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振聋发聩的“旱秧启示”,曾国藩读懂后立地成圣_焦点信息

时间 2023-03-27 21:48:02 来源:顶端新闻  

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

作者:洞见yebo

在书中看过曾国藩的一个故事。


【资料图】

曾国藩22岁时考中了秀才,但之后五年,他数次会试,都榜上无名。

四周乡邻都嘲笑他,说他秀才是花钱买的。

那段时间,曾国藩心灰意懒,他把自己锁在房内,茶不思饭不想,每天都活在痛苦中。

一天,父亲对他说:"别老闷在房里,二十里外,家里有处田庄,你去管理下。”

曾国藩到了乡下,在巡视田庄时他发现:

烈日炎炎下,佃农们正在把田里的水往外排,秧苗都晒蔫了。

他急忙跑过去阻止:"这大热天的,不浇灌就算了,怎么还排水呢?”

几个佃农哈哈大笑,解释说:

秧苗刚下田时,根通常扎得较浅。把水排尽,找不到水,它们就只好把根拼命往深处扎。

等到根扎牢了,后面秧苗就会拔节似的往上蹿。这种秧苗就是"旱秧”。

曾国藩听后恍然大悟,人生何尝不是如同这"旱秧”一样,只有熬过了逆境和危机,深深扎根下去,才能不断拔高自己。

次日,他回到家中从此闭门不出,发愤苦读。

一年后,他一举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成了一代圣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面临低谷,遭遇难关。

撑不住,人生就会戛然而止;撑住了,苦难就不过是磨砺的代名词。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面对人生的风霜雨雪,唯有像"旱秧”一样向下扎根,才能不断向上生长。

1

扎根,是磨砺心志

曾国藩说过一句话:"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数年如一日的刻苦和钻研。

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前半生一直默默无闻。

1956年,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当很多同学都通过各种门路,纷纷走红时,他却一头扎进话剧圈。

此后将近三十年里,他兢兢业业出演了七十多个话剧角色,不断打磨演技。

1985年,电视剧《济公》剧组找到他,请他饰演济公这一角色。

游本昌接下邀约后,很快就进入角色,开始拍摄。

有次拍到济公吃肘子这一情节,当时正值盛夏,气温高达39摄氏度。

头天下午,剧组买来生肘子,结果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开拍"吃肘子”的戏。

放了一天的肘子,早就臭了,散发着异味。

导演说,要不换别的肉替代吧。

游本昌却说,只有真的肘子,才能演出真实的效果。

说着他拿起肘子,大口又咬又嚼,做出一副吃得很香的样子。

凭借这种认真打磨的精神,游本昌演活了济公,成就了经典,也让自己一炮而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想要学好音乐,就需要先掌握成千上万的乐曲。

想要写好文章,就要仔细雕琢揣摩每一个字句;

无论想要学好什么技能,背后都离不开长期的坚持与苦熬。

正如契诃夫所说:

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没有沙砾的磋磨,就没有珍珠的闪烁;没有斧凿的打磨,就没有钻石的璀璨。

一个人唯有在事上磨炼,跨过千难万难,才能让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

2

扎根,是熬过低谷

作家爱默生说:

困难,是动摇者和懦夫掉队回头的便桥,但也是勇敢者前进的踏脚石。

很多时候,成功毫无秘诀可言,不过是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累,熬过别人熬不了的难。

大名鼎鼎的诗人北岛,他的作品影响过一代人,可回看他的前半生,却是多灾多难。

30岁时,他一力创办的文学杂志,因批判现实而被关停。

此后他流浪国外数十年,旅居过7个国家,靠打工艰难地养活自己。

那段日子,他在诗中写道:

"我蹲下去能触摸到地狱,抬起头却望不到天堂。”

但即使处境再难,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事业。

白天外出打零工,晚上回到租房,他就拿出稿纸开始写作,经常熬到一两点才睡;

每逢节假日,他就待在图书馆,翻阅各种经典名著,积累了丰厚的学识。

几年后,他出版了多部诗集,并以深刻的思想,打动了无数读者。

在苦熬之下,原本寂寂无名的他,最终成为享誉国际的大诗人。

路遥说,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人才能快速成熟起来。

当你陷入困境时,请再多撑一下,咬牙多坚持一会。

熬着熬着,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原来已经走了很远的路。

很认可《白鹿原》里的一句话: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熬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启一个新的辉煌历程。

生活从来不是容易的,一个人想要有所长进,就必须受得住打击和痛苦。

但请记得,要想看到彩虹,就不要介意雨天。

所有在风雨中熬过的苦,走过的路,终归会成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3

扎根,是沉淀能力

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为了研究一项艰巨的课题,组建了一个团队。

一开始,他问团队成员们:"大家打算用多久完成这个任务?”

团队成员们对完成时间的预估,都在两年左右。

卡内曼又去问著名编程专家希莫:"其他团队编制类似的课程计划,失败的概率有多大?”

希莫回答:"40%。”

卡内曼又问:"完成任务用了多长时间?”

希莫回答:"没有哪个团队是少于七年的,最多的用了十年时间。”

回去后,卡内曼把这个答案告诉了团队成员。

很多成员觉得失败的概率太大,而需要付出的时间又太长,选择了离开。

留下来和卡内曼继续研究的,只有几个人。

最终他们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任务,并取得重大成果,一举拿下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作家贾平凹说:

能在水面上扑腾,也可能溅出些水花的,往往不是大鱼,大鱼躲在水底深处。

做任何事情,你越是心浮气躁,就越是容易后劲不足。

在这个世界上,耐着性子,默默积累与沉淀,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

看过数学家张广厚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从北大毕业后,张广厚进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当时很多同事都想着如何提职称,他却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

有次他看到一篇论文,觉得很有价值,于是复印下来,反反复复读了半年之久,直到完全消化为止。

由于多次翻阅,纸张泛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你简直就是在吃书。

然而正是这份长期的沉淀与积累,使得张广厚成为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

晋代医药学家葛洪说:"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

人生就如同拉弓,你蓄力越久,走得就越远,能达到的层次也就越高。

在这个普遍追求速成的世界里,不妨沉住气,专心修炼自我。

当你经过了时间洗礼,在沉潜中锤炼出真正的本事,自然会迎来属于你的机遇。

有位作家说过:

"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懂得在困境中磨砺心志,在苦难中修炼能力。

当你熬过苦难,就会发现人生的种种考验,往往都是命运的另一种成全。

读懂"旱秧启示”,前行路上,学会慢慢地磨,笨笨地熬。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每一个逆境,都转变为垫高自己人生的阶梯。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