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顶着黑眼圈看完了马斯克的投资者大会,总结出两个字:豁然。
从产业布局、产品布局、技术升级以及未来规划,特斯拉都描述出来了一副不可一世的场景,说特斯拉吹水的人基本上也都看不懂未来的战略发展。
【资料图】
以综合生态、庞大销量、自动驾驶为矩阵的完整版图才是一家企业应该坚持的发展方向。
你要有发电、储能、电池产业,还要布局价格更低、性能更强的产品,同时还要利用科技让车辆和产品捆绑起来,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市场。
很多人都认为电动化其实就是“去内燃机化”,这是非常肤浅的一种想法,特斯拉从一开始就没有发动机,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变革升级推倒重来呢?
如果你们真的理解不了,昨晚的长城发布会讲的就更加明白,毕竟是中国人自己的企业,围绕电气化转型还是会“说人话”多一些。
01 油车没未来,关我车企什么事儿?
我只见过产业变革淘汰二流企业的,没见过淘汰一流企业的,因为变革都是一流企业发起的。
长城作为燃油车时代的巨头,常年销量稳坐百万级榜首,这的确不是一个燃油车时代,但可能还会是长城的时代,因为在技术储备上,这家企业有很多的亮点可以放出来。
比如说昨晚的技术发布会上,长城总结了一套关于核心技术的清单出来。
从电池的设计、生产效率、不良品率管控到电驱平台设计、生产、覆盖,再到半导体产业的溯源研发、氢能源储存、应用,其实都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你们能看到的是:长城跟特斯拉一样在吹水。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和其它企业相比,长城的转型速度的确有一点慢,之前我们聊过,传统企业转型没有快的,和它们的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造车是一个技术活,前期快了,后期就要解决很多质量爆发之后带来的问题,前期慢了,后期的问题就会少一些,比如说成本控制、投诉量、售后压力等等。
油车的确没有未来,但生产油车的车企正在疯狂的推进电动车计划,它们同样是新领域中的巨头。
02 电动车市场仍非常浮躁
电动车市场仍然存在浮躁的情况,包括比亚迪这种巨头企业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发展隐患,它没有经历过从40万到180万销量的历史性突破,产能压力很大,后期稳定性无法保证,毕竟2022年也只是比亚迪的电动化爆发元年,销量大后期压力更大。
退一步来看市场,新势力的确有很多创造力,尤其是运营、设计上的思路可以借鉴,但新势力的问题在于资金储备、技术研发投入很弱。
比如说号称3年干翻特斯拉的零跑汽车,三年研发费用不足15亿,而相比之下长城这种巨头每年的研发费用都在百亿左右。
钱是换技术的筹码,没有筹码就不会有技术,长城每年花费的钱,很多人认为见不到回应,因为技术研发是一个很长线的事情,100亿、200亿的砸进去,需要一个周期通过产品的量产、爆款才能慢慢回流。
风物长宜放眼量,造车本就是苦差事,我还真没见过哪个汽车人有金融业那群人的满面春风,都是抓头挠耳两眼忧伤,就是因为这是一场耐力赛。
不仅仅是长城,这两年吉利、长安、奇瑞的电动化转型速度都比较慢,就是这个原因,传统企业考虑的东西很多,既要保证质量、性能,还要考虑到前期和后期的压力配比,显然这些问题新势力都可以通通不考虑。
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几十年,倒闭的代价非常小,从华泰、比速、幻速再到华晨、众泰、观致,说没就没不需要企业付出额外的代价,破产清算企业落了个轻松,但用户却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产品无质保、维修是问题。
而以上的这些企业谁还没有风光的几年?众泰疯狂时期一年销量超30万,不折不扣的爆款大单品,造车是一个拼耐力的工作,企业需要谋长线而非一时之功,所以我更情愿站在传统企业这边,至少它们更负责一些。
李想、李斌的PPT讲的很好,“我们的家人”、“我的斌哥”,好PPT的背后如果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持,是永远拼不过市场的周期寒冬,所以李斌要做阿尔卑斯项目,李想疯狂的炒作卖弄下限,为的就是给自己争取时间。
油车车企才是未来的核心方向,长城的全栈自研、资金储备、人才储备、造车理念,现在是慢了点,只要老魏能干,只要老魏的那个“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迷失方向,产业的未来还是传统企业推动更靠谱一些。
我们要往后看, 莫道车企池水浅,留点时间给它们,毕竟丰田、本田、大众这些巨头还没有真正的转型,巨头的博弈,参杂的几个新势力根本无法左右棋局的胜负。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