竹编技艺 探索美劳融合——“含彩独青青·竹艺工坊”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涵括了竹文化、竹工艺、竹文创三大部分,寓美育、劳育为一体,浸润学生“修竹刚直不阿”的风骨与品性,引导学生在竹编的劳动实践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学生在竹编课程的学习中关注竹与人的生态关系以及中国竹文化蕴含的内在美,领会了“大别山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综合素养,坚定了担当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信念。2021年8月该项目受邀参加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
此次融合课程创新课例项目评选及展示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区教育局组织专家对23所学校申报的52个项目进行评审,遴选出18所学校的32个创新课例项目。第二阶段,集中展示32个优秀创新课例项目,推介融合课程开发成果。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力提升了课后服务质量,营造了良好育人环境,促进了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共生、快乐成长。(余婷婷 特约通讯员:张玲)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