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皆可盲盒”的消费时代,自然不乏各类商品入局其中。通过“盲盒”这种能带给消费者“不确定但又有小期待”的营销噱头,打开了不少商家的销售思路。据报道,近期在部分城市,食品店铺将打烊前尚未售出的食物以盲盒形式出售,消费者可通过平台提前预订,在店家规定的取货时间到店自取。“剩菜盲盒”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剩菜盲盒从本质而言,可归为临期食品范畴。餐饮商家将临期食品或当日未售出库存食品打包封装成“盲盒”,其类型主要以烘焙、简餐、寿司、咖啡等为主。参与商家中也有不少知名品牌,比如面包新语、墨茉点心、原麦山丘等。虽然说盲盒拆包基本靠运气,但是基于知名品牌的剩菜盲盒,大多还是能够让消费者感到“物超所值”。
作为互联网消费时代的产物,这一形式2015年就已在丹麦出现。一家公司专门开发了一款App,命名为“TooGoodtoGo”,翻译为“丢了可惜的好东西”,用来将餐厅等每日打烊前的临期食品甩卖信息汇总到该App平台上进行二次销售。资料显示,TooGoodtoGo目前在14个国家拥有超过500万用户。2019年该App收入就已达到2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8亿元)。2021年,我国第一家临期食品盲盒平台“惜食魔法袋”上线,以长沙为起点,目前范围覆盖至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武汉、杭州、合肥等多个城市。此后,国内也还陆续出现了如“袋走PACKAGE”“兜着走DZZ”“米粒盲盒”等同样成熟的“剩菜盲盒”平台。
这类平台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说明剩菜盲盒的大众接受度。分析起来,剩菜盲盒的走红大抵满足了三个层面。于消费者而言,剩菜盲盒价格低廉、且食物大多还来自知名品牌,质量有保证,盲盒形式还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好奇心。于餐饮业商家而言,在打烊前用盲盒方式降价打折销售,是“去库存、降成本”的一个有效方式。于社会价值而言,“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低碳生活”等已成为大众的环保共识。
然而,剩菜盲盒能否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尚需讨论。
首先,剩菜盲盒具有一定的商品非标性。每日的剩菜盲盒制作,取决于当日该店的营销剩余,而每日剩余的数量和品类都很不稳定,这就带来盲盒与消费者的期待是否匹配的风险。作为一种食物盲盒,一旦拆包后发现不符合预期,对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很可能就是“亏了”,而不会是“手气不佳”,还想“再来一次”。因此,商品的非标性会导致消费者不愿“复购”,甚至可能还会影响品牌的口碑。
其次,剩菜盲盒的市场认知还有分歧。尽管从一些平台的销售来看,剩菜盲盒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但大众对这一领域还存在不同看法。有消费者认为,装进盲盒的一般都是卖剩下的,换言之就是“不好吃,卖不出去”的商品。还有消费者出于不理性消费或好奇心使然,盲目购买,原本是为了“环保低碳”,结果却导致二次浪费。一些商家认为将剩余较多的食物提前打包,赠送给到店的消费者,也可充当回馈顾客的方式之一。还有一些商家为了噱头而刻意制作“盲盒”,但盒内往往不是真的剩余食物,而是相关赠品。这类认知无形之中反而让“剩菜盲盒”的创意概念变得模糊,不利于行业发展。
最后,剩菜盲盒的法律监管尚不完善。其中,食品安全监管首当其冲。“剩菜盲盒”一般都算是很低的“骨折价”,一些商家在临近打烊时制作剩菜盲盒,很可能在包装、保鲜等环节漫不经心,轻则会让食品卖相受损,重则会加速食品变质,进而带来食品安全隐患。此外,这一领域还存在个别消费者恶意投诉现象。明明买走的是合格食品,但却在售出几天后去社交平台发布评价“倒打一耙”,让商家叫苦不迭。当前,对于剩菜盲盒这类临期食品标准的监管办法,我国尚未明确出台,一切都建立在商家与消费者双向诚信之上。剩菜盲盒一经售出,万一发生纠纷,责任很难追究。
2022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指出,药品、医疗器械、特殊化妆品、活体动物、无着快件、食品等在使用条件、存储运输、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等方面有严格要求的商品,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虽然“剩菜盲盒”一般都有专门平台发布信息,消费者线上预约、线下自取,不存在存储和运输的问题,最终会不会被列入禁止之列,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作为吃进肚子里的食品,对其加强监管十分必要。
综上,剩菜盲盒虽然在形式上搭乘了“盲盒经济”东风,噱头十足且社会价值充分,但若要形成稳定且可盈利的产业模式,还需要一定的市场培育周期。在绿色低碳的生产消费大背景下,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期待这一行业能够探索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