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看完这11张图,你还会投资抗原产业吗?

时间 2023-01-02 10:10:57 来源:顶端新闻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多地疾控中心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地新冠感染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的实际感染率高于63.52%,海南感染率达到50%,浙江省衢州市和舟山市的感染人数比例也在30%~40%之间。

大面积的感染,让抢购抗原试剂的狂潮重演了2020年初的口罩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2月22日,澎湃新闻一则经销商抢购抗原试剂的新闻称,短时间内的几轮涨价后,成本2~3元/个的抗原试剂,已经炒到了9元/个。大幅涨价并没有劝退经销商,业务员们反而堵在厂门口抢购。以至于这些抗原试剂还没进仓库,就已经被销售一空。

经销商大肆加价囤货的背后,是消费者的恐慌性囤货。

杭州网12月21日报道称,在大面积感染且抗原限购时期,市民常常需要排一小时长队,才能买到有限的原价抗原。通过线上购买抗原的市民对各平台开售时间了如指掌——"天猫每天12点,诺唯赞小程序每天10点……”却仍然一剂难求。

部分选择加价购买抗原的市民眼中,12元/支算是日常价格,但凡碰到6元/支的抗原,市民们还要仔细甄别一番对方是否是骗子。

普通人对于未知的恐惧,让抗原这种快速、方便检测新冠的产品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都能出现在家庭日常采购清单里。工业和信息化部12月29日举行的"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也表示,抗原检测试剂企业日产能已由12月初的6000万人份扩产到1.1亿人份。

当一种产品突然变成大部分人的日常消费品时,它背后的市场就会成为不少人研究的对象。但红极一时的产品终究要面临一个终极问题——能红多久?

为了客观且相对全面地呈现目前抗原市场的规模和未来发展情况,我们结合了国泰君安最新发布的《国内抗原检测应用场景打开》以及其他机构的多份报告,研究中国乃至全球抗原市场的变化情况后,我们大概总结了这么3个结论

① 全球抗原检测市场潜力有望超500亿美元;

② 中国有42家抗原企业已获药监局批准;

③ 中国抗原需求预计2023年后开始逐年下降。

接下来,吴晓波频道晓报告团队带你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条试剂、一根棉签和一支滴管背后的市场。

快速蔓延的病毒,让抗原变成抢手货

2022年以来,高传染性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持续传播,全球感染人数呈爆炸式增长。奥密克戎已成为全球感染人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主导病株。

按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统计2022年全球人口约79亿4560万计算,全球新冠疫情单位感染人口数(PICP)为13,即全球平均每13人中有1人确诊新冠。海外市场最早于2020年10月开始普及抗原检测试剂,病毒的高速传播为新冠抗原检测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甚至一度出现产品短缺的情况。

全球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在中国调整新冠防控政策之后,大量检测需求的出现也复制了外国抗原产品短缺的情况。

2022年12月25日,浙江省卫健委在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如今浙江省每天新增报告阳性人员数已突破100万例,元旦前后每日新增预计将达到200万,时间也将持续一周左右。

也就是说,仅在元旦前后的一周内,就会有近1/4的浙江人口感染新冠。

山东省和广东省卫健委也表示,当前正处于感染高峰来临前的快速传播阶段。按照监测数据推测,青岛目前每日新增感染量为49万~53万人;东莞感染者正以每天25万~30万人的规模增长,且增速越来越快。

感染人群大规模增加,方便、快捷的抗原试剂,就成了普通人检测新冠的主要途径。从需求端来看,2022年抗原检测的需求主要来自三类人群:

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截至2021年末,全球医疗卫生机构103.1万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7万个。但仅有1.2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因此抗原检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较大需求。

② 隔离观察人员:除了入境隔离人员,社区传播过程中的隔离人员也有大量的自测需求。

③ 有自测需求的居民:长远来看,如果政策或数据收集系统完善,居民对于抗原检测的需求也会出现显著增长。海外及港台地区,针对老年人及学生这类重点人群,制定了明确的抗原检测频次要求。基于海外及港台的现有措施落实到位,在其影响效用下,内地或许针对国内重点人群也会沿用类似的管理措施。

天量的检测需求直接扩大了机构对市场规模的预期。根据浙商证券测算,三类场景下,每年检测的市场空间约为50亿元,试剂的市场空间约为100亿元。华安证券也在《新冠抗原检测行业专题报告》中分析,其市场长期空间有望达到2700亿元。

42家中国抗原企业开足马力,日产能过亿

尽管中国在放松新冠疫情管控之后,国内市场出现了暂时的抗原产品短缺。但中国巨大的产能潜力,让这种短缺没有维持多久。比如,上市企业里的热景生物产能1200万人份/天,东方基因1800万人份/天。非上市公司的奥德生物也能达到1000万人份/天,美克医学甚至可达5000万人份/天。

快速供应的背后,是中国完善的抗原产业链。

抗原检测行业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原材料与零件供应商、中游抗原检测产品生产制造商、下游销售终端构成。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代表企业。比如上游代表企业主要有Sino Biological、基蛋生物、科瑞技术等;中游代表企业主要有博奥赛斯、热景生物等;下游代表企业主要有益丰大药房、叮当快药等。

想要了解中国抗原产业链的成熟度,就要一步步地拆解抗原产业链的上中下游。

抗原产业的上游是原材料产业,包括了主材、辅材和包材三类产品。三类产品下又涵盖了抗原抗体、瓶盖、铝箔包装袋等子项目。上游产业对应的公司主要有诺唯赞、北华股份、拱东医疗等。这些企业各自所在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在5亿~23亿元之间。

抗原产业的中游是生产制造环节。安信国际研报显示,抗原自检试剂的单人份生产成本约2~3元,大约为核酸检测产品的20%,技术壁垒偏低,生产商较多。

截至2022年12月,国内主要有42家已获批上市的抗原试剂生产商,包括万孚生物、华大基因、诺唯赞、九安医疗等。九安医疗半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以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高达232.67亿元、152.44亿元,主要是新冠抗原试剂产品销售所贡献。

抗原产业的下游是销售端,主要包括了药店(线上及线下)、检测机构和医院三大主体。

新冠抗原国内试剂获批后,嗅觉灵敏的线上购药平台和线下连锁药房都迅速做出反应。美团买药、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纷纷上线预售通道,京东健康数据显示,11月28日至12月4日,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成交额环比上周增长344%。

截至2022年12月5日,美团用户对抗原试剂盒的需求显著增加,其中北京用户的需求量较上周涨幅超10倍。与此同时,线下渠道也开始了行动。老百姓、益丰大药房、一心堂、高济药房等纷纷与相关厂家签订协议。

未来规模:昙花一现的500亿美元市场

孙正义的时光机器理论,在抗原市场似乎同样适用。

也就是说,由于疫情管控放松导致的抗原试剂脱销现象,会先在欧美地区出现,然后像是坐上了时光机,在后续放开的中国再出现一次。

2022年初,欧美等地区开始放松疫情管控,抗原试剂等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国外相关产能不足,新冠检测试剂大量依赖从中国进口。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中国抗原检测相关产品的出口额超过700亿元,主要销往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希腊等地。2022年1~2月,中国新冠试剂出口货值已达326亿元,接近2021年半年的出口额,且绝大部分为抗原检测试剂出口。

按照总人口和平均检测次数测算,预计全球市场潜力有望超过50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占据大头,其国内市场有望达到396亿美元。

抗原市场的测算数字很可观,但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一方面是因为海外市场对于抗原的需求正在收缩。参考2022年的试剂出口货值来看,从中国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抗原试剂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仅在2022年2月,中国就向美国出口了价值40亿美元的试剂产品。到了2022年10月,这个数字就下滑至4亿美元。

受制于出口需求回落,中国抗原企业营收和毛利率也出现下滑。以万孚生物、亚辉龙、东方生物等几家主要抗原企业为例,这些企业的毛利率在2021年底降到低点,又在2022年初依靠抗原出口重新冲高。而在抗原产品需求退坡之后,企业毛利率又一次出现下滑。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对于抗原试剂的需求也许会复制欧美市场的路径。头豹研究院就在《2022年中国抗原检测行业短报告》中预测,从2022年到2026年,中国抗原检测的市场规模将不断下滑,从最高的383.4亿降至187.8亿,5年内将缩水51%。这将直接导致相关企业营收和利润的规模进一步降低。

所以对于有意参与抗原产业链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条短期朝气蓬勃,但长期需要谨慎观察的产业。在本期报告中,我们也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时间跨度,解读了抗原产业的当下和未来。

标签: 检测试剂 数据显示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