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每日观察!能看眉毛断生死的神医,终成一代宗师,河南南阳人

时间 2023-01-05 09:11:53 来源:顶端新闻  

河南文化名人推介(15):能看眉毛断生死的神医,终成一代宗师——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资料图)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年轻时曾跟随同郡张伯祖,学习医药方术,得到了张伯祖的全部医学技能。对治病效验与否有所研究,尤其对古代流传的经方很精通,因为这个原因,当时有很大的声誉。

汉灵帝时,因为他品学兼优,地方官府荐举为孝廉,做了长沙太守。因为年少之时和同郡的何題,游历客居于洛阳。后来何顬发现他的学识不同寻常,对人们说:“仲景的学术比张伯祖还要深邃,诊病治病的效验程度,就是鬼神也没有办法知道原因,的确是一代神医啊!”仲景曾经见到侍中王仲宣,便对他说:“你年纪到了四十岁, 就会有病,胡须眉毛全部脱落,脱落后半年一定会死的。应该预先服下五石汤,或许可以避免发生。”

仲宣当年二十多岁,听到这话很厌恶,虽然接受药方并不饮用。等过了几天之后,又遇到仲景,假装说:“五石汤已服过了。”仲景说:“看你的气色, 并非服过药的气象,为何自欺欺人呢!”仲宣更加厌恶他的话了。不知不觉过了二十年,仲宣果然有病了,胡须眉毛都在脱落,又过了一百八十天后死亡。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件事,就是扁鹊、仓公在世,也不过如此罢了。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不少贫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请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结果无辜地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落得人财两空。

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们装神弄鬼,误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预,理直气壮地和他们争辩,并用医疗实效来驳斥巫术迷信,奉劝人们相信医术。有一次,他遇见一个妇女, -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 而是‘热血入室’,是妇人在经期或产后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象搏所出现的一种病证。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

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生命危险。”

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在病人的“期门”穴扎了一针,开了一剂小柴胡汤,几天后,那妇女的病就好了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段时间就痊愈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 为了使更多的病人能从巫术迷信中解脱出来,早日复,张仲景刻苦探索,创立了许多新的医疗方法。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般是让病人服用泻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虛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影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 “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 进人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润滑,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这种方法和原理至今还被临床采用,并拓展到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 上的人叹息,有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 -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 ,一起一 落地进行活动。

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半个时辰,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辨证施治”也叫“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专业术语。就是说,首先要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看病,都非常重视“辨证施治”。但在张仲景之前,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一套临床方法。 张仲景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有一次,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经过询问,原来二人都淋了一场大雨。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确诊为感冒,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发汗解热。第二天,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跑来找张仲景,说病人服了药以后,出了一身大汗,但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张仲景听后很纳闷儿,以为自己诊断出了差错,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病人说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张仲景更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病,服相同的药,疗效却不一样呢?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时,病人手腕上有汗,脉也较弱,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他在诊断时忽略了这些差异。 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于是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给病人重新开方抓药,结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转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样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应相同。他认为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能一成不变。

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最早就源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后经宋代名医钱乙加减化裁,只保留了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药材,称之为“六味地黄丸”。

张仲景年编撰《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伤寒杂病论》还融理、法、方、药为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标签: 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