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今日快讯:脱去神衣妖帽,诸葛亮初任军师中郎将,负责三郡的税收工作

时间 2022-10-27 10:11:18 来源:顶端新闻  
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下剩什么(八)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下剩什么(七)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

“诸葛亮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罗贯中《三国演义》诸葛亮艺术形象的评价。

当然,诸葛亮是人,不可能是妖。但大众对诸葛亮的认知大都来源于《三国演义》和影视戏曲中被神化的形象。那么,作为专注于文史类写作的作者,为了给喜欢文史的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到了该为诸葛亮“解套现真身,摘帽露真人”的时候了!


(相关资料图)

穿在诸葛亮身上的神衣妖帽有很多,诸如羽扇纶巾、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智激周瑜、火烧赤壁、锦囊妙计……如果一下子摘得太多,又怕《三国演义》的诸葛亮迷们受不了。所以今天就先替诸葛亮脱去强加在他身上的五套神衣妖帽,再给他戴上一顶本应属于他的真实官帽。

我认为,还原诸葛亮的真身,比起那些妖魔化诸葛亮的做法,才是真正地尊重诸葛亮本人。如果他老人家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也是同意的。

一是关于羽扇纶巾的形象

何为羽扇纶巾?羽扇就是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就是用青丝带做的头巾。这是古代文人对儒将雅士的形象描写。在周瑜和诸葛亮的汉末三国时代,在文人雅士的现实生活中,也许属于正常的行头,当时的文人并没有拿这个来表现某个人的神气劲儿,更不属于哪个人的独有形象。

在历代文人骚客中,北宋的苏轼应该是第一个使用“羽扇纶巾”的文人。

他在那篇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句,很明显,苏轼是用来形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淡定自如、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神情,通篇并没有诸葛亮什么事儿。这尽管是一首使用了夸张手法的词作,但苏轼也是在遵循历史基本事实的前提下,进行渲染刻画人物形象的。

那么,有没有描写诸葛亮“羽扇纶巾”的文学形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北宋末,南宋初,有个道教学者、诗人,叫曾慥,是北宋文学家曾公亮的后代。他在《类说》中有一段话:“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

这里面描写诸葛亮的装束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羽扇纶巾”一词,但也是类似羽扇纶巾的样子。

于是后来的文人就对诸葛亮的形象产生了联想,尤其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产生了联想。他直接移花接木,把最早苏轼形容周瑜的行头,毫不犹豫地套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反而把周瑜贬低成心胸狭窄、气量狭小,智慧在诸葛亮之下的人,最后到了竟然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悲惨结局。

无论是苏轼、曾慥还是罗贯中,他们的作品都是文学作品,“羽扇纶巾”一词或类似的形象描写,在整个正史中找不到这样的字眼。我想,要树立诸葛亮的历史形象,第一个就是要收缴了诸葛亮的羽扇和纶巾,让他以正常人的形象走进我们的视野。

二是关于火攻之计的原创

在《三国演义》里,周瑜辗转反则、夜不能寐,找不到破曹之计。诸葛亮神机妙算,早猜透了周瑜的心思,就上门解困。最后二人击掌,共同想出用火攻之计。

然而正史的记载很明确:“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难以与其持久相抗。但观察曹军战船全都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然后周瑜就采纳了黄盖的建议。”

不但赤壁之战的一把大火不是诸葛亮的原创,而其他挂靠在诸葛亮身上的新野之火,博望坡之火,也都不是诸葛亮的“得意”之作。要么是刘备放的,要么就是罗贯中替他放的,反正正史里没有记载诸葛亮干过这些个事儿。

三是东南风是谁“借”的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与诸葛亮共同确定火攻之计后,苦于没有东南风,无法实施火攻计划,然后就请诸葛亮筑高台、做法事、借东风。

大脑但凡正常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种装神弄鬼的把戏。对于东南风的来历,虽然始终是个难解之迷,但无论如何,一万个不可能是诸葛亮向天借来的。就连裴松之在《三国志•贾诩传》中注解时,都说东南风是天意。怎么可能是诸葛亮烤作法事借来的东风呢?

近有研究三国历史的专家有一种说法是,东南风并非天意巧合,周瑜当初之所以主动选择长江南岸驻扎,那是因为周瑜、黄盖等人早以谙熟长江中下游的天气异象。在江面上,在寒冬季节,在天气晴朗时,反而会出现逆风现象。

如果非要用“借”这个字来形容东南风的出现的话,那也只能是周瑜“借”自然天象,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对象,放了一把恰当的大火。而非诸葛亮所为。

四是关于锦囊妙计的首创。

在整个正史系列,包括《三国志》《资治通鉴》《裴松之注三国志》,都没有什么锦囊妙计之说,因为他不符合战争的基本作战常识。

你看,孙权和曹操都是怎么指挥战争的。他们在大战之前,都是多次召开军政联席扩大会议,把问题讨论透彻,多次明确分工,强调密切配合。生怕大家出现相许扯皮、推诿和孤立无援的状况。

但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又是个神奇的存在,他指挥战争时,就像过家家一样,对这个耳语一番,对那个“如此如此”,反而生怕相互知晓彼此的任务。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当面不交代清楚,却给手下将领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要求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什么状况时再打开看。这不是拿战争当儿戏吗?这不是拿将领和士兵的生命当草芥吗?人类有史以来的中外战争史上,也只有罗贯中敢让诸葛亮这么干。

如果说非要找个类似的案例的话,也是有的,但那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权益之计。

我举的这个案例也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中,而是在214年,曹操南征孙权失败,班师前留张辽、李典、乐进三位主将和七千多名士兵防守合肥。至215年,曹操出征张鲁时,派护军薛悌给他们三人送来一封信,写到“贼至乃发”。 当孙权见曹操远在汉中,未能及时回到东边,在八月率十万人北至陆口,出征合肥。张辽等便按照曹操的要求打开信函,写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因敌双方力量悬殊,诸将都对曹操的这种遥控指示感到疑惑。这是张辽说:“曹公正率军在外作战,等他率领的援军到达时,孙权军必定已攻破我们。所以来函指导我们,要在敌军集结完毕前反过来攻击他们,先挫折敌人的气势,以安定军心,然后可以顺利守城。成败之机,就在此一战,各位有何疑惑?”

你看,对于曹操不得已才使用“密信”遥控指挥一事,张辽、李典、乐进还是有顾虑的,怎么可能出现当着众将领的面还“暗授玄机”啊!因为战事瞬息万变,“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才是根本原则。

这就是曹操对“锦囊妙计”的最早创意。但罗贯中先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发现能够提升诸葛亮的神秘军事才能的玩意,都一股脑地偷来往诸葛亮身上上套。这是典型的军事盲才能干出来的事情。

五是关于草船借箭

在这出戏里,罗贯中把诸葛亮描写得神乎其神,但把鲁肃衬托成一个只顾东张西望、呆若木鸡的弱智。

其实这个故事也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中,而是赤壁之战的五年之后。据裴松之引《魏略》注得知,在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乘轻舟从灞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曹操见孙军整肃威武,喟然叹出了那句著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的名言。之后曹操指挥士兵万箭齐发,箭都扎到船的一侧,导致船偏重将要倾倒,孙权让调头,让船的另一面受箭,不久箭均船平,就大大方方的回到军营。这不是故意的借箭,而是机智的处理突发事件。

我们不得不佩服罗贯中先生的想象力,再次移花接木,把孙权的一次应急处理当成有意作为的智谋,套到诸葛亮身上。

当然以上这些“虚构”或者说是“移花接木”,也不完全是罗贯中的“功劳”,他也是从民间流行的传说以及戏曲的演绎中,总结、归纳、提炼出来的一系列神奇的故事。为了塑造出诸葛亮的智者化身的神秘人物形象,就加以应用,让诸葛亮的光辉形象扎根在了世代的广大民众心目之中,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绝对是成功的,也是值得作家们学习和借鉴的。

但作为研究历史人物的作者,又不得不拿这个与历史真实的人物形象相对比,因为《三国演义》对后世的影响是在是太大了。这是讲解其他朝代历史人物时所不存在的独特现象。

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从来没有否定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杰出文学作品的意思。她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让无数中国人爱不释手。

我在上初中的年纪,还清楚地记得,读起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来的状态,那真是废寝忘食。一帮比我大的孩子们都愿意跟在我屁股后面,就是想让我跟他们讲三国的故事。

然而,长大之后,随着阅读面的宽广与深入,发现,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比如《三国演义》,有人说她是七分实三分虚,但在赤壁之战这一节,我认为她是一分实,九分虚。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小说的精彩,就漠视历史的事实。当然也不能因为历史的真实而非议文学的虚构。

当然,话又说回来,大千世界,各有所爱,还原历史,并不影响那些《三国演义》的铁粉们对他们心目中神秘的诸葛亮以及其他人物的喜爱或憎恨。对追求历史真实人物形象的读者来说,也要客观看待艺术与历史之间的差别。

好了,我给诸葛亮摘掉了五顶不属于他的帽子,同时也要给他换上一顶属于他真实身份的帽子。

刘备占领江南四郡后,终于给诸葛亮封了第一个官职:军师中郎将。这就是诸葛亮获得的第一顶真实的帽子。

中郎将本来是负责皇帝安全的官职,级别介于校尉与将军之间。但在三国时期,割据政权都为了赶时髦,对于一些名号将军诸如骠骑将军,左右前后将军不敢轻易使用外,对中郎将的使用到了泛滥的地步。

有的还在中郎将前加上一个前缀,更是五花八门,比如五官中郎将、军师中郎将、建威中郎将等。

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呢?它相当于参谋,智囊,就相当于公司的董事长助理,可大可小,可实可虚,属于属官,品级在四品到六品不等。

割据政权的属官起名很随意,比如曹操封他的智囊成员郭嘉,他不叫军师中郎将,而叫军师祭酒,相当于首席智囊。

然而,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只不过是一个名誉而已。刘备委派给诸葛亮的工作,竟然是督办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税收工作。说白了,诸葛亮其实就是一个催税官。

不管多大的官儿,不管干什么,诸葛亮总算有个属于自己的官方身份了,这也是他用说服孙权同意孙刘联盟的成绩换来的。

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表现非常英勇,带领关羽、张飞、赵云直接参与战争,当然也成了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虽然荆州被分为了三部分,刘备占据的位置虽然不是最好,但地盘最大,这足以支撑实施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下一个战略目标。

脱下神衣,摘下妖帽之后的诸葛亮,仍然光彩照人,仍然是一位不世之才,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那么,下一步诸葛亮将为刘备团队想出什么样的高招呢?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下期。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读书笔记;《雾太阳》《猎城》等七部中长篇小说。

标签: 三国演义 羽扇纶巾 赤壁之战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