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的就是一个抓马,有它,谁还追剧?
当年的选秀节目,才是精彩绝伦。
近期那英的一句“这很难评,隔行如隔山,我祝她成功吧”突然出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谁还记得这句话就是她对章子怡去选秀节目《中国最强音》当评委的评价。
当年那些选秀节目,导师“难评”,选手更是个个草根出身,富有特点(千奇百怪)。尤其是海选期间,很多选手都有种莫名自信,但是一开口就……自己人,别开腔。况且那时的造型也都颇具时代特色,一会“非主流”,一会“小清新”,如今考古看来,平添一份喜感。反观现在的综艺节目,无趣又无水花。只能说这很难评,祝它们成功吧。综艺是怎么跑偏的?似乎在2010年前,国产综艺还是丰富多彩的。当时没有什么流量的概念,综艺节目也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而2010年后,中国综艺越做口碑越差,已经很难找出能让网友们反复回看的好节目了。中国综艺难逃危机的魔咒,由多重因素叠加呈现,无一例外疲态尽显。一来,是中国综艺无法摆脱的抄袭命运。有韩国网友列出,国产综艺抄袭人家的节目多达34部。抄袭,就导致游戏形式、嘉宾人设等完全同质化。甚至有的节目干脆邀请原版编剧,拍摄和制作也都是由韩方制作团队主导。韩版都演过一遍了,再演就没意思了。为此,制作公司也作出了应对,从“买版权”变为“买人”,但依然无法补救内容的缺失。然而这样的举措,又把国产综艺带向了另一个“坑”——流量至上。明星越有话题度、流量越大,节目才越有人看。于是乎流量和收视率成为综艺的风向标,综艺质量究竟如何,也就无人关心了。此外,现如今的素人综艺,也没了曾经的“草根翻身”的看点。那些嘉宾们仿佛都是奔着节目结束后当网红赚钱去的,很少有人是真素。高颜值+高学历+有故事+有一定粉丝基数,成为现在素人节目筛选嘉宾的标准。
恋爱综艺满是“成功人士”,职场类综艺也让素人实习生走向了“网红”之路。
这样一来,连素人节目都充满“假人”,更别说那些本就以明星为嘉宾的综艺了,更是满屏的偶像包袱。
素人恋综《我们恋爱吧》
内娱苦“假人”久已。
这些素人综艺,随着嘉宾的走红变现,也不再是普通人展示的舞台,而成了小娱乐公司推新人或挖新人的表演场。
观众是不是爱看,无人在意。
随着节目播出结束,热闹退散,持续输出能力才是做内容长生不衰的法宝。
短视频杀死综艺了吗?当综艺内卷成为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借助节目内容实现价值最大化,已成为各大平台所追求的关键。每逢一档综艺上线,一则短视频不到20分钟就把节目最为精华搞笑的部分呈现出来。在抖音,以#我在抖音看综艺#的话题,就有超过350亿次的点击量。但是,短视频这种相对断章取义的、只摘取金句的形式,其实是违背本身的内容逻辑。综艺真的“死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短视频的倒逼下,综艺为求生存,反其道而行之,开始“慢”。“岁月静好”的文化类、生活类综艺,成了最新的综艺风向标。文化类综艺《圆桌派》,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口碑从未下降。节目讨论的话题既包括历史、文化、哲学等,同样也关注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现象,比如“租房还是买房”“996”“要不要跨出舒适区”等问题。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旅游文化为主旨的《正大综艺》掀起一轮收视高潮后,文化类综艺便正式诞生。以河南卫视播出的《汉字英雄》为首,之后便涌现出了一批相似的节目:《唐宋风云会》《中华好故事》《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歌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等。这样的综艺,可以聊文学、聊历史、聊哲学,专业且信息量更大,身心沉浸式阅读更明显。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生活类综艺,例如《毛雪汪》,节目内容很简单,就是毛不易李雪琴和嘉宾聊天。这里没有节目框架,没有游戏套路,没有戴着“面具”的明星,有的只是下班后一周一聚的好友。某种意义上,综艺节目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它们既契合观众的情感需求,又为观众提供了看问题的新视角,在引发群体共鸣的同时,也不断促使着观众思考,让节目内外的人产生了一种连结感。在内卷和精神内耗成为关键词的时代下,人们更需要的是解压,是情感的安慰。韩国国民电视制作人罗英锡,早年在一篇名叫《反正竞赛还很长》的自传里说过:“好的节目到底是发明,还是发现?虽然我不知道哪个才对,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就是好的节目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创新,其次是有趣,最后更要有意义。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最优先的元素就是创新。至少要有一个地方是新的,观众才会开始感兴趣。”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