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用“乖”与“不乖”来衡量孩子的表现,甚至定义好坏。比如,经常会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上班,你今天和奶奶在家乖吗?”“你乖乖听话,妈妈才能给你买玩具……”
所以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认知:只要自己表现得乖一点,大人就会高兴;听大人的话,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自己,夸奖自己。
(资料图片)
而那些性格跳脱、顽皮和叛逆的孩子,往往会被批评、指责,甚至惩罚。因此为使自己脱离不好的“人设”,他们只能收敛本性,努力做出听话的样子,让父母和大家喜欢。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认可的一个结论:
孩子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孩子小时候表现得越叛逆越不受束缚,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家长也许不能接受,明明是好孩子,长大后难道就变“坏”了?还真不是危言耸听,让我们从4个维度去探析和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
孩子“乖巧”和 “懂事”,意味着失去自我
老家有个孩子,以优异成绩考上我们省府最好的大学。但上大学才没多久,心理就出现问题。她虽从小懂事,但都是迎合父母老师的期待。为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表扬,她非常努力,始终是大家眼中的佼佼者,却从来没做过自己。
上大学后,没了以前的光环效应,大家的关注和期望不再,没有迎合的目标,所以她就失去了方向。心理渐渐出现问题,但害怕家人亲友失望一直不敢表露,长期的压抑和委屈,最终导致崩溃!
心理分析
孩子通过身边事物以及别人的评价来对自己进行观察,然后形成一套自我认知。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自负和攀比,他们安于现状,不喜欢做出任何改变。
因为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对身边事物,会持一种负面的态度以及认知。在过分的安于现状的同时,却会沉溺于从前的认知以及成就里不能自拔。
教育支招
不要“捧杀”或一味地打击孩子,这两种极端都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要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对错观念,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
孩子“乖巧”和 “懂事”,却无法拒绝别人
有一次我二宝下去小区花园玩,他手里拿着一块独立包装的小蛋糕。刚下了楼就见一个小朋友跑过来,盯着他手里的蛋糕问可不可以给他吃。孩子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递给了对方。
结果那个孩子开心地走了,我家娃却委屈地掉眼泪。要知道他自己也特别想吃,而且蛋糕仅此一块,还没来得及吃一口啊!
心理分析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拒绝是一件困难的事:他害怕拒绝后别人不高兴,担心大人的指责自己,或受到同伙的孤立和疏远。
但人生来“自私”,正常情况下需要先满足自己才有余力去满足别人。孩子委曲求全,强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怎会不伤心难过?长此以往,孩子被动,更不善表露自己真正的需求。
教育支招
家长不要强制要求孩子分享,如果要分享一定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对于别人不合理的要求,引导孩子学会严词拒绝。不愿意做的事,要教会他大声说出来。低质量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不要为了博取别人的好感而委屈了自己。
孩子“乖巧”和 “懂事”,通常有着严厉的家教
莞妈以前有位同事,她只要听到别人的称赞就会觉得很不自在,认为自己受之有愧。但如果别人有不好的评价,她又会极端地认为对方全盘否定自己,并因此变得消沉不已。
这源于她有个强势的妈妈,生活、学习甚至感情上,事事干预。妈妈控制型的爱,贯穿她整个学生时代。后来她毕业结婚生子,早已脱离原生家庭,但心里已经形成一套“超我”评价标准,无时不在“掌控”她的言行。
心理分析
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会使得孩子在父母面前难以表达自己心中所愿所想。孩子的想法每被驳回一次,其做事就会退缩一分。
很多时候,孩子哪怕再努力、表现得再好,都得不到父母的一句褒奖。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自己无用,做不好任何事情,并因此变得过于内向和极度自卑。
教育支招
儿童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认为: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要在孩子婴幼儿时期要表现得足够好(good),为孩子遮风挡雨,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
随着孩子成长,母亲要逐渐学会放手,让孩子独自面对和解决一些事情。孩子需要时及时出现,不需要时,适时退开(enough)。如果妈妈一直处于good模式,就会出现强势的母亲和懦弱的孩子。
孩子“乖巧”和“懂事”,常常导致讨好型人格
一位宝妈说,我女儿才3岁半,很会讨好大家,还知道看人脸色行事。刚开始我还觉得开心,以为女儿特别乖巧听话。但慢慢我才发现,其实她很多情绪都是装出来的,并不是她真正的想法,看她这样我特别难受!
心理分析
像这位妈妈所说的孩子,就是 “讨好型人格”的一种表现。“讨好型人格”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别人提出要求和意见,表面上欣然接受,但其实自己心里并不能自洽。
孩子下意识接受以后,慢慢地才“回味”过来,或许自己不愿意,又或者根本做不到。这样的孩子,往往把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放在首位,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则显得不重要。
教育支招
在孩子6岁前,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安全感。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是帮助他脱离讨好型人格最好的“武器”。在鼓励和欣赏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更加自信,并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如此他才“不屑于”讨好他人。
写在最后
当然,我们今天的话题,并非一道判断题。虽然很多“乖”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不意味着所有孩子都会有心理问题。
文章初衷,是希望家长们不必过于追求孩子“乖巧”和“听话”,要尊重和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不必成为任何人眼中的样子,而是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亲子出行#亲子健康守护计划
#亲子健康守护计划#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