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天天快报!科普“二十四节气”:“节”与“气”有何异同

时间 2023-02-26 17:46:44 来源:顶端新闻  

科普“二十四节气”:“节”与“气”有何异同

胡树青(偃师人古文化学者)


(资料图)

“二十四节气”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说明,当今国际社会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二十四节气”的高度认同。这将是中国古代文化亮相国际、走向世界的开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引为自豪。然而,对于“二十四节气”,大家知之并不多,甚至有些意在普及相关知识的文著也时有谬误出现。比如一方面说“一年之中有24个节气”,又说,“共计12个节,和12个气”。既说是“节气”,又说有的叫“节”,有的叫“气”,也没有进一步的解释,造成认知的缺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二十四节气”产生得非常早,文献对它的载述则极其简略,并且由于语言环境、表述角度的不同,各种文献的遣词用语因而也不尽同。所以如果对史籍不求甚解,望文生义,那就很容易出错。

笔者对“二十四节气”做过一番探讨,对“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及其演变有比较全面的认知,想跟大家仔细聊聊“节”和“气”的异同,相信这对进一步了解祖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好处。

现实生活中的“节气”一提到“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节日”:国庆节、教师节、情人节、圣诞节……以为这些就是“节”。但是谁都会知道,这类“节”,有的是在近几十年以来才有新节,有些是舶来的洋节,跟以华夏古代文化为根底的“节气”相去甚远。说到“节气”,传统习俗浓郁的农村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的礼俗活动,甚至连吃饭都有专题性。比如春节祭祖、拜年、吃饺子;元宵节玩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约定俗成,妇孺皆知。在农村,习惯上把上述节日称之为“节气”(方言读jiêqi)。比如上年纪的人会在春节、元宵等节日期间用方言话说:“大节气的(jiêqilei),还去干啥活儿!”在所谓的“大节气”中,除了“冬至”是明明白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外,其余的都跟“二十四节气”没有直接联系。其实两者是有联系的,虽说没有直接联系,但稍稍深究,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只用查看一下近几年、十几年的旧挂历,就会发现,每年的“立春”总是在春节(大年初一)前后摆动,有时甚至跟春节完全重合;同样,“雨水”总是在元宵节(正月十五)前后摆动;“秋分”总是在中秋节(八月十五)前后摆动。“冬至”以十一月十五日为中心摆动……这就说明,“二十四节气”跟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辞源》在解释“二十四气”(即二十四节气)时,列出一表,这里摘录春季三个月的6个“节气”的所在日子:立春 公历2月3日至5日,农历 正月节;雨水 公历2月18日至20日,农历正月中;惊蛰 公历3月5日至7日,农历二月节;春分 公历3月20日至22日,农历二月中;清明 4月4日至6日,农历三月节;谷雨 公历4月19日至21日农历三月中……夏季、秋季、冬季的“节气”也都是一个“月节”,一个“月中”交替分布。所谓“月节”,实指以该月初一为中点或提前或滞后的区间“节点”,理论上它出月两个月交接的地方;所谓“月中”,实指以该月十五日为中心或提前或滞后的区间的点;“大节气”多在初一、十五,所以我们说它们跟“二十四节气”的“节气”有着内在的对应关系。为什么人们不按“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日子过“节气”,而把与之大致对应的日子当成“节气”来过?

“大节气”备受尊宠的原因最直直觉的原因是,以初一、十五标定的日子好记,而“二十四节气”的精确日子一年一个样,不查历书无从知晓。

为什么“二十四节气”的日子会一年一个样呢?这要从“阳历”跟“阴历”的制历原理的不同来明确。“阳历”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位置为依据,它把太阳从上一个“春分日”运行到这一个“春分日”(或者说上一个“冬至日”到这一个“冬至日”)的周期作为一个“回归年”,把“回归年”按360度平均分为12个等份——特称“黄道十二宫”(可以理解为太阳运行中的12个驻足点),每“宫”30度,即每月30天。按“十二宫”的划分来标记24个“节气”的具体日子,非常好记:每隔15度也即15天一个“节气”。比如正月初一立春,正月十五雨水;二月初一惊蛰,二月十五春分;三月初一清明,三月十五谷雨……24个节气可以顺口溜出。然而,事实上即使以纯粹的太阳历的划分来标记“二十四节气”的日子,也不能绝对固定。因为,一个回归年的绝对值是365天又约1∕4;按12等分划分,每月并不是整30天,这样以来,“节气”的准确日子不查历法资料无法确知。即使通行于当代的公历(阳历),也只能用“上半年6、21;下半年8、23;二十四节日期定,相差不过一两天。”只能记个大概。我国传统上使用至今的农历(也称“夏历”)属于“阴阳历”,是阴历和阳历的统一体,那就更需要照顾到阴历的内核——“朔望月”的定义。所谓“朔望月”,是以月亮的圆缺为依据确定下来的月份。每月的十五日月亮最圆满叫“望”;每月的初一月亮完全看不见光亮叫“朔”。至少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历法制定者就已经测算出每一个“朔望月”的绝对值是29天又499/940。这样一来,“阴历”跟“阳历”在标记“二十四节气”的日子上就不得不“分道扬镳”了。《辞源》给出的“正月节”、“正月中”;“二月节”、“二月中”……是挺周全的表述。 “节”和“气”有何异同?所谓的“月节”跟“月中”在“二十四节气”的标记或者表述中有什么不同涵义呢?笔者以为,“月节”和“月中”都是太阳“回归年”圆上的节点,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在中国古代历法文化中,“气”是基本概念,“节”和“中”都是用来诠释、标记或者表述表述“气”的。“气”首先是一个浑然的整体,其基本单位为一年。后来又根据需要把一年的“气”一分为二,叫“阴阳二气”。上古时候有这种历法,上半年为“阳年”,又称“上年”;下半年为“阴年”,又称“下年”。在“太极图”上(见附图的中间部分),左半部白色代表“阳气”,“冬至一阳生”,冬至是“阳气”始生点,到夏至达到全盛;右半部的黑色代表“阴气”,夏至是“阴气”的始生点,全盛于冬至。“太极图”十分形象的表示了“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年的“气”还可以分为5个段落,叫“五气”。上古的“五行历”就是这种分法。

最行之久远并被历代诸多历法采用的是“四分法”,把“气”分为四个阶段——“四气”,通常叫“四时”——“四时和气春常在,一家安乐庆有余。”分明是人们熟知的春联——也叫“四季”,这有另一番来历。四分法以3个月为一“气”:正、二、三3个月属“春气”;四、五、六3个月为“夏气”……。每个“气”的3个月份,各用古代給兄弟排行的称谓孟(老大)、仲(老二)、季(老三)相称,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秋季、冬季的月份都是这样命名的。每个“气”的“季月”是该“气”的结束月,所以,“四气”又叫“四季”。

在“四季”中最重要的四个节点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它们都处在每个季节居中的月份,古称“四仲”。又居“仲月”的正中,中国古代尊“中”,视为每个“气”(季节)的“正位”所在,所以被称为“气”或者“中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每个“气”(季节)的开始,也是两个“气”(季节)的衔接点,所以又叫“节”,居于月份之初,所以它们不叫“中”,也不叫“气”,而叫“节”。

在古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又被称为“四时八节”,这是把“四气”也视为“节”。由常识可知,“四时八节”是“二十四节气”的基础。在这框架上,每相隔半个月插入一个“节气”,居于月初的叫“节”或“节气”,比如惊蛰、清明……等;居于月中的称为“中”、“中气”或者“气”。比如雨水、谷雨……等。这样一来, 24个“节气”就呈现出“节”和“气”(或者“节气”和 “中气”或“中”)交替排列,于是就有一年之中就有“12个节,12个气”的说法,而“二十四节气”是笼统的说法,统称为“节气”。

每个“气”的3个月份,各用古代給兄弟排行的称谓孟(老大)、仲(老二)、季(老三)相称,正是制订、研究历法的关键点。

(此文于2017年5月17日刊发于《西亳新讯》之副刊)

标签: 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 正月十五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