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中国人心中能和文庙媲美的,也只有TA了!-当前热点

时间 2023-03-17 08:57:45 来源:顶端新闻  

*文末附有中国书院地图

佛家拜佛,道家崇道。儒家则不同于前面这俩,儒学可以直接和古代学子的仕途画等号。

而儒学之下所设立的机构也是繁复冗杂,我们所熟知的孔庙,国子监,太学,府学,县学,夫子庙,贡院,试院,察院,私塾,书塾,学院,书院等等,都是以科举或儒学体质所设置的主要人才教育机构。


(资料图)

有些城市之中,甚至将贡院或孔庙的地位突出到全城中心。我国古代对于儒学和教育的推崇,不可谓不重视。

而书院,作为这一学科之下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机构,又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学校还是辅导班

什么是书院?

或许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书院”这个词是和“学校”画上等号的。他们同样是履行教育职能的场所,有着固定担任教师职责的学者,亦有着一心向学的学子们。

岳麓书院 图源:摄图网

但若是认为古代的书院就和影视剧里的学堂一样,是老师组织学生授课的地方,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知否》电视剧截图

一般这样授课的都是私学

作为古时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书院的职能其实远远不止于我们认知中的学校。根据书院主人的期望不同,它可以是一座藏书楼,也可以是一座独立的书房,甚至可以是主人的会客室……

藏书楼 图源/天一阁博物院 朱葛军/摄

可以说,书院第一次出现在世界上的时候,并没有人把他当做“传道受业解惑”的场所来看。

目前,书院这个词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唐代。这个时候主要有两种书院。一种源自于官方设立,主要用于收集、整理、校勘图书;另一种则是个人读书的地方,更偏向于文人的书房。

中国最早的书院——丽正书院,便是从“藏书楼”模式发展而来的

而更偏向于我们认识中的“书院模式”,则是起源于唐末。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宦官当权,官方在文化教育上的话语权进一步减弱。而逐渐祸乱的社会现状,也使得文人学子们对官方的信任度逐步降低。

安禄山

所谓“天下无道则隐”,为了躲避战乱与政治的侵扰,以学问而闻名的大儒士子们纷纷选择隐退,在秀丽的山水之中避世、建舍。

后来,隐退的人多了,士人们为了交流方便,便在模仿佛教的讲经制度创立出类似的场所,以作学术交流之用。

古画中的隐居生活

吴伟,《柳荫炊钓图》,明 图源:龙美术馆

后来,慕名而来的学子们也聚集在此地,聆听学者的讲学。自此,书院的教育职能初具雏形。

在当时这种新书院的数量还不算多,主要是书院主人的个人行为,如果要用如今的例子作类比,更像是大师辅导班。

和孔子聚徒讲学差不多

后来,宋太祖平定天下,社会逐渐安定,士人们也从山林中走出,重新投入政治的浪潮中。

宋代,中国著名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们把持朝政,武将的地位逐步降低,科举成为寒门唯一进入权力中心的途径。

江南贡院 贡院,原为科举的考场 图源:摄图网

在科举制度的刺激下,学生们开始寻求更多提高科举成绩的办法。

一般来讲,提高成绩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去官学。但是,随着宋代政治逐渐腐败冗余,官学讲述的知识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子们“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季考月书,尽成文具。”

北京国子监辟庸

而此时的书院,由当时有学问的人开办,收藏市面上的各类书籍。学子们在书院参学,既可以接触别人得不到的知识资源,又可以得到老师的讲解。无论是否在官学念书,书院的存在都大受学子们的欢迎。

崛起与毁灭

在这个基础上,宋代真正迎来了书院的大发展时期。

宋朝的书院数量庞大,不仅得到了官方的支持,拥有“学田”用来作为书院的经费;还拥有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理念与成熟的规章制度,山长、洞主、院长等职位各司其职,负责书院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朱熹于白鹿洞书院颁布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当时社会教育的共同准则。

除此之外,南宋时期理学已经发展成熟,出现了许多学派。各大学派纷纷在书院进行讲学,大大提高了书院的学术水平,书院对学子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

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的书院有点点像我们今日的“辅导班”——有名望的文人、士族开辟一块地方,读书讲学,参与书院的人获得知识,争取科举高分。

有的时候,书院还能请到“大师讲座”,学者们为了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来到书院讲学、分享知识。

朱熹便常常去学院讲学

自宋至明,书院的数量逐步增长,鼎盛时期记录在册的书院数量更是有一千两百多所。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与变革,如宋代这般欢迎书院的朝代并不多,书院的存在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收到欢迎。

明代所建万松书院,如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民国时期的牌坊

纵然,书院作为教育机构的本职,固然可以给朝廷输送不少人才。但是,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

同时学子的集聚也意味着未来的官员结党、彼此抱团——宋代早期学派尚未发展,儒学作为唯一的“教材”,矛盾尚不明显。

于是,经历过宋元两朝短暂的蜜月期之后,书院在明代中后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明朝中后期,皇帝懈怠朝政,政治上,任由严嵩当政,宦官专权,东西两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成为他们排除异己的工具,书院所倡导的自由讲学、针砭时弊的风气,自然为他们所不容。

尤其是嘉靖、万历时期,书院被四次大规模禁毁。无论是私人设立的书院,还是有官方背景的书院,都因各种原因被毁弃。而自魏忠贤为了捕杀“东林党人”,矫旨禁毁天下书院,明代书院教育受到严重摧残,从此一蹶不振。

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书院的发展虽有着科举的原因,但书院的诞生却是因学术自由而起。明代的思想禁锢毕竟无法禁绝天下学子的思想,书院便也因此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

但是,到了清代,长期的八股取士导致士人们的思想渐渐僵化,即使几个著名的书院被官方恢复,书院的数量也达到了2000余所,也只不过是私学被官方控制的表现,书院模式自此还是走向了没落。

山水有书声

不过,正如先进的学术思想无法被完全禁绝,书院作为当时学术思想的代表,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一部分明清时期的书院保留下来。

除了政治上的因素,之外,这与书院的选址不无关系。

嵩阳书院 图源:登封发布

一般来说,书院与官学是一种竞争关系,因此,当官学被设置在权力中心的时候,书院则更倾向于选择“半依城市半依郊”之处,获得更大的独立性与发展空间,以避免官府的诸多干预以及制约。

其次,书院作为培育人才与研究学问的重要基地,选址及建筑往往趋向于营造恬静雅致的环境,使学子和士人能够逃避世俗烦扰、安心向学。

东林书院 图源:摄图网

加之于历史因素的影响,书院往往选址于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中,多崇尚朴实、幽静的格调。

同时,为了创造一种庄严肃穆、秩序井然的美,书院大多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条理性的排布几种经典建筑组件。

礼仪场所——祠堂

书院中的孔子像

书院进行德育与祭祀的场所,一般用来祭祀孔子与学院学派创始人,一般采用集中后置的布置。

治学场所——讲堂与斋舍

书院的主体建筑及教学中心,讲堂一般居中布置在书院的重要位置,斋舍是它的附属部分。

古代书院采用“讲于堂,习于斋”的教育方法,讲堂是教师作指点性讲授并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答疑解惑的场所。斋舍是学生自己读书与钻研的地方。

岳麓书院讲堂讲坛

收藏场所——御书楼

书院之所以叫做书院,其中一大原因便是它的藏书功能,可以说没有书就没有书院。

杭州西湖孤山文澜阁

唐宋以来,藏书成为书院的一种事业追求,致使书院藏书得以和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

“书院之设,仿古之党库州序,所以辅翼学校,其用意至深至远,然无师长则质问无端,无书籍则考订无资,无膏火则奖进无术,三者固缺一不可”

—《郾城县记》

一些大型书院不但藏书十分丰富,而且还从事刻书出版事业。

游息场所——书院园林

岳麓书院

书院中大多置景,让学子置身于美的环境中,得到美的陶冶,使之成为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

结 语

“书院是中国文人阶层读书治学、聚徒讲学、传播思想的场所,体现的是中国文人的品位与追求”。

应天书院

书院,不同于官学的冷漠与正统,也不似其他民间传统集会场所一般随意而热闹,它因自古以来中国对文人、知识的推崇与向往而尊贵庄严,又因时刻走在思想潮流的最先端而自由烂漫。

或许也正是因此,书院不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容,又因历代学子的向往屡毁屡建。如今,即使有着千年历史的书院,能被我们看见的,也大多是明清近代重建的了。

参考文献:

[1]王丹,王瑛琦.中国古代书院的历史记忆功能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2(12):24-29.

[2]钟波,常珍文.风水文化与中国古代书院基址选择[J].工程建设,2011,43(01):20-24.DOI:10.13402/j.gcjs.2011.01.006.

[3]罗立,罗晓鸣.古代书院的藏书制度[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04):50-51+56.

[4]龙彬.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初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3):50-53.

-END-

招聘、投稿、合作

编辑|艺旅文化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