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父母去世后,很多儿女不跟上一辈的人来往了,原因有三个

时间 2023-08-05 14:07:52 来源:顶端新闻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相关资料图)

每个人都会变老,需要得到年轻人的关照。

按照常理推断,父母过世之后,儿女和叔叔、伯伯、姑姑、舅舅、舅妈、姨姨等长辈,会更加亲密,并且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多走动。

事实却令人费解,总有一些儿女,在父母过世之后,对于上一辈的人,处于冷漠状态,渐渐就断交了。也有一些儿女,安葬了父母之后,就再也不联系上一辈的人了。

不愿意交往的原因,三五句话说不清,但是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

01

父母走后,故乡难回。

从现实生活来看,年纪偏大的人,多半是老家留守,种地,或者在县城谋生。年轻一些的人,习惯了在外地漂泊,打工或者创业。

也有一些年轻人,因为婚姻,在遥远的城市定居。

时空的距离,让年轻人很少回乡。

父母在的时候,过年过节,还是要回家乡的,毕竟要尽孝心。顺便,就去长辈家坐一坐,问候一句。

父母过世了,年轻人开启了“长期漂泊”的模式,过年过节也不会回家乡了。

一些长辈家里办喜酒,也会邀约侄儿、外甥等晚辈,但是晚辈并不会到场,顶多是委托在家乡的某个熟人,送一份礼金。

有的晚辈,连礼金都不会送了,毕竟他本人没有打算在老家过日子,对于亲情,是没有必要维系的状态。

想一想,一个人从大城市,坐火车或者飞机,然后坐公交车到老家,一来一去,需要耗费两三天时间,就是为了参与某一次喜宴,这是年轻人骨子里很抗拒的。

说直白一些,为了一顿饭,耗费几天时间,还花上千元钱。并不符合社交的根本。

父母过世了,就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也不一定会到老家去扫墓。这样的前提下,再谈对父母这一辈的长辈好一些,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有太多的情感,走着走着就散了。一开始会愧疚,但是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也懒得去计较了。

对于一些感情很深的长辈,能在过年的时候,打个电话问候,或者通过网络发个红包,就很不错了。其他的长辈,慢慢变成陌生人。

02

儿女和上一辈的人,并没有建立真感情。

朋友小梁说了这样一段往事。

他的父亲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并且长期生活在农村。

叔叔、姑姑、伯伯都在城里住,家庭条件也好一些。

在祖母年迈的时候,叔叔、姑姑、伯伯都找了一堆的理由,对祖母不闻不问。还有人说:“老家的财产,都归了老大,应该是老大给父母养老。”

掐指一算,祖父母留下的财产,也就是两间平房,几亩薄地。存款,从来没有看到。

小梁的父亲,承担了赡养父母的任务,也因此消耗了很多的钱。

小梁看到上一辈的人的做法,很生气。

当小梁的父亲过世时,叔叔、姑姑、伯伯都哭着说:“这个家,还好有你啊。”

小梁听了,越发不是滋味。

继续往前追溯,小梁读初中的时候,学费都交不起,上一辈的长辈,也不愿意借钱。读高中时,他到城里的伯伯家借宿,还被奚落了一番。

不难发现,不是所有的长辈,都会真正关心人,反而有人喜欢趋炎附势、推卸责任,导致大家庭里的关系,错综复杂,还很伤心。

上一代人的做法,没有和下一代人建立很深的感情。碍于父母的面子,下一代人勉为其难地和长辈交往。父母过世了,这样的交往,自然就消失了。

大家里的矛盾,早已把两代人的感情,推向消亡。作为晚辈,惹不起,躲得起。

人情没有留住,怨气倒是留住了。亲戚之间能否交往,答案就很明显了。

毕竟,父母过世的之后,家庭的主角改变了,亲戚交往的模式,也改变了。

03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从小到大,我们都希望能够依靠父母;长大之后,希望兄弟姐妹多帮忙,有困难的时候,亲戚们也能施以援手。

但太多的时候,父母都靠不住,还能指望谁呢?

我的小舅舅,家里存款几十万。过年,大家一起吃饭,小舅舅说:“以后啊,多读书呀,有学费问题,找我。”

我上高中的时候,母亲去找小舅舅借钱,小舅舅一开口就说:“钱,不归我管,再说了,我找了一个不省心的妻子,没办法......”

再看看我的姑姑,开口闭口就是喊穷,你压根就没有机会向她求帮忙。

父母在养育儿女的时候,也很偏心,在帮助儿女成婚、城里买房等问题上,给钱不一样多,在带娃的时候,也有偏重。

作为晚辈,在长辈面前,一次次失望,然后就彻底摆脱了对长辈的依赖。

“既然我不指望你,为什么要讨好你”,这样的想法,一旦冒出来了,亲情就慢慢弄丢了。

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一点在年轻人的意识里,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独自外出闯荡的年轻人,人脉圈很大,大事圈子里并没有什么亲戚。

04

父母走了之后,人情和家庭的格局,都悄然改变。

你会发现,父母是你和亲戚之间的纽带,能通过父母知道亲戚们的状况,也能适当去拜访长辈。

父母过世了,你对长辈们的情况,就知之甚少了,甚至是一整年都不联系。长辈过世的消息,也是很久之后才闻讯。

没什么,我们能够管好自己的小家庭,就已经不错了。

聚聚散散,是人情常态,看淡了,内心就通透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