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今头条!顶端历史 | 赵构为什么杀岳飞?我看了三封信,不寒而栗

时间 2023-01-31 15:53:46 来源:顶端新闻  

电影《满江红》剧照/图源官方微博

最近《满江红》大热,岳飞精忠报国,却遭冤杀,800多年来,对他的同情和崇拜,是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岳飞也成为了爱国主义的代名词。

而杀害岳飞的宋高宗赵构,也成为中国历代唯一差评的开国皇帝。


【资料图】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其实更加准确地说,赵构这时候需要一枚武将的人头,岳飞刚好最符合要求而已。

在赵构的天平上,岳飞是一个完美的牺牲品。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800多年前三封发自杭州的书信,从赵构致岳飞的存世手迹,也可以破解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的密码。

其实,和其他几名大将相比,岳飞属于赵构亲自栽培,从低级军官一路提拔,他们有相当长的蜜月期。

岳飞是相州汤阴人,出生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比赵构大四岁,早年从军。

“岳飞”这个名字较早出现在赵构的面前是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夏天。这一年四月二十五日,金兀朮突破了韩世忠的“黄天荡-金山防线”,率领大军北撤。在这次撤军的时候,只有一个将领主动对他们发起了攻击,他就是岳飞。他率部在临近黄天荡的靖安获得胜利,随后进入了建康城,是第一个收复建康的将领。

杭州岳庙里的岳飞像

岳庙管理处供图

绍兴三年九月十五日,平定了虔州群寇的岳飞终于迎来了第一次面圣的机会,在杭州,赵构封他为镇南军承宣使、江西制置使、神武后军统制,准备派他去平定杨幺之乱。在《宋史•岳飞传》中,赵构高度评价,还手书“精忠岳飞”四个大字,做成一面旗帜赐给他。

此后,赵构和岳飞进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蜜月期,赵构不断给岳飞加官进爵,调派人马,在不到一年之后的绍兴四年八月二十五日,赏赐岳飞收复襄阳之功,把他封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荆襄制置使。被封为节度使,称为“建节”,是对武将的一种极高褒奖,岳飞建节的时候才三十二岁,比韩世忠、张浚等人都要年轻,可谓荣耀之至。

岳飞自然意气风发,还曾拿自己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提并论,说:“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

这句话,后来成为赵构诛杀他的第一条罪状。

我看过赵构给岳飞写的3封信,时间横跨8年,从书法来说,都是国宝级艺术品,从内容来看,我觉得也是他们关系的演变史。

第一封书信,是绍兴四年,赵构和岳飞,正处于蜜月期。

这封发自杭州皇城的信,是用行楷书法写成,纵36.7厘米,横67.5厘米,一共17行,每行字数不一样,一共99字。就是书法史上有名的《付岳飞》帖,在流传到清朝被收入皇家,更是被乾隆皇帝编入了他珍爱的《三希堂法帖》之中,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构《赐岳飞手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构的书法,不论是在整体布局,还是在书法的笔意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显示出“秀异而独立”、精彩润朗的艺术风格。结字妍媚多姿,清和俊秀,字体在行与真之间,从中可窥其铁画银钩,又时以侧锋取势之主观追求。全篇竖成行横无列,行间参差,错落有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朗宽稳,虽字字不相连属,然以气贯通,颇有书卷之气。可以说,论中国历代皇帝书法水平,赵构绝对可以排名前三。

来看看这封信的内容:

“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征驭良苦,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朝廷。以淮西军叛之后,每加过虑,长江上流一带,缓急之际,全籍卿军照管。可更或饬所留军马,训练整齐。常若寇至,蕲阳江州两处水军亦宜遣发,以防意外。如卿体国,岂待多言。付岳飞。”

“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征驭良苦,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朝廷”,见字如面,何等体贴,何等信任,相信岳飞看到这封信时候,泪牛满面。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这是明代文征明看到这封信后的感受,同样,也是我的感受。

赵构多年后在《翰墨志》中回顾自己的书法心得时,说出了一个意思:“字之为用大矣哉!于精笔佳纸遣数十言,致意千里,孰不改观存叹赏之心?”

意思是千万莫小看手写这些字,哪怕就几十个字,在笔纸书写上都用足了心,千里之外的人收到这份情意,谁还会不收起成见,郑重以待、感念于心呢?所以,赵构把“工作帖”用心做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足见其权谋之深。

而岳飞在接下来在平定杨幺、对抗刘豫和金兀朮的战斗中表现卓绝,绍兴六年二月十日,赵构将岳飞镇守的襄阳府路改名为京西南路,把唐州、邓州、随州、郢州、金州、均州、房州、信阳军等地全部划给了岳飞,并且给了他极大的人事权,知州、通判以下的所有官员允许岳飞自行任免。

作为中兴四大将中资历最浅的一员大将,岳飞进步之快,足见赵构的信任。

但就在绍兴六年,赵构开始发现岳飞似乎并不那么听话。

绍兴六年(1136)三月,岳飞母亲突然病逝。事母至孝的岳飞和儿子岳云“跣足扶榇”,从鄂州(今湖北武昌)徒步护送母亲灵柩回庐山(今岳家市)安葬。忙碌完丧事,岳飞上表辞职,住到了庐山东林寺,准备按“丁忧”制度为母亲守三年之丧。

这时,正是准备对金作战的非常时期,见枢密院接连发来公文催促岳飞出来主持工作无效,赵构连发三道《起复诏》,劝谕岳飞以国事为重,移孝作忠,立即回部队。前两道诏书岳飞都推辞了,直到宋高宗下了第三道诏书,岳飞这才“趣起乃就军”。

这第三封信,就是著名的《起复诏》。

《起复诏》

“卿□终天年,连请守制者,经也。然国事多艰之秋,正人臣幹蛊之日,反经行权,以墨縗视事,古人亦尝行之,不独卿始,何必过奏之耶?□□练兵襄阳,以窥中原,乃卿素志。诸将正在矢师效力,卿不可一日离军。当以恢复为□,尽孝于忠,更为所难。卿其勉之。绍兴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皇)帝书赐岳飞。”

前面两封信,赵构放下手段,苦口婆心,到了第三封信,赵构已有点不耐烦了。

何必过奏之耶?赵构觉得你岳飞有点“过”了。结尾处“帝书赐岳飞”五字大有深意,你我君臣有别,朕已写了第三封信,岳飞你作为臣,自己看着办吧。

赵构的态度,还可以从还有收入《金佗续编》卷7的《辞免起复不允省劄》看到。这份省劄是赵构与朝廷通过枢密院颁发的,针对岳飞一再辞免起复,传达了赵构的最后通牒:一是命令岳飞“日下主管军马,措置调发,不得再有陈请”;二是命令岳飞的部将敦请岳飞“依旧治事,如依前迁延,致再有辞免,其属官等并当远窜”。正是后者,对岳飞造成巨大压力,倘若他固执己见,仍不起复,他的部将都会以“不体国敦请”而得罪流放,这是岳飞在起复上动摇的根本原因。而其时边报传来,伪齐军队又乘机攻占唐州(今河南唐河)。

于是,岳飞中止守墓,下了庐山,重返鄂州。

这封《起复诏》,800多年后又重返杭州。

2008年,在杭州举行的西泠印社2008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宋高宗敕岳飞《起复诏》手卷以830万元的落槌价,被来自杭州买家拍得。

《起复诏》是岳飞后裔世守的宝物,曾长期贮藏在杭州岳王庙,秘不示人。乾隆六十年(1795),浙江布政使汪志伊在敬谒岳王祠时,从岳家后人手中第一次见到了这件稀世珍宝。汪志伊担心岁久磨损,就命工匠将其刻为石碑,并写下近200字的观跋。嘉庆元年,《起复诏》被装裱成卷,并预留了长长的拖尾纸,总长1131厘米。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来杭州敬谒岳王祠的各界名士,在观瞻《起复诏》后纷纷题写观跋。康有为、张大千等70多位历史名人都在此留下了墨宝。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入杭城,《起复诏》遗落,直到光绪四年(1878)重新获归岳家后裔。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元老黄元秀购得此卷,之后归藏大收藏家吴普心。建国前夕,吴普心赴台湾,之后《起复诏》流落海外。1986年《起复诏》出现在美国举行的拍卖会上,被香港著名收藏家竞拍购回。

《起复诏》手卷宽30厘米,长1131厘米,由引首、画心(起复诏)和跋文三部分组成。其中画心长55厘米,朱砂手绘五爪云龙纹面料纸本,草书14行,款署“绍兴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皇帝书赐岳飞”。

应该是在写这封信时候,赵构对岳飞,开始爱中有怨了。

真正的杀机,是在绍兴十一年春天。

此前,绍兴十年,岳家军痛击金兀术,连战连捷,一直打到离开开封只有四十五公里的朱仙镇一带,岳飞上书机不可失,宜乘胜追击,直捣黄龙,但赵构不准。岳飞无奈班师。

宋史记载: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但这事对于一心要直捣黄龙的岳飞无疑打击极大,以至于第二年春天,再战金兀术,岳飞对于赵构的指挥,有了保留意见。这就是“濠州抗命”事件,也是岳飞最后定罪的主要罪名之一。

《宋史》岳飞传中的记载:“十一年,谍报金分道渡淮,飞请合诸帅之兵破敌。兀术、韩常与龙虎大王疾驱至庐,帝趣飞应援,凡十七札。飞策金人举国南来,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以捣之,彼必奔命,可坐而敝。时飞方苦寒嗽,力疾而行。又恐帝急于退敌,乃奏:‘臣如捣虚,势必得利,若以为敌方在近,未暇远图,欲乞亲至蕲黄,以议攻却。’帝得奏大喜,赐札曰:‘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师至庐州,金兵望风而遁。飞还兵于舒以俟命,帝又赐札,以飞小心恭谨、不专进退为得体。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帝命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

绍兴十一年,金兵进攻庐州,赵构催促岳飞去增援,而岳飞认为,金人举国入侵,后方必然空虚,应该抄后路攻击京、洛地区,这样敌人就会疲于奔命。

赵构还是坚持,连发了十七道诏令。

这时候岳飞重感冒咳嗽很厉害,他也知道皇帝急于击退来犯之敌,所以最后表示愿意去增援。

《宋史》说,帝得奏大喜,赐札曰:“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这封发自杭州皇城的《赐岳飞批札》,还是很幸运,保留至今,现在台北,全文如下:

赵构《赐岳飞批札卷》行书 台北兰千山馆藏

得卿九日奏,已择定十一日起发往靳黄舒州界。闻卿见苦寒嗽,乃能勉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览奏再三,嘉叹无斁。以卿素志殄虏,常苦诸军难合,今兀术与诸头领尽在庐州,接连南侵,张浚、杨沂中、刘锜等,共力破其营,退却百里之外。韩世忠已至濠上,出锐师要其归路,刘光世悉其兵力,委李显忠、吴锡、张琦等,夺回老小孳蓄。若得卿出自舒州,与韩世忠、张浚等相应,可望如卿素志。惟贵神速,恐彼已为遁计,一失机会,徒有后时之悔。江西漕臣至江州,与王良存应付钱粮,已如所请委赵伯牛,以伯牛旧尝守湖外,与卿一军相谙也。春深,寒暄不常,卿宜慎疾以济国事。付此亲札,卿须体悉。十九日二更 付岳飞。

这封信,比前面两封信复杂。

首先是对岳飞带病坚持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国尔忘身,谁如卿者”;然后又给岳飞画饼,你不是一直说抗金苦于“诸军难合”吗?现在按照我的谋划,张浚、杨沂中、刘锜、韩世忠、刘光世各大将都已各就各位,就等你了,大家一起发力,不就可以实现你的夙愿吗?但是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否则以后一定会后悔的;接着又给岳飞吃个定心丸,钱粮后勤我都安排好了,你就放心往前冲。

这封信至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赵构都做到了。

但就此结束,就不是赵构了。

“春深,寒暄不常,卿宜慎疾以济国事。付此亲札,卿须体悉。十九日二更 付岳飞。”

这句结尾意味深长。

“春深,寒暄不常。”这六个字,初看一阵温暖,但细品,不寒而栗。

“卿宜慎疾以济国事。付此亲札,卿须体悉。”这话可以解读为你要注意毛病保重身体,国家需要你,我给你亲笔写信,希望你要认真领会。

但我相信赵构还有另外意思:不要又犯老毛病,不听招呼,不要再让我连发了十七道诏令你才动一动,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对你也不利。我给你亲笔写信,就是希望你要认真领会。

这时候,赵构已经暗藏杀机。

“十九日二更 付岳飞。”赵构还特别注明了写信的时间,二更了,我还没有休息,岳飞,你让我夜不能寐啊。

这封信,是赵构给岳飞连发了十七道诏令后写的,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在信中,他很克制,书法如往常气韵清和,但就是这种克制,让我们看到了危险,甚至是越克制,越危险。

就像在一个单位,领导觉得你做错了事,把你痛骂一顿,说明他把你当作自己人,反而客客气气表扬你,那就危险了,因为他没把你当作自己人。

可以说,从这封信开始,赵构彻底抛弃了岳飞。

但岳飞可能没有意识到刀已架在脖子上了,在这封信不久后的濠州之战中,虽然赵构声称“社稷存亡,在卿此举”,但岳飞可能还是因为与皇帝的战略想法不同而出兵迟缓,虽然他的抄金军后路的战略可能更正确一点,但对赵构来说,这是趁人之危,屡教不改。

我已说了“卿须体悉。”你还不明白,那就不怪我了。

这封信赵构写于绍兴十一年二月十九日二更,估计在皇城勤政殿寝宫写的,他也是够勤政的。

但就在写这封信的8个月后,这年大年三十的前一天,一口一个卿的赵构,将卿赐死于杭州大理寺。

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的迪特·库恩在其所著《哈佛中国史》宋代卷里,写到岳飞之死和“绍兴和议”时说:

1141年4月,宋高宗写了一封手札给岳飞,表达了他对岳飞的赞赏,并鼓励岳飞铲除奸佞。但1141年秋,岳飞还是以拒旨抗命和失职的罪名被抓捕入牢;1142年1月,他被毒死在监狱中。聪明而务实的高宗可能把岳飞之死当作限制北方军阀们军权的一种方法。这些军阀的私人武装和高度独立的军队对政府的和谈来说是个很大的威胁。高宗可能希望重新建立重文抑武的秩序,就像太祖皇帝在宋初所做的那样。与金的和约就如同1005年北宋与契丹签订的“澶渊之盟”,确保了之后数十年的可靠和平。

赵构对于武将的猜疑,由于他曾在苗刘兵变中被武将威逼退位,所以这种猜忌是根深蒂固,随着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的崛起,他也急于择机“杯酒释兵权”,但并没解释为什么一定要给岳飞一杯毒酒,也没有解释为什么一定是岳飞?当时,像岳飞这样的大将起码有四五个,而且中兴四大将中韩世忠也坚决反对议和,甚至曾截杀金国使者,刘光世还是个逃跑将军。

《中兴四将图》宋 刘松年 国家博物馆藏

其实,压垮骆驼,是一根根稻草的合力。

其他大将都救过赵构,关系不一样,所以只能轮到根基最浅的岳飞;张俊那么贪婪,岳飞你那么清廉,把自己赚的钱都投入岳家军,你想干哈?岳飞又不太好使唤,岳家军实力又那么强,万一反了咋办?对于皇帝而言,谋反从来不在于大将的动机和行为,而在在于其实力。

但最关键的一根稻草,还是在和与战的国策上,赵构和岳飞走的不是一条道。

岳飞抗金,是为了收复失地迎回二圣,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直捣黄龙,所以坚决反对议和;

而赵构,抗金目的是议和,获得偏安局面,至于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没有切实的动机和利益,那是口号而已,换言之,他根本不相信北伐能够成功,或者说,他根本不愿意冒险去尝试追求这一目标。

赵构是冷血的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

南宋高宗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他就像一个开了一间赵家铺子的破落富二代,他根本不相信可以重振家业,所以选择躺平,先守住这个铺子再说,即使拜哪个大BOSS,叫爹,叫叔都行。

对于赵构而言,议和是基本国策,而岳飞,是反对这一国策的最大绊脚石。

所以以前林林总总,都是赵构杀岳飞的理由,但是并不代表赵构一定要在绍兴十一年过年前杀岳飞。

但是,就在这一年,宋金和议达成,赵构认为杯酒释兵权的时机到了。

这样,一杯毒酒就赏赐给岳飞了。

一方面有利于宋金和议,另一方面又可杀鸡给猴看,岳飞,就成为了完美的受害者。

换言之,如果宋金没有达成和议,宋金还是处于战争状态,大将岳飞虽然可以死,但也不会死,而且肯定不是绍兴十一年。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印证。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赵构传位给孝宗;七月十三日,孝宗就为岳飞平反官复原职,重新按照他应得的规格改葬。

杭州岳庙内的岳飞墓

岳庙管理处供图

孝宗这个孝子,作出这样的决定,不可能不经过太上皇赵构。

而且高宗在退位前,已下令,将岳飞和张宪被流放的家属释放,并且不再限制他们的居住地点;又将因岳飞案被改成“纯州”的“岳州”又恢复了原名。

难道这时候赵构悔过反省,21年前杀错人了?

显然不可能。

其实原因是前一年开始,金国皇帝完颜亮破坏和约,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下了。

两国重新开战,就需要把“精忠报国”的岳飞抬出来了。

因为和,就要你死;因为战,你死了也要你活。所以诛杀正确,平反也正确。

岳飞,你就是我手里的一张牌而已。赵构说。

但这个问题,岳飞可能至死也未必清楚。

当时岳飞被构陷谋反下狱,《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里面记载了岳飞在狱中的故事:

飞初对吏立身不正而撒其手旁,有卒执杖子击杖子,作声而叱曰:“叉手正立!”飞竦然声喏而叉手矣,既而曰:“吾尝统十万军,今日乃知狱吏之贵也!”

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最震撼的是下面:

飞犹不伏。有狱子事飞甚谨,至是,狱子倚门斜立,无恭谨之状,飞异之,狱子忽然而言曰:我平生以岳飞为忠臣,故伏侍甚谨,不敢少慢;今乃逆臣耳!飞闻之,请问其故,狱子曰: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若臣疑於君不反,复为君疑而诛之。若君疑於臣不诛,则复疑於君而必反,君今疑臣矣。故送下棘寺,岂有复出之理?死固无疑矣;少保若不死,出狱则复疑於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为逆臣也。”飞感动,仰天移时,索笔著押,狱子复事之恭谨如初。

这个狱卒揭示了一个潜规则:皇帝起了疑心就杀臣子,臣子起了疑心就要谋反。岳飞你如果死在大理寺,就是因为谋反被诛;如果活着出了大理寺,你心里忿恨今后一样会谋反。总而言之你怎么样都是谋反,你说你是不是个反贼?

这个狱卒,政治敏锐度让人佩服。不知后来偷偷为岳飞收尸的狱卒隗顺,会不会是同一人。

其实,岳飞可能内心不愿意接受这个冷血的现实而已,一口一个卿的皇帝,要杀的就是卿。是否谋反,是否认罪,从岳飞走进大理寺开始,都不重要。

其实最终,大理寺给岳飞定下的主要罪状和谋反无关,只有这样两条:自称三十岁建节比肩太祖皇帝赵匡胤,濠州之战无视赵构十五次御笔催促逗留不进。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这是除夕夜前一天,岳飞被迫饮鸩服毒,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大理寺,位置在杭州庆春路西湖时代广场一带,离西湖很近,离岳飞在杭州的宅邸,也很近。

杭州岳庙

岳庙管理处供图

我写到这一段时候,是在过年前后,881年前,想南宋大理寺暗无天日的大狱中,不知会多阴冷,多刺骨,多么地暗无天日。

(来源: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 严格/文)

标签: 直捣黄龙 台北故宫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