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安徽庐江中学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感恩的演讲,请来了合肥某“教育名师”陈某。
令人震惊的是,开头这位“教育名师”没有给学生们讲感恩的重要,反而偏离主题,大谈“读书就是为了钱,不要谈什么理想抱负,因为金钱就是力量,有钱就有一切。”还有其他一些低俗内容。(详情→官方通报高校教师到中学演讲时内容不当引发不满:成立调查组)
【资料图】
从网传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名同学上台从陈某手中拿过话筒,并说道“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场听众反响热烈,大家纷纷退场。
当事老师已被停职,当地也已成立调查组,对把关不严予以调查问责。
这位老师当时到底讲了什么,具体事实仍待调查,但从学生怒怼、师生退场、受访者描述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反应来看,这个陈某应该没被冤枉。
把这种庸俗的江湖习气、低俗的段子、应受批判的潜规则,当成人生经验拿到课堂上津津乐道,不合适、不恰当、不应该。
这可能不是个案,一些自以为在行业混得很成功的人,回到校园分享经验时,不是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和尊重知识,而是把自己和社会的某种“认知”和旁门左道当成“成功经验”,以“我跟你说实话”的伪坦诚,大谈“读书无用论”,大谈“我经常逃课但现在很有钱”。
有些道理,听起来好像很现实,但这种现实其实是“现实的局限”。跟高中生讲这些,完全是用自己的局限拉低和扭曲学生的认知。
不要低估中学生的判断力,他们绝不是你讲什么都会被带节奏鼓掌,你瞎讲乱讲,他们一样会站出来怼你呛你。
学生们尊敬师长,敬重的首先不是老师,而是知识和思想,当你表现出对知识和思想的鄙视时,你就会受到学生的鄙视,甚至让你下不了台。
由此想到前段时间,有人在浙江省政府网站平台上留言,建议中小学课本删除水浒内容,理由是水浒太暴力,会教坏孩子,毒害青少年。
浙江教育部门的回复很好:《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一言一行背后都镌刻着人性的复杂。学生带着这些思辨性的视角,并在教师引导下去开展深度阅读,不仅能够进入文本深处,也能培养他们的个性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说得多好啊,面对那种庸俗的人生经验,庐江中学这个高中生就表现了这种可贵的批判性视角。
有人可能觉得学生的表达是不是过于激烈了一点,是不是可以更礼貌一点,是不是在“口号”之外多讲些道理?用事实和逻辑真正去辩论,把那个老师辩得哑口无言。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苛求,在讲座这种“话语权完全不对等”场景下,学生也许只能以这种方式去表达了。
老师应该呵护学生这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千万不能让这种能力受到遏制。
是的,目前在舆论聚光灯下,各方基本都是一边倒地支持这个高中生,批评那个口不择言的陈某,学校、老师和教育部门,都表达了对学生的支持。
但是,在某种反向的压力传导下,那种批判性思考的表达,可能会受到某种遏制。毕竟,很多人都会把这个事情当成“学校的舆情”。一说到“舆情”,人们都是避之惟恐不及的,害怕被关注。
学生的表达虽然受到了舆论支持,效果也是正向的,但学校也可能承受了某种被舆论关注的压力:怎么请了这样的“教育名师”?为什么校方没有及时阻止那种误导学生的拜金表达?学校出了这样的事,难道不该承担责任吗?
这样的压力是否会对学生的批评精神形成反向遏制?毕竟,在一些学校和老师眼里,他们可能更喜爱“听话”的学生:有什么问题,要先跟老师报告,要考虑言行后果,不要让学校难堪和被动,不要制造热点,不要像这样“引起关注”。
现在,当地教育部门正在调查学校的把关问题,引发如此大的“舆情”,学校自然要承受不小问责压力,但这种压力可能很容易传导到学生身上。最终的传导效果很容易变成:你怼得很好,但下次别怼了,别以这种方式让学校连带尴尬。
为了避免这种压力的反向传导,希望当地教育部门不要给学校太大压力,不要过于苛求学校的把关能力,更要保护好学生。
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批判,应该得到肯定。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对老师、学生来说,都是需要终身修为的功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