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冯军福 王向前
“刮腻子刮成了世界冠军”“职业教育既可顶天又能立地”……今年全国两会上,职业教育依然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资料图)
如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怎样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让职业教育更有盼头、有奔头?3月11日,记者“云端”连线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马玉霞,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中国医药所属天方药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樊振,与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秦剑臣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话题谈心声、话期盼。
适应性更强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时提到,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对此,马玉霞深有感触。在她看来,职业教育一定要和产业紧密对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去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中有3668人与工作岗位“提前牵手”,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真正实现了“没毕业就签约,一毕业就上岗”。
马玉霞说,高就业率的背后,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随着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建成,铁路高技能人才非常抢手。为了让学生快速对接产业与岗位需求,学校从教师素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快调整和提升,与企业协同构建教学情景、训练场景、试验场地一体化教学环境,有效解决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差等突出问题。
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急迫,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
“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我省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结构优化‘六个一批’工程和专业结构优化‘534’工程,新增职业教育专业点1000多个,撤销老专业点600多个,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相关的新兴专业、未来专业增量占比超过70%。”秦剑臣介绍。
此外,我省还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全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达到232家,并在全国率先上线了“职业院校实习备案平台”,帮助46万余名学生进入12.5万家企业开展实习活动。
升学路更畅
——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专科“天花板”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但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马玉霞认为,首先要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我们的教育质量提上去了,学生在企业的待遇提高了,家长与学生自然会选择职业院校。”马玉霞说,近年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定制化的人才培养路径,组建了满足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重构需求的“学士后班”、满足学生更高学习追求的“创新班”、满足同类兴趣特长培养需求的“优长班”等多种分类培养班级,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配得上、配得好”的教育。
“其次,还应完善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职业本科、职业硕士相衔接,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形成多元成才体系。”马玉霞说。为此,她建议进一步支持河南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职业本科学校,鼓励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
作为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7个省份之一,我省中高职院校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较为短缺。
近年来,河南一直在规划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资金投入上,我省安排近6亿元支持高水平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秦剑臣表示,今年我省还将争创新一轮国家高职“双高计划”和中职“双优计划”,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着力打造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成才路更宽
——消除“玻璃门”走向广阔发展路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再次释放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技能人才在新时代大有可为。”樊振说。但他也认为,目前不少企业的技能人才力量薄弱,技术工人比较缺乏,一些大学毕业生还是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工作。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樊振认为出台更大力度的激励政策十分重要,“激励措施到位了,影响技能人才、产业工人发展的‘玻璃门’才会消失,技能人才才会有更多获得感,才能留得住、干得好。”为此,他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设法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不久前,我省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其中包括,制定全省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评聘办法,特别优秀且有重大贡献的高级技师可按规定晋升特级技师或首席技师;企业聘用的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可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相关待遇;企业要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
“让职教学生升学有道、就业有门、发展有望、创业有方,才能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秦剑臣说。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