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从《花关索传》看《三国演义》的产生年代

时间 2023-03-05 07:55:13 来源:顶端新闻  

读过《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关羽就一个儿子叫关兴,一个义子叫关平。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又杜撰出来一个儿子叫关索。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中,还流传出来一个“花关索”,这是怎么回事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事情要从一九六七年说起,当时在上海嘉定县城发现一起明代宣姓墓葬,从中出土了一批成化年间的说唱词话和传奇刻本,其中就有《花关索传》一书。

此书共四种合为一册,其全称分别是《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认父传》《新编足本花关索下西川传》《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贬云南传》。

内容讲述的是,刘关张桃园结义时,为了防止彼此变心,决定让关羽与张飞相互杀掉对方的家小。张飞见关羽之妻胡氏怀有身孕,一时心软,就领走关平,放了胡氏。

胡氏回到娘家后,生下孩子。但孩子七岁在观灯时走失,后为一家姓索的员外捡到。到九岁时,又被班石洞花岳老先生收为弟子。精通十八般武艺。孩子上到十八岁时回到索家,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为答谢养育之恩,起名花关索。

随后和母亲到西川认父。时值刘关张占据兴刘寨,统兵十万人马。一日,关公赤兔马被盗,众将分头追赶贼人,张飞在途中遇到关索母子。关索向张飞说明原委,张飞引关索母子去见关羽。关羽得知母子遭遇,痛哭不已,全家终于团聚。

搞明白《花关索传》的来历,我们开始进入正题的研究。

前面,我们通过元刊《三国志平话》和元明时期的三国戏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对比研究,得出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时代,不可能产生出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并以“义勇辞金”“连环计”等具体剧目内容为实例,鲜活生动地加以佐证。

本期不妨继续拿明成化刊本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一下对比研究,看看能不能得出与前面一样的结论。

在《明成化说唱词话》的第一册《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的末尾,刊有“成化戊戌仲春,永顺书堂重刊”二行文字。

成化戊戌年就是1478年,而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最初刊行是在1522年,比《花关索传》的刊行时间晚了44年。假设我们承认《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就是罗贯中,那么,就等于承认它的成书时间反倒要比《花关索传》的“重刊”要早100年以上。

当时《三国志通俗演义》虽未刊行,但既然出现“争相誊录”的情况,那么,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对同样也是讲述三国故事的《花关索传》产生必然的影响。

那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选择刘封与关羽之间产生纠葛一事作为实例,具体对比分析如下:

在《三国志平话》中,刘备问关羽:“刘封、刘禅,谁可为西川之主?”

关羽答:“刘封乃罗侯之子,刘禅乃的(当作"嫡")子。”

刘备采纳关羽意见,立刘禅为西川之主。刘封得知此事之后,言玄德不仁。

孟达曰:“此非皇叔之过,乃关公之罪。”

刘封折箭而誓曰:“异日此仇必报!”

后来魏、吴夹攻荆州,关羽使人去西川求救,均被守葭萌关的刘封、孟达截杀。前后一月,求救文字三番,皆被刘封拿杀不申。致使关羽败亡。

在《花关索传》中,此事又是如何描述的呢?

说刘备取了成都之后,派义子刘丰(即刘封)送一车金珠财宝到荆州与关羽赏军。关羽设宴款待刘丰,刘丰因与关索发生口角,关羽下令关平押刘丰、关索到先主处分说。刘备乃贬关索到云南,贬刘丰到背阴山。后东吴攻打荆州,关羽派二小校送书于西川求救,刘丰在背阴山挡住,杀了送书人,十三道求兵文书都被挡住。致使关羽败亡。

可见,《花关索传》与《三国志平话》对同一情节的描写虽有出入,但基本上还是颇为相仿的。

类似的例子再如关羽拒绝东吴求亲等,内容都大致相同,在此不再多举。

《花关索传》尽管属于地道的民间说唱文艺,人物故事全由传说捏造而来,毫无史实根据,但我们仍可看出它与同样讲述三国故事的《三国志平话》之间存在联系。

这说明《花关索传》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同样是演述三国故事的《三国志平话》和杂剧三国戏的影响,它并不是丝毫不顾及听众已有的印象而独立存在的。

接下来,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再看一下《三国志通俗演义》与《花关索传》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刘封不救关羽的原因与《三国志平话》中的叙述颇为一致,即刘封是受到孟达的煽惑才那么干的。具体内容如下:

封欲救关羽,达笑曰:“公以彼为叔,彼以公为草芥耳。昔者,汉中王登位之时,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须问关、张可矣。王遂致书,遣人往荆州问关公。彼勃然曰:立嫡不立庶,古之常理,又何必问于我乎?封乃螟岭之子,使住山城之远,免遗祸于亲骨肉也。”

《三国志通俗演义》借孟达之口说的话,显然是借鉴了《三国志平话》中的有关内容。这成为后来刘封不救关羽的原因。

但刘封不救关羽之事,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是他和孟达驻守上庸城,不发救兵。在这一情节描述上,《花关索传》显然没有受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任何影响。而是仍与《三国志平话》保持基本一致,即二者都是关羽分派小军送书求刘备发救兵,在途中被刘封截杀。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看到《三国志通俗演义》在《花关索传》中留下任何影子,但却能找到较早出现的《三国志平话》以及元杂剧在其中留下的痕迹。

我们再从《花关索传》对人物的称呼上看,也能发现同样的结论。如称刘备为“先主”,有时亦称为“刘王”;称关羽为“荆王”或“关统军”;称孔明为“军师”,有时亦称为“诸葛将”;称刘备的军营为“兴刘寨”或“兴刘铁脚寨”。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没有此种情况。

通过以上情况的分析,启功先生的学生、北师大古文献学专业博士、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书协理事张志和先生认为:三国故事在明成化以前尚未最后定型,所以《花关索传》才能以这种内容得以流传,并为广大听众所乐于接受。试想,如果《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元末明初就已成书并被“争相誊录”的话,明成化年间北京的永顺书堂难道还会对《花关索传》中的这些荒唐无稽的叙述毫不改动地予以刊刻吗?

而事实是《花关索传》在明成化年间尚能以这样的面目刊刻并广为流传,则只能证明当时《三国志通俗演义》尚未出现。而到了明中叶,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亦名《三国志传》)的各种版本渐次出现的时候,我们却看到其中的一些版本中反而吸收了《花关索传》的故事(此事有另文详考)。这种现象再次证明了我们主张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可能在元末明初出现的观点。

特别说明,此系列文章是在张志和教授的专著《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基础上,作者根据需要,作了相应的删减、延伸、提炼以及行文风格的调整。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文史类读书笔记,以及《雾太阳》《猎城》等七部情感类的中、长篇小说。

标签: 三国演义 对比研究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