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2000年前的倒立被“一帧定格”,如今将登中国杂技春晚 环球播报

时间 2023-01-20 08:51:56 来源:顶端新闻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资料图片)

细数春晚精彩节目,最夺人眼球的可能莫过于杂技演员们奉献的精彩杂技了。

他们在空中闪转挪腾,飞檐走壁,将人类的肢体语言发挥到了极致,教人大呼过瘾。但杂技究竟起于何时,却很少有人说的上来。

近日,记者从周口市博物馆获悉,该馆一件汉代文物“杂技俑”即将登上2023中国杂技春晚,这件2000年前的杂技俑,不仅是周口“杂技之乡”美誉的铁证,更将中国杂技史推至2000年前。

2000年前杂技人倒立的镜头被工匠“一帧定格”

当你看杂技表演时,是否也会掏出手机拍下最精彩的瞬间?在没有手机的汉代,人们该怎么办?

这并没有难倒聪明的工匠们。这尊汉代杂技俑属于典型的汉代写意雕塑,工匠抓住正在表演的杂技艺人倒立瞬间动作,着重刻画其身体动态及面容神色,不追求精雕细琢。仅在陶俑的手部、颈部、面部、头部及腰部刻画寥寥几笔线条,表现人物的发型、服饰及五官神色,气韵生动。

△汉代杂技俑(周口市博物馆供图)

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向顶端新闻记者介绍,汉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随葬陶俑的种类、形态、材质也大大增加。备受当时人们所喜爱的乐舞百戏成为了工匠们的灵感来源,百戏俑就是指表演者在进行杂技表演时的陶俑形象。汉人在墓葬中随葬百戏俑,希望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继续欣赏杂技表演,反应了汉人天国理想的追求。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包括杂技、角抵、幻术、游戏等,大都源于民间,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杂技,亦作“杂伎”,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与其他歌舞、杂剧相区别,始称杂技。

周建山介绍,陶俑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殷商时期,奴隶主贵族死后多数用活人殉葬。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封建制度的确立,人本意识的觉醒,殉人制度随之衰落,用俑殉葬习俗开始兴起。

“到了汉代,似是生人的殉葬陶俑广泛流行,直至唐宋。周口出土的汉代倒立杂技俑,形态独特,生动逼真,历史价值很高,对研究古代用俑殉葬习俗及雕塑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周建山说。

从“百忍图赞”到“杂技俑”,周口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周口市博物馆是当地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市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上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下至民国时期,共2000余件。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渐热,周口市博物馆多件镇馆之宝趁着文创东风走出“深闺”,在文物“活化”的路上迈出了坚实地一步。其中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其深藏在库房的文物成功出道变身“网红”。

2021年,河南博物院“豫博文创”提取了周口市博物馆的“百忍图赞”石碑元素,推出“忍·尺”文创产品,并邀请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连线“豫来遇潮”直播间进行线上讲解。

“百忍图赞”石碑相关文创产品在直播间一亮相,就因其蕴含的中华优秀家风文化,赢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纷纷实地“打卡”周口市博物馆。但在此前,此碑收藏于周口市博物馆仓库中,尚未与观众见面。

直播中,网友强烈要求博物馆从库房中“搬”出这件文物进行陈展,在直播间高涨的呼声中,周建山现场“安排”:“百忍图赞碑虎年在周口博物馆开始展陈!”

在去年郑州举办的博博会上,周口市博物馆作为周口国有博物馆代表亮相展区。他们携“三皇”月饼、“百忍图赞碑”传拓体验盲盒、青釉剔花杯、豆青釉梅兰同春小屏风、忍·尺、忍·扇等文创产品在河南展区吸粉,观众纷至打卡。这些意趣盎然的文创产品来自周博旗下注册商标的文创品牌“弘周礼”。

周建山说,2022年初周口博物馆的文创店刚刚成立,是周博进入“文创元年”的标志。通过对精品特色文物的创新演绎,周博以宣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文化定位为起点,与时俱进展现周博风采。

标签: 新闻记者 雕塑艺术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