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公元1930年热夏,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大力拍摄并火红问世的戏装故事电影《歌女红牡丹》是中国大银幕上的第一部有声黑白艺术影片。电影《歌女红牡丹》问出至今已经整整八十年了。《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主演蝴蝶等等一线明星。影片《歌女红牡丹》描写了女歌手红牡丹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之后备受凌辱,艺术生涯走向衰落。当丈夫卖掉女儿又因失手杀人入狱。女主人公红牡丹却忍辱负重,恪尽妇道,格外努力拯救自己丈夫,描述了旧中国戏曲艺人的生活悲欢,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迫害。片中利用有声优势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剧片段并由梅兰芳代唱,加强了影片轰动效应。影片《歌女红牡丹》于1930年中旬开拍,前后经过5次试验,耗资12万元旧币。 当时所谓的有声电影是在有“腊盘发声”和“片上发声”的两种形式技术。前者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这也是世界上有声电影最初问世时采用的方法。诞生于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美国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后者则是今天普遍应用的在胶片上录制声音的技术。由于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声”的有声片。1931年1月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15日于上海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时盛况空前各大城市引起轰动。并且还发行到了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电影《歌女红牡丹》被当时称誉为“中国第一次全部有声对白歌唱巨片”。 不过严格地说,电影《歌女红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声片”。片上发音的声片又叫“记音影片”。她是现在的有声片把音波收录在影片片基的声带上技术比较复杂。因为电影只是注意了电影人物对话的有声,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起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这当然也是初期有声电影的通病。与这部影片同时开拍的另一部有声片是“友联”公司摄制的《虞美人》。它同样采用腊盘发声技术,描写了一对儿戏剧演员演出《霸王别姬》一剧的幕前幕后。两部影片在技术上稍有不同。《歌女红牡丹》是影片拍完后让演员看着画面对口型配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后期配音。《虞美人》则是先把声音录好唱片,然后演员在现场按照放出来的声音表演。两影相比各有千秋。电影《虞美人》稍晚《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5月开演。 在当时中国对于电影有声化,赞成和反对有声电影的两方爆发了激烈争论,而反对有声电影的意见似乎稍占了上风。有声电影反对者们提出的理由是:“一则我国的方言不太统一,二则无雄大之投资,颇难进行,三则另要训练一班有好喉音而同时能表演的演员。”而这一切“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不过“有声”还是“无声”,仿佛形成了当时中国电影公司必须回答的一道选择题。由经营影院起家的联华电影公司由于无法在短期内更换自家影院的放映设备,选择了坚持拍摄无声片;而天一电影公司由于其在南洋的影院较早采用了有声设备,兼之主事人邵氏兄弟大胆机敏的行事作风,果然地全力投入了有声片拍摄;而老成的明星公司则两者并重,对外宣称继续把重点放在无声片上,暗地里却加紧有声电影的试验。 胡蝶回忆有声片二三事时候说道:有声片的挑战是几方面的,从演员来说,默片时代不需要将对白录下来,所以在摄影棚里各种方言都可以说,表演的好坏,取决于演员的表情、演技。现在,新的潮流向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说国语,必须预先背熟台词。当时的电影演员以广东人居多,如张织云、阮玲玉,所以大家非要勤学语言不可,并要请专人教授。我在这方面却略占先著,因我幼年曾随父亲奔波于京奉线上,后来虽然又回广东去住了几年,但幼年时学得的北方话仍未忘却。此外,我庶母的母亲,我称之为“姥姥”的,多年来一直跟着我们,她本是北京旗人,家里是两种语言同时通行的,就像英语法语是加拿大规定的两种官方语言一样。所以由默片进入有声片,由于有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也就顺利地过渡到了有声片时代。 第一部纯正国产片上发音片《桃李劫》,在1934年诞生了,她历时九个月制作完毕,有声设备自购,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都是中国人。《中国电影史》称它是:名副其实中国第一部以有声电影手法制作的影片。该片中的插曲《毕业歌》常唱常新,魅力永存,一直流传至今。更加可贵和意义的尝试是:从蜡盘发音的电影《歌女红牡丹》到片上发音的电影《桃李劫》取得胜果以后,上海当时的各个影片公司借鉴其经验教训拍摄了一系列的有声故事影片。嫣然一笑的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进入了属于自己的有声时代。当中国遭遇有声电影标准语开始普及
1926年美国拍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唐璜》,然后1931年中国有了自己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那么当时这两部电影的出现都曾经惹起过很多的争论,但是争论的焦点跟范围又略有不同,我们要直到在美国拍出了有声电影的时候,当时迅速的在欧美引起很大的争论,虽然那个时候电影其实还是个非常年轻的媒体,非常年轻的一个艺术形式,可是它已经形成某种传统了,因为在过去默片时代的电影,因为没有声音的关系就显示出它跟传统的话剧有一个非常大的断裂,非常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了,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因为它的声音元素被抽掉之后,它非常注意这个画面上面能够表达什么给观众。在欧洲因此我们看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我们今天看表现主义电影,会很震惊于那些电影里面那些很夸张的布景,很剧烈对比的光影效果,比如说要表示出一个恐怖的小屋,或者吸血鬼或者未来的大都会的时候,那些场景非常的震撼,它的出现是因为它是默片,它没有声音的时候,它就要用极大化的画面的表现能力,而我们今天在看默片时代的演技,我们会觉得当年的演员的演技太过夸张,那也是因为他们没有语言,所以他们要把他们表演全部集中在自己的表情跟肢体语言上面,这样的一个习惯,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电影的艺术正统,那你一下把声音加进去之后不就完全破坏掉这个正统了么,那这样子怎么行呢,所以一开始有声电影出现的时候,被人认为是种庸俗的东西,并不广被接受,但是慢慢有声电影普及了,演员的演技开始细致化,更能写实之后也就代表美式好莱坞的兴起。当年中国的电影世界是个南方人的世界,虽然北方人也拍但是就比不上从上海到广州香港跟南洋这个势力范围,好了,到了有声电影时代,这帮人就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他很多演员像阮玲玉这些人都是南方人,他们要怎么样在电影里面说出当年叫国语一个字正腔圆的国语,让全国人都听得懂,尤其让广大的华北地区,西部地区的人都能够接受呢,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一帮演员拼命地找人,专门找人去矫正他们的语音,那么也许有人就会认为,这个时代的电影恰恰就是普及了普通话,或者以前叫作国语的一个媒介,的确如此,很多人认为,上海产生的流行音乐跟有声电影,使得中国人第一次能够认识到,原来这个东西,这么说话这么唱歌,他那个腔调,他那个咬字就叫作标准的语言,大家就应该学他们这样子讲话,这样子说话,这才叫作标准语,因此现代的普通话的通行跟电影绝对是有关系的,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有声电影跟现在是截然不同的,那个时候的有声电影没办法做到影像跟声音百分百在一个盘里面同步播出,而是要分开两个盘,就电影放影像,那个放映机放它的影像,然后用一个留声机去放声音,那么两边要是一不搭上的话,问题马上就会出现,所以那个时候对于中国电影来讲是带来了很多很多困难,这就是中国在接受有声电影的时候考虑最多的问题,跟西方那种已经形成的一种艺术欣赏习惯是很不一样的。编辑:默尔索排版:默尔索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