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雄
周末聊一会儿,古今天下事儿。大家好!2月22日,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包括甲骨文在内的诸多重大发现,展示了中国辉煌的历史和考古的重大成就。但今天我想聊的却是殷墟里发现的物件:马车。
(资料图片)
在我印象中,马车应是咱中国的发明。学古文,“千乘”“万乘”是常见的词汇。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中原地区最早的马车出现于殷墟,而马车起源于西亚或西伯利亚草原地区。在商王朝不断对外交往征战的过程中,吸收借鉴至中原地区。之后的两周时期,马车作为兵车,是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
这真是大大颠覆了我的认知,但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我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原来中华文明从最起初形成时,就有开放的胸怀、“拿来主义”的基因。不只是马车,殷墟考古发掘已充分证明,当时长江中游的金属资源、长江下游的硬陶与原始瓷、东部沿海的食盐、北方草原地区牲畜,甚至是远至南海的海贝、龟甲等呈四方汇集之势到达殷商都城。
同时,考古发掘还表明,殷商方国之内,其文化面貌与王畿地区高度一致。甚至在我国更大范围内分布着的不同青铜文明,也都深受殷商文明的影响。在三星堆遗址的祭祀坑中,大量青铜器、玉器的风格与殷商王畿地区十分相近。
故而,何毓灵说,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具有双向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高度发达的殷商文明,对周边区域的青铜文明影响深远。同样,周边青铜文明也对殷商文明产生重要影响。正是这种永不停歇的资源流动和交往交流,让殷商文明不断向外扩散与传播、向内吸收与融合,中华文明也因此得以生生不息,永不枯竭。
文明的生长如此,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像殷商“拿来”马车,输送青铜技术一样,科技也是在双向交流之中进步。
就笔者粗浅的知识所知,罗马帝国得到了印度僧人自我国带去的蚕种,从此欧洲开始了丝绸生产;中国印刷术传入西方,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展;中国指南针在欧洲的地理大发现、航海活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中国石桥建造技术曾影响世界……
同时,中国也不断“拿来”国外的先进技术,张骞把西域的葡萄、苜蓿等农业种植技术带回中国;据《隋书》记载,隋朝翻译印度的数学、天文、医学书籍有十九种,约一百五十卷之多;李时珍在编《本草纲目》时,曾吸收了一些从印度和阿拉伯传来的药物;徐光启翻译《几何原理》;《崇祯历书》是首次运用西方天文学知识编写的历法,并全面地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
科学技术是各国人民在同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共同财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长处,都有各自的贡献,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借鉴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可以包揽一切发明创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对科技发展毫无贡献。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前段时间ChatGPT面世之后的一些言论,有些偏颇。有一种言论借机诋毁中国的AI研究者,嘲笑他们把精力用在“卖菜”上了。这是忘了创造发明的目的。创造发明就是要用于生产生活的,AI用于卖菜并不比用于写论文低一等;还有一种言论嘲笑中国又落后了。这样的断言也太早了、太偏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保证在每一个领域都保持科技领先,科技发展就需要你追我赶。这不,百度就宣布,与ChatGPT功能类似的“文心一言”将在三月底推出。当然,这样的言论也提醒我们,快马加鞭向前赶。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有全球视野,在坚持自主和开放的辩证统一中推动科技发展。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科技发展要勇争一流,各显风流,不能希求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包打天下。在竞争中创新,在协作中争先,才能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这就是殷墟里的马车驶过历史的尘烟要告诉我们的。
词曰:一乘马车驾到,千般思绪堆来,遐思极目上高台,汇聚百川成海。
莫道孤帆独出,且看万舰排开,劈波尽欲越同侪,谁敢一忽懈怠!
——调寄《西江月》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