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4年时间,投入研发金额7000万元,却难以获得市场准入!

时间 2023-08-05 22:18:33 来源:顶端新闻  

复制、粘贴是一家企业最快的成功方式,因为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只需要卖的比较便宜就行了。别人能赚1个亿,我们可能赚到1000万元。别人赚10亿元,我们也能跟着赚1个亿。

如果我们公司拥有较强的技术团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就算是复制、粘贴也能超过原创,成为赚钱最多的那一个,比如国内的某家互联网大厂,它几乎可以不原创生产任何游戏,只要哪一款游戏爆火之后,它就去复制就行了。更气人的是,它赚得钱要比原创多很多。


【资料图】

很早之前,有人将中国人的思维与犹太人的思维进行了一个对比,目的主要是嘲讽国内竞争的现状,突出犹太人的精明。

具体案例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个偏僻的地方开了一家加油站,而且赚到了大钱,那么很快就会有另外一个中国人来开加油站,主要竞争优势就是比第一家加油站便宜。如果这两家加油站还都赚钱的话,很快会有第三家、第四家加油站拔地而起,最终这里到处都是加油站,谁也赚不到钱。

可是反观犹太人呢?假如他们有人通过开加油站赚到了钱,那么第二个人就可能在这里开一个便利店。第三个人可能开一家餐厅,第四个人开咖啡店等,最后这里就会变成一个业态丰富的商业区。

如果我们沉浸在观点输出者的情绪当中,那么很容易认为他在描述事实,中国人的竞争思路真的是太狭隘了,犹太人的这种模式才是良好的创业思维。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之所以不同地方能够产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很有可能是制度上或者是环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我们没有必要“踩一捧一”。不可否认,犹太人的创业方式是最理想的创业方式,但是它不是真实的创业方式,因为它不可能没有同行出现的。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一定会有竞争。

中国人的这种竞争方式一定是不好的吗?不一定。假设某个地方出现了5家加油站,而且每一家都有生意,那么距离这5家加油站都不远的地方很有可能会开出一家饭店,久而久之,这里也会变成一个小型的商业中心。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犹太人,其实都不傻,我们最大的区别其实只是刚开始的区别。站在商业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人的创业方式风险更低。

因为一个地方开了加油站之后,生意火爆,这说明当地拥有足够多的客户,而且当地对于开加油站这件事是开了绿灯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既然我们相对容易开出加油站,而且附近的客户足够多,我们为什么要去开饭店呢?万一相关部门不让你开饭店呢?或者是你开了饭店之后,总是会有人来查你的各种证件和消防条件,那你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

种种原因叠加之下,我们会发现开一家加油站要更靠谱一点,因为我们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而一旦有人做了某件事之后,我们再去做,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可是自从我做了战略咨询之后,我发现了很多创业者就是想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的这种冲劲真的很感染我。这种做法虽然风险很大,但是一旦成功,或许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以我们团队正在服务的常州格域新材料为例,公司创始人唐总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环保梦,这不仅是为了家人能够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还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大的价值。

而白色污染是环保领域的重点解决对象,国内常用的可降解塑料的解决方案就是全生物降解技术,代表产品是PBAT(生物降解塑料聚己二酸)和PLA(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

由于这两种产品都有对应的国际化工巨头在做,国内关于这两个产品的行业标准以及市场准入标准也就相对容易制定下来。国内的很多企业也是按照这两个技术路线走的,因为已经有现成的路线可以走,少了很多障碍。这个就有点类似于,我们这里有人开了一家加油站赚到了钱,我们也去开了一家加油站,而不是换电站。

随着这个行业的入局者越多,可降解领域的标准就会越偏向于这两个技术方向,市场准入标准需要符合相关产品的技术标准才可以。

当然,如果说PBAT和PLA已经完美解决塑料的可降解问题,那么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可现实是这两个产品并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因为不管是PBAT还是PLA,想要实现降解,必须要将产品放在专业的工业堆肥装置中,而且每降解1吨的PLA需要额外花费1.3万元,降解1吨PBAT则需要1.6万元。

而一座城市一天之内就可以产生数千吨的白色塑料,假设它们都是PBAT或者PLA,那么想要降解的话,每天就要额外花数千万元。哪一座城市能够负担得起这么昂贵的费用呢?

在唐总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并没有像其他创业者一样蒙眼狂奔,而是想要解决真正降解的问题,最好可以将降解成本降为0,这才是可降解塑料的未来。

唐总的这个行为就有点类似于犹太人的思维,在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上,开始了深入研究。4年的时间,唐总已经投入7000多万自有资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唐总公司已经掌握了厌氧降解技术,也就是说在开放的厌氧环境下,塑料就可以自己降解,不会产生微塑料。不仅从成本端有效降低了塑料的降解成本,也从源头上杜绝了微塑料的产生。

这么好的产品是不是应该立刻推向市场,来取代传统的PBAT和PLA呢?

理论上确实是这样,但是现实中还要符合相关的市场准入标准才可以。可是讽刺的是,目前的市场准入标准是围绕着PBAT和PLA展开的,其他的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那就没有办法获得生产许可。

唐总目前遇到的问题也充分说明了为什么国人看到其他人开加油站赚钱,我们也开加油站的原因。因为其他的可能得不到批准,那么你的钱就要打水漂了。

政策制定方如果想要帮助本土企业快速发展,那么就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对于已经存在的产品,那么可以用原有的标准来要求。对于那些具有创新的,不适用于准入标准的,我们需要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开放性。就算不能为它专门制定一个准入标准,至少要给它机会,让相关机构客观检测一下,看看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可降解?

如果说一个新的技术真的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技术已经得到了权威部门或者第三方机构的验证,那么至少应该为它开设一个专门的绿色通道,看看市场的反应,让市场用脚投票。如果市场愿意使用这种产品,那么就更应该重视这项新技术,最好可以重点扶持,让它成为卡外国脖子的技术。这也会鼓励更多的创业者敢于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有越来越多领先的技术。

就目前而言,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面临的最尴尬问题就是技术有了,但是得不到准入许可。最终在行业标准变更之前,企业已经被拖死了。

在此,我真心希望可降解塑料市场可以重视唐总的厌降降解技术,或许可以开设一个绿色通道,让它先小范围做一做。也希望更多的市场准入标准可以适度放宽,让更多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拥有活下去的希望,我们的民营企业或许有一天也可以在多个方面卡全世界的脖子。

加油,创业路上的“孤勇者们”!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颠覆式创新与新商业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颠覆出局的企业,现在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颠覆与重构”上。

一家公司或者一位老板,如果颠覆与重构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何来竞争力;要想破局突围,必须颠覆原有商业模式,重构新的商业模式!

标签: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