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 >

大美河南名人篇:点石成画却有剧毒,揭开《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色的奥秘

时间 2023-03-05 07:50:53 来源:顶端新闻  

王希孟以人生中唯一的一幅《千里江山图》名垂千古。他师承赵佶的写实手法,设色上有“二李”的踪迹,继承并运用了传统青绿画法,笔触精细,在青绿中探索微妙的变化。

北宋有过两幅鸿篇炬迹,还都与河南有关。一幅是《清明上河图》,一幅就是《千里江山图》。

有人说,这两幅画,一个现实,一个理想。一幅是中国古代社会全盛时期的真实写照,一幅是中国文人理想世界的缩影。


(相关资料图)

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长度却不及《千里江山图》的一半。

如果将《千里江山图》竖起来的话,它有4层楼那么高。

这么大的一幅画卷,那位18岁的少年王希孟竟然只画了半年。而他的少年早逝也和这幅画脱不了关系。

天才少年王希孟之死

北宋是一个盛产神童的时代。除了文彦博、晏殊、司马外,还有一个少年天才不容忽视,他的名字叫王希孟。

王希孟不光是神童,还神秘,他真实存在过,正史却没有任何记载。

宋徽宗政和三年,18岁的王希孟用半年时间绘制成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呈送徽宗预览。徽宗大悦,将其赏赐于宰相蔡京。

蔡京如获至宝,提起当朝第一名笔,写下题跋,王希孟的身世才得以流传。

从题跋中可知,王希孟,出生于宋哲宗执政年间。十多岁入宫中“画学”,展现出不凡的绘画天赋后,被招进北宋画院,后召入禁中文书库。

又幸运的被宋徽宗赵佶看重,成为赵佶的亲传弟子,并在徽宗的悉心教导下,终成大器。

然而,《千里江山图》绘成之后,王希孟便消声匿迹了,未过多久,居然英年早逝。

对于他的死,有人说是王希孟成名后,外出寻访真正的千里江山。却发现饿殍满地,民不聊生。于是画了一幅《千里饿殍图》献给徽宗,被下令赐死了。

也有人说这样一幅巨作仅仅用了半年,耗光了王希孟的所有才华和生命,所以他在画作完成后精疲力尽而死。

更有人传说,王希孟太爱这幅《千里江山图》了,所以他遁入化画中,变成了画中白色的人影,永远活在了其中。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这个凄美的结局,可惜这些或许都不是真的。

要知道《千里江山图》之所以历经千年依旧光彩如新,不曾褪色的原因便是这作画的材料。这些颜料不仅是名贵的宝石,也是当时道家修仙炼丹的材料。

我们都知道,古人炼丹用的都是重金属,什么朱砂啊、雌黄矿啊、石青石绿啊……都是有剧毒的。

就拿雌黄矿来说,只要1G就能毒死5个成年人,更不要说其他的原材料了。

而且这些原材料都需要王希孟自己研磨,那时候提炼技术又不发达,经过多道工序提炼后才能得到一点点。

难以想象,要画出4层楼那么高的《千里江山图》,他每天需要接触多少有毒物质。

这还不算如果画笔分叉的情况下,古人习惯用口水润笔尖的时候,这毒量,想想都可怕。

可没有这些有毒的矿石,就完不成这幅色彩艳丽的《千里江山图》。

“冻龄”千年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不但容纳了五代以来的水墨的艺术成果,还继承了李思训以来的青绿山水画的传统,又吸收了民间画派的长处。用长卷形式画江山的壮阔,用大青绿设色表现景物之瑰丽,这幅作品在现存宋画中堪称极致。

《千里江山图》历经近千年,仍“有如蓝绿宝石般晶莹”。虽有部分的颜色脱落,却更显露出其中的绘画技法。

如画面中的山石,先用浓、淡线条勾勒出大概的轮廓,再以圆润柔和的长短线条加皴,山体高峰则以荷叶皴描绘。

全图的用线既不刚劲,也不粗硬。以赭石或花青掺和淡墨层层渲染。在山顶或石头上部以苦绿接染,而在山脚山坡处保留赭石色。山头用苦绿接染后,再用浓重的石青、石绿覆盖。

浓重的石青或石绿着在赭石、苦绿接染处渐淡,越到山头、山顶处越浓。石青、石绿多数是交替着色,前面一个山头用石绿,则邻近的山头使用石青,再旁边的山头又着石绿色,山石之间前后左右的关系十分明了。

石青、石绿的颜色十分纯正,而且相当浓厚,整个画面显得艳丽灿烂。着色如此厚重的青绿山水无论在唐还是宋初都是十分罕见的。

远景的山恋则坡脚着赭石,山头着苦绿,不再覆盖石青、石绿。整个水面皆着苦绿色,背后隐约可见石青、石绿色。

水纹用笔精巧纤细,繁琐浩大。天空以空青敷色,水天交接处用赭色接染。房屋多渲染淡赭色,屋顶浓黑,在浓黑中又显露出深重的石青、石绿色。

人物多以粉描绘。柳树用浓墨写枝干,再以鲜艳的石绿色刷写,水草以黑青绿点写,或复加石绿,各类疏密组合的杂树亦以浓墨写成,或双钩,或没骨,再以苦绿点叶,或点以深重的石青色。

整个画面气氛浑然在大青绿的主基调中,色彩浓艳而和谐,光彩夺目,份量厚重。

这幅画既不同于宋徽宗《雪江归棹图》那样古拙的美,也不同于后期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古雅秀丽的美,它是一种灿烂辉煌的美,也是典型的宫廷审美情趣。

这幅奢侈的画作,如果没有皇家的资助,恐怕还真就没几个画家能承担得起。

18岁的少年真能画出千里江山?

《千里江山图》堪称中国古代绘画之第一长卷,是青绿山水绘画的不朽杰作,可以代表徽宗朝大青绿山水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只是18岁的少年真能画出如此巨作?

《千里江山图》场面浩大,景物繁多,可谓前无古人。画中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雄伟壮丽。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18岁的王希孟在阅历和学识上可能都较为欠缺,为什么他能画出《千里江山图》 这样恢弘的画作?

我想这幅画应该并不是王希孟独立完成的,他的背后应该是宋徽宗和皇家画院中优秀的画家们。

就像剧作会冠以主笔的名字,其他人都会略过不提一样,很有可能这幅《千里江山图》的构思与绘法巧妙之处都有王希孟来完成,画院中的优秀画家出想法和经验指导。

就如画中那几乎全不见墨笔而以颜色染出的山水,在《千里江山图》之前从未出现过,但和重设色的人物、花鸟在技法上却颇有相通之处,这很可能是画院中人参考设色花鸟的技法发展出来的。

徽宗和画院,在总体设计、色彩格调、章法布局、山石结构、细节处理、用笔用墨等方面给予综合的帮助。

王希孟则是在这个大的构思下去具体处理这些丘壑的复杂结构的。

只有18岁的王希孟精力是很充沛,加上专注的态度,所以只是用技法去完成这幅巨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王希孟一生只有这一部成名作,也是他存世的唯一作品,以生命的代价来出一幅佳品画作,也许有人会觉得王希孟太傻了,可世间总有痴人去为之。

如果有机会亲眼欣赏到这幅旷世名作,徜徉其间,您会发现山间四时美景,高崖飞瀑近在咫尺,屋舍长桥触手可及……若仔细观察,画作上还会向外反射宝玉石特有的光泽,彰显出中华文化瑰宝的底蕴与魅力。

#我心中的大美河南##书画中的大美河南#END

一字一世界,撇捺点提间彰显中华文化;一画一乾坤,名家画作中尽露千古风流。

河南这片沃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书画大家,他们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粹#

标签: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 中国古代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